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的“要眇宜修”之美

2021-07-16 01:15宋永玉
文学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声声慢

宋永玉

关键词:要眇宜修 《声声慢》 参差错落 幽微细腻

“要眇宜修”原出于《楚辞·九歌》中的《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后用于概括词的审美特质,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词可“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并由此提出了“境界”说。

在前人的基础上,叶嘉莹对“要眇宜修”进行了概括和升华:形式上,是指词音韵节奏的“参差错落”;内容上,主要表现为作者写作时不经意流露的“内心所潜蕴的一种幽深隐微的本质”,是一种细腻的、纤细幽微的情感。两者结合构成了词的复沓回环,意蕴悠长,使词具有了有别于诗的动人美感。

李清照被誉为“婉约词之宗”,与历代“男子作闺音”的“代言体”表达相思闺怨不同,她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和笔触敏锐细腻地感知人生、抒写女性感情,表达得含蓄婉转,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其南渡后期作品《声声慢》中,词人充分运用叠词和音韵的规律婉转低回地表达自己后半生所经历的各种人生痛苦。其幽微细腻的复杂愁情与参差错落的节奏相结合,使得全诗意蕴悠长,复沓回环,深具“要眇宜修”之美感。

一.参差错落的语言节奏

《声声慢》的语言节奏首先体现在其叠字的运用,叠字的运用之妙历代为人所称道: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其说“起头连叠十四字,以一妇人,乃能创出奇如此”。后世亦有仿其作:元朝著名曲人乔吉在《天净沙》中写了“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但乔吉的仿写显得比较浅白,让人难以体会其中的美感。

而李清照是将其情感与叠字结合起来,“寻觅”本是一个找的动词,但动词重叠,就延长了这个动作的过程:持续的在寻找些什么。词人在持续的寻找着些什么,那说明所寻之物对她很重要,而自己在寻找的过程中内心是茫然无措的:到底在哪呢?该去哪里找寻呢?接下来“冷冷清清”,形容词重叠起强调作用,非常之冷清。“寻寻觅觅”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什么都没有。可见,这个寻觅的结果让词人心神大伤,觉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凄、惨、戚”都是悲情程度很浓的词,三词连叠,可见词人心中的悲伤之大,无以复加。这种语言上的参差错落与情感的逐层深进结合在一起,使得诗歌一唱三叹,意蕴悠长。

其次韵脚方面也别出心裁:“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押的都是开口小的单元音韵母i的入声韵。i发音时开口小,气流通道狭窄,受到的阻碍大,气流少且通过速度快,发声尖细。这种欲吐难快、短促尖细的声音适合表达抑郁悲戚的情感。入声的特点是“短促急收”,声音一发即收,不拖延,无尾音。每句词中间有入声字,吟诵时会出现声音的隔断现象,给人一种凝结不畅的特点。全词押韵母i的入声韵,使整首词在诵读时会频繁出现突然性的急断,读起来给人一种循环往复的跌宕复踏之感。这种朗读节奏上的跌宕复踏与若隐若现的细腻幽微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诗歌的欲说还休,复沓回环的特点。

二.幽微细腻的复杂愁情

在情感表达方面,词人开头便是“寻寻觅觅”,不是“寻觅”而是“寻寻觅觅”,目的性不强,持续性的寻找,好像要找点儿什么,寻觅什么呢?而词人又失去了什么呢?没有原因,呈现出来的只是词人寻觅的持续性动作;词人仿佛也没有交代寻觅的结果,只是感到“冷冷清清”,但其实又是交代了结果:正是因为什么都没有寻觅到,空无一人,空无一物,什么都没有了,国家飘荡,爱人已逝,家园不在。“觅觅”是再仔细找找,仔细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昔日的亲朋好友,山河家园如今都不在了,再也寻觅不回来了,想到这里,不由得“凄凄惨惨戚戚”了。戚戚:忧惧忧伤的样子,不是“凄惨”,不是“凄凄惨惨”,而是凄凄惨惨戚戚。力度之大!情感之沉!这三对叠词之间貌似没有逻辑连接,但贯穿始终的是词人幽微细腻的复杂愁情,将词人从茫然恍惚,到无所皈依的失落、到痛彻心扉的孤独表现得深微婉致。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将息”有调理生息之意。冷寒不定的深秋季节,很难去调养生息,保养身体。在此处,词人的情绪好像从“凄凄惨惨戚戚”中回落了回来,像是跟朋友聊天一样:聊聊天气,聊聊保养。“三杯两盏淡酒”既然是调理身体,怎么能喝酒呢?由此可见,词人最难将息的不是身体,而是心情。那词人可是要借酒消愁?借酒消愁可能浓酒效果更好。历来借酒消愁之人不少,古人常说:“今朝有酒今朝醉”,一定要喝醉才行。李清照也是善饮之人,曾在词中也多次写酒,甚至“浓睡不消残酒”,喝酒喝到睡了一夜还残留酒意。而在这里只是淡酒,还只是“三杯两盏”,浓度之淡,酒量之小,可见词人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浓苦愁情,必须要借烈酒来麻痹自己,呈现的是词人断续地、有意无意地呷啜着。这种酒之淡和喝酒之斷续与词人惆怅若失的落寞心情是一致的。失落了什么,到底想要寻觅些什么,词人也茫然恍惚,情感的飘渺,朦胧决定了酒的特点,以及喝酒的量。

可是这两三杯的淡酒怎能抵御这傍晚之时吹来的紧急冷风。不仅御寒无效,反而外侵的寒意,将词人的眼目由室内转到了室外:“雁过也,正伤心”,词人正处于孤独落寞的伤心境况时,看到了天空中南飞的大雁,这雁却是我的旧相识。徐培均评此说“古人不仅常以鸿雁代指传递信息之使者,亦且作为故乡之象征。故知清照此处亦写思乡之情。”此外因李清照曾在《一剪梅》用雁来传达书信以寄相思,故也有人认为此雁有寄托对已逝夫君的怀念相思之意。但无论是怀乡亦或是怀人,雁是旧时相识,而人呢?年华消逝,早已物是人非。传达了词人复杂而又微妙的内心感受,寻觅中茫然飘渺的思绪到了这里,似乎有了落脚点,有了对年华消逝、物是人非之感伤。

接着词人看到了满地堆积的黄花,她本是惜花爱花之人,常常通过对花的描绘来展现其内心的情感世界:“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自信洒脱,“应是绿肥红瘦,”的相思消瘦。而到了这里,花是“堆积满地,只剩憔悴了”,这样的花又有谁会去欣赏采摘呢?词人是否以花自喻,有年华易逝,青春不在,人老珠黄之感,可以留给读者自行感受和联想。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守”字可见词人在窗前坐的时间之久,在黄昏傍晚,独自挨到天黑,日子是多么的孤寂空白。同样是黄昏,再无“溪亭日暮”的欢愉和洒脱、再无“把酒黄昏”的寄情相思之人。只有寂寞,只有无聊空白,该做些什么呢?该想些什么呢?或许有万千情绪涌在心头,又像是什么都没明了,生活的空白,情感上的不知何存,只剩枯坐挨天黑。在这寂寞的黄昏中,词人的思绪又飘渺复杂了许多。

正是因为枯做在窗前思绪飘渺,让词人注意到了黄昏细雨中的梧桐。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梧桐常常代表着冷清、悲伤、凄凉,比如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细雨霏霏也本是南方常见的天气现象,但词人却用自己细腻的心灵来感知外界自然天气的变化,捕捉到了黄昏秋雨中梧桐的自然神韵。打在梧桐叶上淅淅沥沥的秋雨像是词人复杂微妙情感的外化,点点滴滴,但又无处可抓,衬托了词人孤寂凄清的内心,使得意境更加幽远,也更加深沉。

词的最后,词人不似先前的委婉含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包含词人太多的情感: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物是人非、韶华流逝…作者用反语结束全篇,使得全诗原本回荡飘渺的愁情一下子变得明析沉重。有多少的忧伤,多少的惆怅,多少的凄凉,亦或是悲鸣、怨恨、无奈,万千的哀思愁绪走到这里才直抒胸臆,却又嘎然而止。词人的情感表达可谓深曲婉转,含蓄蕴藉,使得整首词意味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声声慢》写于词人南渡后,国破家亡的人生经历与现在孤独寄居的生活使得李清照愁苦茫然,然而她却未将这种愁苦茫然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来,而是用细腻的心灵来感受自然:急风、南雁、黄花、梧桐、细雨和黄昏,每一幅图景都浸染了她的个人心绪,显得凄凉落寞。其愁情本应在这凄凉落寞的图景中表现得清清楚楚,而她又充分运用音韵的特点,在叠词和韵脚方面别出心裁,使得整首词在节奏上呈现一种复沓、回环往复的效果,其情感表达于这回环复沓的节奏中,一唱三叹,又变得掩掩抑抑委委曲曲。就如孙绍振在《解读经典》中所说:“无处可寻、无处不在、无可奈何的忧愁”,幽微细腻,最具“要眇宜修”之美。

猜你喜欢
声声慢
《声声慢》与《凤凰台上忆吹箫》艺术特色比较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声声慢 》的两种英译本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声声慢》中的境界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
《声声慢》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四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