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分享活动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1-07-19 07:06耿夫静
好家长 2021年4期
关键词:涵涵同伴物品

文 耿夫静

一、案例背景

我们班级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常常会“唯我独尊”,不知道主动与别人一起分享,也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为了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他们“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我们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会运用介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在班级开展了图书、玩具分享活动,引导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玩具、爱看的图书带来与大家分享与交流。

二、案例描述

开学第二周,我将班级即将开展的“分享活动”告诉了幼儿们,班里立刻就“炸开了锅”。有的幼儿说:“我要把手枪带来。”有的幼儿说:“我要把芭比娃娃带来。”还有的幼儿说:“我要把家里的百科全书、奥特曼、变形金刚都带来。”

第二天早上,幼儿们将家里的各种玩具和图书都带来了。从此,每天的晨间活动或区域活动时间都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他们将自己心爱的玩具、图书拿出来和同伴分享。自由活动时,追逐打闹的幼儿减少了,他们会三五成群地在一起玩赛车游戏,探索玩具的新玩法或聚集在一起看图书,脸上时刻洋溢着开心与快乐。

分享活动一直进行得很顺利。可是,最近总有幼儿来告状:“老师,琪琪和天天说我的玩具没他们的玩具好,不愿意和我换。”“我的玩具被乐乐弄坏了。”“我的《奥特曼》书也被奇奇看坏了……”听了幼儿们反映的情况后,我教育他们要团结友爱,要爱护同伴的图书和玩具。但情况并未好转,有的幼儿还是不愿意交换,理由是爸爸妈妈告诉他玩具很贵,不能弄坏。我又仔细地看了看被“看坏”的几本书,发现有些是现在比较畅销的动画片的图书版,我想也许是幼儿们对这一类图书比较感兴趣,翻阅的次数多了,自然就损坏了。于是,我又对幼儿们进行了一次爱护图书和玩具的教育。

一天午饭后,大多数幼儿都去散步了,教室里只留下几个整理图书的小朋友。这时,我发现昊昊紧张地环顾四周后,迅速地从一本书上撕下一页装在了口袋里,我想制止时已经来不及了。昊昊发现他撕书的行为被我看见了,显得非常紧张。虽然我很生气,但还是决定先听听昊昊的解释。

我用温和的语气问他:“昊昊,你为什么撕书?”他不吭声,我又接着问:“你这种行为对不对?”昊昊见我语气温和,紧张的心情也稍微放松下来,他支吾着说:“我……我……也……喜欢看!”“喜欢为什么撕坏呢?”我接着问。“因为我也想看这本书,我和他们交换,他们说我的书不好看,不愿意和我交换。”听了昊昊的回答,我顿时明白了。看来,幼儿们还没有真正地理解分享活动的目的。于是,我组织幼儿们一起探讨与别人交换图书的意义。

昊昊撕书事件刚过没多久,行行妈妈告诉我,行行用奶奶给他吃早点的五元钱与涵涵交换了两个卡通徽章,然后将两个徽章交给了妈妈。为了不伤害涵涵的自尊心,我将涵涵单独叫到办公室询问,涵涵点头承认确有此事。晚上放学时,我将此事告知了涵涵爷爷,爷爷很吃惊地说:“涵涵回家没说,也没有把钱交给我呀!”我们一起询问涵涵钱的下落。涵涵支吾着说:“我送……送……给对门的邻居,换了一把手枪。”旭旭的妈妈刚巧听见了,她说:“前几天,旭旭用一块四十多元的手表和班里的一个小朋友交换了一本奥特曼的书。”他们的话让我大吃一惊。

三、案例评析

幼儿园开展分享活动的初衷是好的。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开始幼儿们也是朝着预定的目标开展活动的。分享活动不但为幼儿们搭建了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而且增进了伙伴间的友谊,让幼儿们体验到分享的乐趣。但是随着分享活动的逐步深入,当幼儿有了较强的自我分析能力且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后,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幼儿间的分享也慢慢地“变质”了:由最初的“同等物品之间的交换”演变成“价值不等的物品间交换”,最后演变为“金钱与物品的交换”。这种物品交换现象其实存在着一定的隐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解读童心,聆听幼儿

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会用幼儿的视角去解读童心。面对幼儿间发生的问题,我们要做到有心、用心,并学会从幼儿的视角去观察幼儿,认真地探究、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真正地了解幼儿,体会他们的所想、所思和所感,从而选择正确、恰当的引导方式和处理方法。在案例中,当发现昊昊撕坏了同伴的图书、涵涵用钱交换玩具等行为时,教师没有武断地批评幼儿,而是调整好心态,耐心地倾听幼儿的想法,分析幼儿的行为后,再对幼儿的行为加以评判。这样不仅避免了误判,而且在保护幼儿的同时,以易于幼儿接受的教育方式,引领幼儿改正错误,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价值。

(二)聚焦细节,指引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案例中,当第一次有幼儿报告“我的玩具不好玩,别人不跟我交换”时,教师就引起了重视,并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假如别人也不跟你交换玩具,你有什么感受?同伴间要如何相处?”以此帮助幼儿梳理问题,引导幼儿学习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当图书仍有损毁时,教师又及时地充当“警探”去侦查,最终发现了问题根源,及时组织幼儿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如与幼儿一起讨论如何保护玩具和图书;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分辨交换玩具的目的,提高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对那些能很好地与同伴分享图书与玩具的幼儿及时给予肯定,让幼儿感到高兴和满足。这样的做法也体现了《指南》中所倡导的“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家园合力,共塑幼儿

社会、家庭、幼儿园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班级中出现金钱易物的现象,虽说只是个别现象,但也是社会这个大环境的产物。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会给予孩子暗示:“我们的玩具很贵,不能弄坏。”这样的价值暗示会让幼儿认为对方只能用同等价值的物品才能交换自己的物品。

行行和涵涵行为出现偏差,首先是因为家长为幼儿提供了物质(钱)交换的基础;其次,涵涵与邻居家的孩子出现用金钱易物的现象后,如果家长能够引起重视,并加以正确引导,可能就不会再出现案例中的物质交换行为了。随着幼儿一天天长大,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幼儿的这种行为,发展下去只能让幼儿更加重视金钱和物质的作用,从而减弱其对真情的认识,甚至失去真诚和友谊,更谈不上爱和奉献了。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这种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才是关键。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与他们共同探讨:幼儿是否可以自主处理钱币?过早接触金钱有什么利弊?怎样的金钱观对幼儿的成长更有利?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我们来分享”主题活动,通过讨论“我们分享什么?”“怎样分享?”等问题帮助幼儿改掉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分享交往意识,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以及开展情感教育需要教师和家长认真对待。首先,要为幼儿营造良好、宽松、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其次,家长要为幼儿树立勤俭节约、与人为善的良好榜样,并为幼儿多创造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将心爱的物品与小伙伴分享。如此,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分享习惯。

猜你喜欢
涵涵同伴物品
称物品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阳光与花朵
小小管理员
汉族
寻找失散的同伴
可汗
图画捉迷藏
找物品
创意,源自生活的可爱小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