杨晓辉 许丹阳 宋亚菲 杜敢琴
患者女,31岁。因“头痛、发热5 d,加重伴四肢无力1 d”于2019年5月27日入院。5 d前患者突发头痛,呈持续性胀痛,伴恶心、非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测体温39.3℃,应用退热药物后体温降至37.1℃,头痛稍缓解。3 d前头痛进行性加重,剧烈难忍,对症治疗效果欠佳,体温波动于38.5~39.0℃。1 d前突发四肢无力,以右侧为重,当地医院行颅脑MRI检查示:右顶叶水肿并少量出血,上矢状窦血栓待排,遂转至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体检:体温37.6℃,脉搏 107次 /min,呼吸 28次 /min,血压125/90 mmHg,BMI 29.3 kg/m2。内科体检:心、肺、腹无异常,口腔溃疡。神经系统体检:嗜睡状,双眼向左凝视,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偏右,双上肢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力3级,左下肢近端及远端肌力3级,右下肢近端及远端肌力1级,右下肢肌张力偏高,余肢体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阳性,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实验室检查:WBC 19.31×109/L、Hb 74.20 g/L;24 h 尿蛋白532.18 mg、24 h 尿蛋白 /肌酐40.01mg/mmol(参考值0~25 mg/mmol);甲状腺功能正常;抗水通道蛋白 4(aquaporin-4,AQP4)抗体、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抗体、抗髓鞘碱性蛋白抗体及神经节苷脂(myelinbinding protein,MBP)抗体谱均为阴性;腰椎穿刺检查压力>400mmH2O,脑脊液无色透明,蛋白1.35g/L,细胞学正常。血清及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查:阴性。入院复查MRI示:上矢状窦未显示,双侧横窦部分双侧乙状窦显影差,双侧额顶叶见斑片状、大片状异常不均匀信号,考虑静脉血栓形成伴静脉型缺血性梗死(图1)。入院诊断:发热查因: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可能性大。给予抗凝、脱水,甲泼尼龙1g/d、人免疫球蛋白25 g/d等治疗3 d,症状无好转。
图1 患者入院时头颅MRI检查示(a-c:静脉成像序列的轴位、冠状位、矢状位;d:表观弥散系数序列;e:弥散成像序列;f: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g:动脉血管成像序列)
入院第6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上矢状窦、右侧横窦及乙状窦不显影,左侧横窦显影差(图2),术中给予机械碎栓以及尿激酶50万U局部接触溶栓,术后给予留置微导管内持续泵入尿激酶稀释液4 ml/h(50万U溶于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共250万U,持续2 d,低分子肝素钠6 000 U,2次/d。术后2 d复查颅脑CT:双侧顶叶片状低密度影,左侧顶叶病灶内见少许片状高密度影(图3)。免疫学检查:抗核抗体滴度为1∶100,核颗粒型,抗组蛋白抗体弱阳性,SSA/Ro60弱阳性、SSA/Ro52kD阳性,Coombs直接、间接试验阳性;抗核抗体定量270.00 AU/ml(正常范围参考值<40 AU/ml)、抗β2糖蛋白Ⅰ抗体(IgG)7.66 AU/ml(正常范围参考值<7 AU/ml),蛋白C及蛋白S正常;抗凝血酶Ⅲ121.1%(正常范围参考值75%~125%);抗心磷脂抗体(IgG、IgM)阴性、抗双链DNA定量阳性。溶栓治疗后5 d,患者神志清,伸舌右偏,左侧鼻唇沟浅。双上肢近端肌力3级,右上肢远端肌力3级,左上肢远端肌力1级,左下肢肌力约3级,右下肢近端及远端肌力1级,四肢肌张力仍高;溶栓后第18天,左上肢远端肌力3级,左上肢近端肌力3级,右上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4+级。后给予静脉滴注甲强龙40 mg/d,口服泼尼松片25 mg/d、硫酸羟氯喹片2 g/次,2次/d。溶栓后36 d出院,出院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病(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出院体检:左上肢肌力4级,右上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4+级。后继续药物治疗,改口服泼尼松片65 mg/d,每7 d减5 mg至25 mg维持;口服硫酸羟氯喹片2 g/次,2次/d;华法林片2.5 mg/d,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在2~3;环磷酰胺0.2 g/d、0.3 g/d、0.4 g/d(溶于 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月,共3个月。
图2 患者入院第6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所见(a:溶栓前;b-c:机械碎栓和局部溶栓时;d:溶栓后)
图3 溶栓治疗后2 d复查头颅CT片
出院1个月随访,患者神志清,双侧眼球活动灵活,视物清晰,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左手精细能力基本正常。出院后12个月,患者症状完全缓解。出院后16个月复查头颅DSA示颅内静脉窦完全再通(图4)。
图4 出院后16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见(a:前循环;b:后循环;c-d:静脉窦)
讨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如皮肤、血液、肾脏、神经系统等[1]。SLE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则称为NPSLE[2]。NPSLE表现多样,通常为非特异性症状,如头痛和认知障碍,但也可能有器质性病变,如癫痫、横贯性脊髓炎和脑卒中等。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为首发症状的NPSLE鲜有报道。研究显示CVST在SLE患者中的发病率约为0.2%[3]。
SLE有10%~20%的患者合并包括四肢深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腔静脉血栓形成、肾静脉血栓形成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血栓事件[1],但合并CVST较少报道[4]。文献报道CVST往往在SLE发病后发生或同时发生,CVST为首发表现相对罕见[5-7]。该患者系青年女性,以头痛起病,伴发热,病情快速进展,头痛加剧,出现意识障碍及四肢瘫痪,经头颅MRI及DSA检查明确诊断为CVST。该患者出现了SLE临床分类标准5个(溶血性贫血、肾受累、口腔溃疡、抗核抗体阳性、抗双链DNA阳性),SLE诊断明确。治疗上采用机械碎栓、鞘内尿激酶溶栓及免疫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出院1个月,患者症状完全缓解,出院12个月随访症状未再复发,未遗留后遗症。出院16个月复查示闭塞的静脉窦完全再通。
VENOST研究显示,1 144例CVST中15例(1.31%)诊断伴有SLE,其最多累及横窦,且多累计单个静脉窦[8]。王立等[3]研究,回顾4 540例SLE患者,13例并发CVST,其中4例诊断抗磷脂综合征,SLE合并CVST发病率为0.2%,累及部位与VENOST研究相符,但其往往累及多个静脉窦[8]。该患者CVST病变累及上矢状窦、右侧横窦及乙状窦不显影,左侧横窦显影差,与文献报道特点基本一致[3]。
CVST是NPSLE的一种罕见并发症,早期诊断和积极的治疗对良好预后至关重要[13]。回顾文献,NPSLE患者既往有SLE数月至数年不等的病史,并且慢性起病多见。该患者以CVST为首发症状,无SLE病史,而且该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危重,出现发热、头痛、意识障碍及严重四肢瘫痪等非特异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病情短时间内达到高峰,早期快速病因诊断较为困难。该患者随访16个月,症状于出院1个月后完全好转,随访期间给患者病情未再出现反复。上述两个大型回顾性研究显示,NPSLE合并CVST患者预后往往较好,但是对于NPSLE后期激素加免疫抑制剂使用时间以剂量,仍需更多的病例报道及更长随访时间揭示疾病规律。
以CVST为首发的NPSLE是一种罕见疾病。由于NPSLE发病率低、误诊率高、死亡率高,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