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风了》中的情景描写看堀辰雄的生死观

2021-07-16 00:43章佳蒙
文学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死观

章佳蒙

关键词:堀辰雄 《起风了》 情景描写 生死观

“生”和“死”是人类文学创作长河中永恒的主题。日本的传统美意识中的“物哀”、“寂静”等也都与“死”这一主题有很深的联系。在众多与生死相关的日本文学作品中,描写“死”是至高无上的“美”的篇幅有很多,然而通过阅读小说《起风了》可以看到作者堀辰雄反常态的生死观念。主要体现在对“生”的呼吁,对“生”的追求,以及对“生”的渴望上,并且堀辰雄认为“生”是超越“死”的存在。村上春树在其名篇《挪威的森林》中也有过相似的描述。“在那里,所谓死不是束缚生的决定性因素。在那里所谓死只是构成生的诸多因素之一。”小说的内容极其简单,只是在四季的轮回中娓娓道出住在疗养院的主人公“我”和未婚妻之间的琐碎日常,这种超越“死亡”追求“新生”的生死观也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

一.堀辰雄——挚爱之人的离世

1.母亲之死

在堀辰雄两岁的时候由于父母感情不和,母亲西村志气就带着他离开了堀家,嫁到了雕刻师上条松吉家,堀辰雄的儿童时代就是在小梅町的养父家度过的,养父对他视如己出,因此堀辰雄的童年非常快乐。在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中母亲去世。母亲的意外身亡对堀辰雄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影响了他此后的文学创作风格。

2.恩师之死

1925年夏天堀辰雄搬到轻井泽,在当地住了两个月,因而认识了芥川龙之介和室生犀星,并通过室生犀星的介绍拜芥川龙之介为师。1927年芥川龙之介自杀,更是给堀辰雄致命的一击,后来他参与了《芥川龙之介全集》的编撰。1929年堀辰雄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毕业论文写的就是《芥川龙之介论》。堀辰雄评价芥川龙之介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最敬爱的老师的死对堀辰雄来说无疑是最悲伤难过的事情。以芥川龙之介的死为契机,堀辰雄对于“生”、“死”以及“人生的价值”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

3.未婚妻之死

1933年7月堀辰雄在轻井泽的鹤屋旅馆休养并进行文学创作时,遇见了画油画的少女矢野绫子,并与其坠人爱河。然而《起风了》这部文学作品记录的就是堀辰雄与患肺结核的未婚妻矢野绫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在没有特效药结核病就无法治愈的年代,患如此重症的未婚妻就如同被宣布了死亡一般。之后,在未婚妻去世的很长一段时里,堀辰雄都无法从失去挚爱的苦楚中走出来。

堀辰雄的一生中经历了太多与挚爱之人的生离死别,而且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病魔作斗争,数次面临死亡的威胁,这种特殊的经历让堀辰雄对“生”和“死”有独到的见解,以至于在他笔下的人物或是生世悲惨或是命运坎坷或是病魔缠身,而读者从中感受到的却不是消极、阴郁、颓废的悲观情绪,而是向往新生、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的追求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起风了》中的情景描写

情景描写,是根据特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以及人物活动进行的一系列描写。利用情景来烘托氛围,来表现人物性格、心情或者事件发展的路线。达到让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小说《起风了》中运用了大量的情景描写,这为渲染小说的氛围以及暗示主题,煽动情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部小说虽然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庞大的内容构造,但由于堀辰雄对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情景的描写:人——刻画生动,景——情景交融,使得这部小说直到现在也依然被视为经久不衰的佳作。它最早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译介到中国,1976年被翻拍成电影《逝风残梦》(《风雪黄昏》)以及2013年被宫崎骏再度以动漫电影的形式搬上大荧幕。《起风了》不仅在日本好评如潮,在国内上映后也引起了一股翻译热潮,在中国就有13种译本。笔者选择的是由施小炜所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译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文本分析。

小说《起风了》由《序曲》、《春》、《起风了》、《冬》、《夜》、《死荫谷》等六章构成。小说讲述了男主人公陪伴未婚妻节子去八月山麓疗养院调养身体,两人共同在疾病中寻觅生的幸福又不得不面对死亡,描绘了二人对幸福的憧憬、对现实的无奈、对自我的反思和对爱情的忠贞。为整部作品营造出了一种淡淡的哀伤氛围。

1.与“生”有关的情景描写

首先在小说第二章《春》的开头部分,去八月山麓疗养院之前,院长来探望病重的节子,见“我”脸色不好也一并给我做了检查,且嘱咐“我”要好好注意身体。通过院长简短的话语可以看出,“我”为了照顾病重的恋人不顾自己的身体安危,以及盼望恋人的病能够早日痊愈的迫切心情,表现了男主人公为爱无私奉献的精神。

“嗯。老是这个样子的话,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好嘛。只要能快点好起来,随便哪里我都愿意去的。”只要病情能有好转,节子似乎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就算去离家很远且环境艰苦的疗养院她也没有怨言。“这一阵子我怎么变得这么忧心忡忡了呢?从前就算是病情再严重,我可是都没有当回事来着……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又想活下去了……接着又若有若无的低声添上了一句:“多亏有你……”节子一边强忍疾病带来的痛苦,一边又希望自己能活下去,她渴望自己与恋人的爱情能早日开花结果,把他们一起畅想的未来美好生活图,变成现实。正是因为主人公“我”的悉心照料,寸步不离,才让节子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有了对未来的向往与期待。

“我在想吧,要是等到很久很久以后,咱俩再一起回忆现在的生活,那种感觉该是多么美妙啊”,“要是真能像那样一直活下去该多好。”节子在与“我”的交谈中经常会提到“要是真能像那样一直活下去该多好。”,在冥冥之中节子悉数知晓自己的病情,在医疗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结核病治愈的可能性极小,但是爱情赋予节子求生的力量,支撑着她走完了这段最艰难的抗病历程,这也是她与爱人相守在一起的最后时光。虽然最终“节子”没能战胜病魔,但就其努力的过程就已然实现了“生”的价值。

2.与“死”有关的情景描写

本书的书名《起风了》,多出写风景中都蕴含着“风”的元素。“流沙般的云彩拂过苍穹。这时,忽然一阵风不知从何处吹来。我们的头顶上,在枝叶间偶一探脸的那一抹湛蓝忽而舒展忽而收卷。”暗示着两人平静的的生活将要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打乱,病痛的折磨以及死亡的逼近也在一步一步靠近这两个彼此相爱的人,同时也为悲伤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女主人公患了在当时医疗水平下难以医治的结核病,因此他们的爱情从刚开始就是帶着死亡的气息。

“冷不丁地,从隔壁重重地传来了两三声病人好像强抑至今的神经质的咳嗽,我立刻醒觉了来……只见一片黑暗中,病人孤单单地大睁着眼睛,惊恐似的望着我。”在“我”和节子都不能安稳人眠的一个夜晚,“17号病室患者”去世了。虽然“我”没有见过这位患者,但听见过他那令人不快且毛骨悚然的咳嗽声,院长曾向“我”透露节子的病是疗养院第二重的病,“17号病室患者”的去世才让我对节子的病情有了更确切的真实感。这黑花一般的病灶仿佛正在慢慢侵蚀着我们看似平静的生活,死神之手也在慢慢地伸向节子。

小说中对于节子的死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描写,只在最后一章中描述了“我”于两年后的冬天回到记忆中的村落,整日没精打采,抱着与节子的回忆度日。这白雪覆盖的“幸福之谷”在我眼中也不过是“死亡阴影之谷”,由此可推断节子早已离开人世。

三.堀辰雄的生死观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是作家堀辰雄翻译法国诗人瓦雷里《海滨墓园》的一句诗,“Le vent sel e ve,il faut tenter de vivre”。这句话在中国有很多译法。但笔者个人认为,其中最符合堀辰雄生死观解釋的译文则为“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并且“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这句诗也是此篇小说的点题句,在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处多次出现。

自1912年开始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关东大地震、经济萧条、传染病横行等历史事实,勾勒出二十世纪上半叶日本社会世态百相,除此之外,日本受到战争的影响最为严重,在战争中年轻男女失去生命,青春戛然而止。面对这种时代背景,所有的人都在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而努力。

不断经历挚爱之人离世的堀辰雄选择勇敢的活下来,他意识到人世间的美好,活着就是希望,在被战争支配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的文字给读者带去了心灵上的慰藉和力量。崛辰雄的作品体现了他的生死观,即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之中,都要努力地活下去,去过真挚的生活,去开拓属于自己的命运。这部小说哀而不伤,也给现代日本青少年树立了一个较为积极的生死观。

生与死永远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面对亲人的离世,堀辰雄所要表达的并不是感伤和哀痛,而是希望和爱。希望不会让人孤独,爱会让人无畏。我们的生命都会有结束的一天,生命的长短无法提前预知,所以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这一段相遇一相恋一相守一永别一救赎的小说之旅的帷幕已悄然落下,但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着,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生死不是束缚爱情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的精神永远丰盈。

猜你喜欢
生死观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弑他”与“自戕”
死亡的诗意
试论新美南吉《百姓的脚,和尚的脚》中的创作意识
浅谈大学生死亡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简析屈原、司马迁之生死观
试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