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细节看《蜘蛛丝》的情感内蕴

2021-07-16 00:43侯宇轩
文学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日本文学芥川龙之介蜘蛛丝

侯宇轩

关键词:《蜘蛛丝》 芥川龙之介 情感 日本文学

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在短暂的35年人生中,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散文、杂文等,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熠熠闪光的一页。在繁多的作品中,《蜘蛛丝》作为一篇人选日本国语教材的、具有佛教元素的童话创作,在“因果报应”的情节和明白晓畅的语言背后,尚有着具备丰富讨论空间的情感内蕴。

一.《蜘蛛丝》及研究概述

(一)文本概述

《蜘蛛丝(蜘蛛の糸)》作为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于1918年发表于《赤鸟》。故事的原型出处有多种说法:一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一根葱”的故事;二是托尔斯泰的《业力》及原作者保罗·卢卡斯的《业力》;三是历史典籍的日文版本《因果的小车》。文章的原型出处莫衷一是,但毫无疑问的是,《蜘蛛丝》是芥川对于原型故事的进一步理解和加工,包含着其本人的情感倾向。

《蜘蛛丝》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释迦佛祖通过莲花观看下界,发现了在地狱受苦的无恶不作的罪人犍陀罗,想到其曾经放生过一只蜘蛛的善举,决定放下一根蛛丝拯救他,却因犍陀罗只顾自己脱离苦海的自私欲望、无慈悲而放弃对他的救赎。然而作为童话故事入选日本国语教材的《蜘蛛丝》,在故事梗概之简单、情节之通俗背后,却有着广阔的挖掘空间。

(二)研究概述

关于《蜘蛛丝》的研究,目前中国学界更多将其放之于芥川全部的小说创作之中,对其单篇的解读和分析较少。国内外各家在仅有的本篇分析论述中,基本认为文章的主旨为善与恶的因果报应,如《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佛教观》中认为《蜘蛛丝》是一个具有浓厚佛教色彩、劝善惩恶的童话故事;《简论芥川龙之介作品主题的矛盾性》承接日本评论家中村真一郎的观点,认为此作亦是“承载他灵魂最纯净的形式”的童话,昭示着“行恶必将遭受严厉惩罚”的必然结果。但现有的研究由于更多立足于芥川龙之介的整体创作,对《蜘蛛丝》文本本身的阐发则有所欠缺,因而就本篇提出的结论还有待商榷。

在读者的接受领域中,对《蜘蛛丝》的内涵究竟如何这一问题存在着分歧。在国内交流平台上,有读者认为《蜘蛛丝》绝非止步于对犍陀罗利己之心的批判,而是对上位者居高临下“拯救”的讽刺,是揭露其无情而残忍的伪善的面纱的作品。这种看法与当今评论界主流可谓大相径庭,却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赞同。笔者认为,源于文本的问题,还需要文本本身去解答。因此,有必要从《蜘蛛丝》的原文出发进行文本阐释,探索芥川龙之介在本篇中的情感内蕴。

二.解谜之匙:关键意象“莲”

本文一向以布局巧妙著称,三部分分别展现“极乐世界——地狱——极乐世界”,构成完璧回环。在对极乐世界的描绘中,芥川龙之介运用了这样的语言:清洁美丽、散发着高雅清香的莲,在清晨盛放,以小见大地描绘出极乐仙境环境的至雅、至清、至净。莲占据了开篇近乎全部对极乐世界的描摹,成为了极乐世界的代表,看似理所当然。但笔锋一转,莲花池之下竟然是三途河畔、血池地狱的深渊,一上一下、一美一恶,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反差。这种反差不由得让我们追问:为何如此高洁美丽的莲花,竟然下面连接着地狱?

“莲”的意象内涵古而有之,一直作为佛教重要意象出现,《佛说阿弥陀经》即有“极乐净土,有七色宝莲”。而莲的独特属性不仅仅在于其足以代表净土的美与洁净。周敦颐《爱莲说》中对莲的刻画尤为独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其在人间的纯净美丽展露得淋漓尽致;然而,其最鲜明的特点仍是“出淤泥而不染”,生长于肮脏如淤泥的世界中,卻在另一个世界中展现出别样的英姿。在文本中,莲也仿佛连接着两个世界,莲藕深入淤泥之中,莲花却在空气中散发清香。基于这样的文化理解,再去洞悉文本,不难发现:极乐世界与地狱世界的连接处——莲花池,是两个世界一分为二的“隔断者”,上方是莲花般美丽的净土,一尘不染、完美无瑕,下方却是血色弥漫的地狱,丑陋无比、残酷至极;却也是两个世界的“连接者”,与传统佛教、基督教观念不同甚至对立的是,犍陀罗可以通过莲花池中垂下的蜘蛛丝攀人上界,得到救赎,实现两个世界之间的跨越。

结尾处的极乐仙境描绘中,又一次提到了“莲”:这段文字与开篇高度呼应,莲的“花”“蕊”的“玉白”与“金色”依旧体现着专属于极乐净土的崇高色彩。从清晨到中午,似乎只过了短短一瞬,但却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蜘蛛丝作为莲花池扮演“上下界连接者”角色的象征已经断了,而作为上下界鲜明区分的“白花”与“金蕊”却依然存在,表明莲花池“上下界的隔断者”的角色定位却得以强化。这一切暗示着:地狱之人将永堕地狱再无拯救,极乐世界的莲花将不再扮演连接者,而将作为彻彻底底冷眼旁观的隔断者存在,,不会再有同情,一切将与其毫不相关。

三.情感暗示:关键角色“佛祖”

即使故事梗概存在多个版本和原型,但选取佛祖这个角色、而不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一根葱的故事”中的“天使”等各个版本“拯救者”角色的人,只能是芥川本人。因此,探析《蜘蛛丝》的情感内蕴,必须完成对佛祖形象选取逻辑和塑造方式的解答。

犍陀罗因为内心中的一点余善而得到释迦佛祖救赎的机会,却又因内心中无法消散的人性恶而最终被打回地狱,经历由绝望到希望再到绝望的残酷。的确可以说,一切都是因果报应的结果。但在芥川笔下,“佛祖”的拯救似乎又有些“随意”:因为闲观而临时意图拯救;因为放过一个蜘蛛这样微小的善而选择救赎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又采用蛛丝这样脆弱的东西作为上升的唯一通道;因为一个在地狱备受煎熬、渴望逃脱的人的一份私心而放弃继续救起。这一系列的矛盾不得不令人疑惑:为何如此?

从佛家“因果报应”的角度分析,“佛祖”的拯救源于因果,终于因果,以蜘蛛丝救赎犍陀罗,是蜘蛛这一微小的善的对应回报,符合因果的对应逻辑。但佛教的因果报应是自然形成的,文中却是由上位者主导的;犍陀罗得以受拯救的善和最终被抛弃的恶是否符合佛教也有待商榷。而“佛祖”的态度和标准是模糊的、行为和选择也是难以预料的,这也无形中导致了来自上位的“拯救”是不可能的。

从作者的情感蕴含角度揣度“佛祖”形象的不合理性,不难发现《蜘蛛丝》中的释迦穆尼单纯是作者的理想化形象。芥川龙之介经常认为“身处地狱”,人的黑暗性在他的眼中一览无余,而真正的因果报应却未必实现,人的救赎更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文章仿佛在说,“佛祖”具有洞察世间一切,拯救善、惩罚恶的能力,但人却因本性的恶而封锁了超越和实现救赎的道路,引得“佛祖”失望离去。但是这真的是“恶”吗?在血池泥沼中,是佛是人,都会追寻那唯一而易断的蛛丝独自攀登而上吧!在芥川笔下,我们看不见犍陀罗的“汪洋大盗”的“恶”是如何展现的,能看见的只是一个身处血池苦苦攀登无果的“人”。

来自上界的拯救是虚幻而无望的,正如断裂的半截蛛丝一般;而期盼这世界的人进行自我拯救,则更是身处“地狱血池”的人不可实现的愿景。所以,这是一篇写给小孩子的童话——希望他们能够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做一个向善之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但在文本背后,就如鲁迅曾说,“一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芥川也陷入了对人性超越和拯救的迷茫和绝望之中,这种绝望是每一个清醒洞察世间的思想者的独有的、因希望而生的绝望。

大正时期,真正目睹了社会和家庭、世界和人性的困惑迷惘的文人芥川,苦苦追寻,也找不到希望的依托。“佛祖”是“随意地”在观察下界;下界的人在苦痛中挣扎,却不能被如玉镶金的莲花报以任何同情,再看不见上升和被救赎的希望。其实,若是抛开生前的罪恶不谈,犍陀罗何尝不是芥川的某个替身——在绝望的境地中苦苦抓住唯一的希望,而又因环境和人性本身的局限堕入深渊,回归绝望。

《蜘蛛丝》是写给小孩子的童话,但童话背后隐藏的,却是社会中每一个人的苦痛、无奈与绝望的内涵;《蜘蛛丝》是基于佛教写成的文章,但宗教背后隐藏的,却是现世的虚无、寂寥和矛盾,是宗教无法拯救的残酷人间。在写给儿童的语言背后,我们却能读到芥川这个成年人的孤独,读到那份因人超越和拯救的希望而生的绝望。

猜你喜欢
日本文学芥川龙之介蜘蛛丝
新型人造蜘蛛丝超强韧
我科学家研获超强韧人造蜘蛛丝
蜘蛛丝发射器
芥川龙之介前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芥川龙之介《阿吟》阿吟教名中的圣母意象
《今昔物语集》与芥川龙之介的前期创作
比较视野中的日本艳情文学观
浅析芥川龙之介“鼻子”的人物形象
论日本文学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