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静,常 静
(1.延安市人民医院输血科,陕西 延安 716000;2.延安市中医医院检验科,陕西 延安 716000)
糖尿病是危害全球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据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患病率27.37%,标化后发病率12.75%,是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约占糖尿病的90%,且呈逐年升高趋势,持续性高血糖会引起视网膜、肾脏等严重慢性并发症,已有大量资料证实[2-3]。目前血糖控制新理念是精细降糖,在降低持续升高血糖水平时,也要重视低血糖的发生,减少血糖波动。因此,血糖监测可帮助临床医师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但对全天血糖波动规律及详细漂移变化缺乏报道。动态血糖监测是近年来糖尿病领域新发展的“Holter”,可详细且24 h动态监测血糖波动,弥补折线式或点式血糖值,显示血糖值波动趋势,了解血糖略微上下浮动情况,以此为降糖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4]。我们选择在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50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动态血糖监测,分析血糖漂移变化情况,旨为临床降糖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院就诊时间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50例T2DM患者作为T2DM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5~76(56.84±6.38)岁;病程2~16(8.46±1.35)年;体重指数(BMI)为18~32 kg/m2,平均(27.60±1.12)kg/m2;50例糖调节正常(NGR)者作为NGR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5~78(57.14±6.43)岁;BMI 18~32 kg/m2,平均(27.31±1.10)kg/m2;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病例纳入标准:①T2DM组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疾病标准[5];②未伴酮症、高渗性昏迷等代谢障碍;③饮食正常,血压、血脂及肝肾功能正常;④近期未服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⑤患者了解该次研究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糖尿病家族史;②空腹血糖受损者;③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④甲状腺功能障碍或肝肾异常;⑤因各种原因无法完成实验者。遵循研究透明、公开、实事求是原则,符合伦理要求,无伦理纠纷。
1.2 监测方法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美国Minimed公司产),于腹部皮下置于感应探头,连通血糖记录仪,每隔5 min记录一个血糖平均值,每天记录288个。每天记录指端血糖值,次数≥4次,适当校正监测值。受试者进餐时间固定,72 h后将记录的血糖值输送至电脑,分析血糖参数值。
1.3 监测指标 ①记录T2DM组与NGR组受试者24 h平均血糖及三餐前后血糖测定值;②记录日内最大(LAGE)及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统计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及次数(NGE);③记录日间平均血糖绝对差(MODD),连续测定2次24 h血糖值,记录其平均绝对差;④根据血糖波动系数分为≤2.0组与>2.0组,记录全天血糖漂移值:最高MAGE、NGE以及不同时间点空腹血糖(MFBG)值;⑤统计低血糖事件检出率。
2.1 T2DM组与NGR组患者24 h平均血糖值比较T2DM组患者的24 h平均血糖值高于N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T2DM组与NGR组患者24 h平均血糖值比较(mmol/L)
2.2 T2DM组与NGR组患者三餐前后血糖测定值比较 T2DM组早餐、午餐、晚餐餐前1 h、餐后2 h的平均血糖值均高于N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T2DM组与NGR组患者三餐前后血糖测定值比较(mmol/L)
2.3 T2DM组与NGR组患者日内血糖漂移变化 T2DM组患者血糖漂移参数幅度值高于N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1 d内NGE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T2DM组与NGR组患者日内血糖漂移变化
2.4 血糖波动系数≤2.0组与>2.0组全天血糖漂移值比较 血糖波动系数≤2.0组24 h平均血糖值、最高MAGE及不同时间点MFBG值低于>2.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血糖波动系数≤2.0组与>2.0组全天血糖漂移值比较
2.5 低血糖事件检出率 每例患者动态血糖连续监测3 d,低血糖事件检出率23.33%(35/150),指尖血糖检出率7.33%(1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89,P<0.05)。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功能尚未完全丧失,其中部分患者胰岛素分泌过多,但其作用差,一般需要口服药物刺激胰岛素分泌。长期高血糖是致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且与血糖波动增大有关。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日益深入,以及大型循证医学均证实血糖波动对机体损害产生极大影响[6-7]。血糖漂移是目前并发症防治的重点研究课题,孟开顺等[8]报道,24 h动态监测调整胰岛素剂量,低血糖事件检出率高于常规血糖监测,且能减少血糖波动。王斌等[9]证实2型糖尿病的胰岛细胞功能与血糖波动水平呈负相关。因此患者血糖波动越明显,血糖水平越不稳定,极易增加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且预后极差。故此患者临床治疗时,需强化血糖控制与监测,常规血糖监测仅是测定患者每日数次瞬时血糖值,难以监测24 h血糖漂移幅度,无法准确评估血糖控制效果[10]。
24 h动态血糖检测仪是连续性记录24 h动态血糖值,每隔5 min记录1次,1 d内达到288个值,为临床医师提供详细、完整且准确的血糖谱,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11]。一般血糖漂移过度,会促使胰岛β细胞凋亡,加快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数量,影响细胞代谢功能,促使细胞内释放大量的活性氧簇,导致细胞结构与功能障碍,故会诱发严重的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12-13]。同时血糖漂移过度,会增加低血糖发生率,诱发严重的氧化应激反应[14]。本组研究中,T2DM组24 h平均血糖值高于NGR组,三餐前1 h、餐后2 h平均血糖值均高于NGR组,LAGE、PPGE、MAGE、MODD幅度值高于NGR组(P<0.05)。结果提示,T2DM患者不仅存在单纯的糖代谢紊乱,也普遍存在日内三餐后血糖漂移。MAGE是反映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的“金标准”,与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慢性并发症关系密切[15];根据LAGE、PPGE及MODD值监测,可反映患者血糖值变化差异,若其值越高,血糖变异越大,血糖波动越明显[16]。T2DM患者全天血糖呈波动性变化,餐后是血糖吸收的高峰期,早餐血糖峰值快于早餐及午餐,达峰时间短;午餐及晚餐2 h后血糖值高于早餐[17]。因此根据24 h血糖监测,能客观反映血糖变化趋势,了解全天血糖持续水平及持续时间,显示血糖漂移变化,为糖尿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血糖波动系数是反映机体血糖高峰与低谷之间的变化趋势[18],研究显示, ≤2.0组患者24 h平均血糖值、最高MAGE及不同时间点MFBG值低于>2.0组(P<0.05)。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系数越高,血糖漂移幅度越明显。低血糖事件是T2DM患者降糖治疗时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会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导致患者死亡[19]。由于T2DM患者年龄偏大,会相应降低低血糖的反应性及敏感性,故容易出现无症状低血糖事件。此次结果,动态血糖系统检出低血糖占比率23.33%高于指尖血糖检出率7.33%(P<0.05)。结果说明,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漂移趋势,能准确捕捉到血糖参数值,提高低血糖检出率,调整降糖方案,以此维持稳定的24 h血糖值。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糖漂移变化,采用动态血糖监测血糖值,能准确、全面、客观的反映血糖波动趋势,统计低血糖发生事件,并为降糖方案的调整及制定提供参考,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