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琴 张文会 范东溟
摘 要: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及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课程思政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汽车设计”是车辆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授课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专业内容和认识工具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深入探索、主动思考的学习态度,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创新理念,为未来从事汽车设计相关工作打下稳固的专业基础。文章依据“汽车设计”课程特点,设置教学专题,结合课程思政理念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从爱国主义情怀、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及协作精神、思政意识渗透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成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课程专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6-009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教学过程
中,如果能够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专业内容和认识工具结合起来,利用思政语言的逻辑性、深刻性和说服力,超越具体的专业问题,在更大范围分析思考,不但能够起到增进课堂互动的思想性作用,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有更深入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创新理念[2-4]。
本文将思政元素融入“汽车设计”课程建设,设置教学专题,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爱国主义精神、法律法规意识及创新精神。
一、课程特点及思政建设目标
“汽车设计”课程是国内所有车辆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課程,目前国内除车辆工程专业以外的其他相关专业,如部分机械工程类专业和部分交通运输类专业也开设该课程。课程特点是专业性、实践性强,与实际产品设计联系密切,故教学内容更新快,概念琐碎复杂[5];教学章节多,内容涵盖汽车总体结构、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和悬架系统等汽车底盘零部件[6]。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学习分析评价整车及其各大总成系统的结构与性能、合理选择结构方案及有关参数的方法,学习汽车总体设计的一般方法和主要零部件的设计与计算方法,掌握汽车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分析方法和一般设计思路,为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及毕业后从事汽车设计相关工作打下稳固的专业基础。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依托已有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确定“汽车设计”课程课程思政改革应该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汽车各总成设计的基本过程、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对汽车主要总成的性能、工作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总体技术指标,培养辩证思维意识。
2.能够依据国内外汽车行业的技术标准、政策、法律和法规,与团队合作,进行汽车典型零部件的设计、计算与校核,养成法律法规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能够从生态、安全、健康、经济、工程和文化等方面对汽车典型总成的不同结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其技术水平进行基本评价,养成严谨的职业道德及生态文明理念。
4.了解汽车设计的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设计
依据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梳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确定在“汽车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传播正能量,同时向学生灌输法律法规意识、爱国主义及民族自信,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及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道德、生态文明理念、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精神。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除了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思政教育渗透之外,还将依托开放课程的建设,利用学习中心平台发布的翻转课堂及大作业等形式,通过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1.内容与实际产品设计接轨。(1)对国内外汽车技术进行比较分析。本课程与实际汽车设计或研究工作联系密切,目前国内汽车设计行业发展蒸蒸日上,但与国际汽车产业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相对薄弱,这就要求未来从事汽车相关行业的学生,在了解国内顶尖技术的同时,也应了解国际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做到与国际接轨。因此,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对一章节或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均需要提前查阅国内外对于此部分设计的最新研究进展或开发成果,在课堂上分享并进行分析。如选择某一汽车品牌产品,分析其发展历程及产品特点,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讨论对比分析民族品牌与国外品牌产品的优缺点。通过这种交流方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也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与分析资料的能力。
(2)学习汽车设计相关法规。汽车技术法规是汽车制造者和设计者必须遵守的守则,并成为汽车设计和制造的准则。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强,所以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了解并记住汽车设计相关概念和公式,还要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利用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以及依据相关标准和法规合理设计汽车零部件及总成。为防止学生在课程设计时与实际设计生产工艺脱轨,如为了追求汽车性能,或者为了计算方便,而选取超越现有工艺或经济水平的参数等,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相关法律法规,如排放法规、材料法规和安全法规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更加严谨务实,还能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
(3)新能源新技术分析。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四个方面:纯电动汽车技术、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燃料电池、电动化与新能源相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电池产业得到暂时的领先,但是国际竞争压力巨大,国内汽车行业也须持续努力。因此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可再生设计理念及生态文明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普及基础设计内容,还要利用课程网络学习中心,增加拓展学习模块,介绍新能源和新技术的进展,重点关注国内外各大论坛和峰会的最新进展,如汽车零部件材料是否可以有可用新型材料、使用新能源后各零部件会随之产生的变化等,使学生养成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2.分模块小组学习。本课程一大特点就是内容复杂琐碎,一个系统就有多种分类方式和结构型式,自由组合后,内容更加复杂。在授课过程中,将课程内容按照功能或结构方案划分模块,如变速器可分为两轴式和中间轴式、制动器可以分为盘式制动器和鼓式制动器等,设置为线上学习专题,学生分组进行学习,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对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并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展示、分享及讨论,最后由教师对未讲解或不清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例如在进行机械式变速器学习时,学生分别进行了两轴式与中间轴式变速器结构方案对比分析、同步器换挡的优缺点分析、自动变速器的种类及工作原理分析等专题学习及汇报展示,经过小组学习及展示,学生在对自己小组学习内容消化吸收的同时,还了解了其他小组学习的内容,在讨论的过程中,又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使课本知识得到内化升华。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收集资料时可以更系统地吸收新知识,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也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养成。
3.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实例分析。如在学习悬架设计时,可以以授课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及本科生创新项目为契机,引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践,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时,不但可以体验教师对待科研项目的严谨认真态度,而且还可以分享其在设计过程中的经验与解决困难的途径,并在学习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养成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以致用、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及工匠精神。
4.情景式教学。利用本课程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以驱动桥总成设计为例,設置主减速器项目组、差速器项目组、半轴项目组等,设置项目主管、分配设计任务,要求学生以设计人员的身份,完成自己所分配的工作的同时,还要与项目组其他人员协作,共同完成项目设计。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感受设计人员的工作环境,承担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5.设置课程专题讲座。“汽车设计”课程主要介绍了汽车整车、主要总成和关键零部件设计基本知识和方法,以此为参照,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汽车整体设计、总成设计和关键零部件设计三个大的方向,总成设计专题又可以根据实际内容划分为离合器、变速器、驱动桥、制动系统及转向系统等分专题。其中,零部件受力分析、主要参数设计及计算校核等共性内容作为基础知识做成专题,供学生进行总成及零部件设计时参考。
以制动系统设计为例,本专题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充分理解制动系统设计要求、制动器结构及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动驱动机构设计和前后轮制动力矩的分配设计。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邀请相关教师讲授利用差动制动实现车辆稳定性控制的相关课题,了解主动差动制动的工作原理及实现的功能,理解不同制动器制动力矩对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习制动驱动机构的计算及校核,会使学习事半功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拓展专业学习知识,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向,又可以培养学以致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及团队配合及协作的意识。
(二)课程考核设计
完善评价标准,建立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在原有开放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采用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课程最终考核成绩包括平时成绩、阶段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中增加学生参与学习专题的权重设置,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隐性渗透性。
将学习中参与讨论、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作为课程学习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并增加权重,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活动参与情况为学生参与“翻转课堂”和参与讨论等,引导学生从单一的个体学习向协作学习转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将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
三、建设成果
“汽车设计”课程自立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来,完成了一轮教学任务。在本轮教学过程中,取得的建设成果如下。
(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在绪论内容学习中,教师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回顾”“红旗轿车的诞生”等相关视频及文章作为扩展阅读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请学生思考问题——“在感受国家强大以及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还需要认识到相比于国际,我国汽车产品设计的水平处于什么位置?作为今后的汽车产品工程师,我们现阶段要如何利用学校的资源充实和武装自己?”学生积极参与,表示在感受国家强大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使命,要利用学习阶段充实自己。这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及自信心,培养了其爱国主义情怀。
(二)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设置任务驱动专题,教师以大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某一总成的选型、参数设计、零件设计及校核等过程,给学生直观的汽车设计工程师体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进行零部件设计时,通过查找资料进行计算及校核,还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教师还利用教工支部活动的契机,带领学生参观了位于哈尔滨阿城区的汽车博物馆,感受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所肩负的使命,增强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观后发布的讨论专题,学生也积极反馈,如有学生反映“感受到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经历了很艰难的过程,即使现在仍有不足但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以后会更加注重在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知识学习上”。
(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协作精神
设置了系列模块化学习任务,学生分组完成学习,并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展示、分享及讨论。在学习及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要明确自己在团队中承担的工作及责任,同时还要与小组同学协作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线上与线下多途径进行思政意识渗透
通过学习中心平台讨论、课堂活动等形式进行师生线下线上互动、资料分享交流,强化德育元素的浸润作用。在学期中期,发布了讨论专题“请各位同学结合课程内容,思考并分享你自己对汽车设计工程师应该具有的工匠精神的理解”。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一致认为“一个合格的工匠,首先要做到精益求精、严谨求实”。在课程学习结束时,发布讨论话题“请各位同学谈谈,学完本门课程,你的收获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反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会了各种总成的设计方法及设计要求、结构方案分析和设计计算方法,也对相关汽车行业法规及标准有所了解,增强了职业道德,培养了职业素养。
传统教育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靠大学开设的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对于青年思想政治觉悟的更高要求,显得有些势单力薄。发挥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有机结合思政元素,成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汽车设计”这门专业课本身具有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可以很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让学生了解国内尖端技术和国际新型技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并在了解汽车行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更好地为未来从事相关专业提供良好的专业基础和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2]刘晓,张黎声.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環节与评估的原则导向[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7).
[3]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2018(1).
[4]王禾玲.“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J].现代企业,2018(9).
[5]张强,陈逸超.“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例 [J].教育现代化,2018(5).
[6]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