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高考文言文文意概括题解题技巧

2021-07-15 08:03广东常凤媛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霍光吴起文意

广东 常凤媛

文言文又称“古文”。因其与现代生活相对“脱节”,学生的主要阅读障碍在于对词句内容的理解。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稍弱的学生而言,做题时往往是“出工出力不出活”,特别是在做文意概括题时更加明显。笔者认为,文意概括题有其内在的规律可言,手握规律之刃,动之有法,便可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恢恢乎”于“迷宫”之间,“踌躇满志”于提笔答题之时。

那么,规律是什么,如何有效运用规律作答文意概括题呢?

一、文意概括题之规律探究

根据笔者对文意概括题的深入分析,总结其显性规律如下:

1.选项内容构成:对传主形象的评价(概括)+具体行为事例(分析),往往涉及人物行为举止特点、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人物道德品行、人物性格和情感等方面。

2.多为选择“不正确的一项”,且多在“具体行为事例(分析)”上设误。

明晓以上规律,学生在答题时可以有意地进行细节比对,但在对比的过程中可能仍然会出现判断失误。原因在于对选项与文本对应的位置不够明确,常常仅分析只言片语,答题准确度可想而知。也就是说,探究运用隐性规律也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以2019全国卷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例,对隐性规律加以探究。

A项内容为: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评价)。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分析)。其中,“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对应原文“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对应原文“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却让诸生自觉不如”对应原文“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对应原文“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沿此思路,我们会发现,选项内容基本上是原句的对应翻译,且选项出现的顺序与选文内容先后顺序基本一致。

二、文意概括题之规律运用

1.借助顺序规律,精准定位

了解近年来文意概括题选项顺序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定位答题区间。也就是说,在答题之前,学生基本上可以预知选项在文中的大致方位,从而快速在对应区间通过关键词进一步加以判断。

试举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演练[以下简称“八省(市)适应性考试”]文意概括题为例,A选项“霍光得到提携,又受武帝重托。他由兄长去病带至长安,仕途上屡获升迁,直到侍奉皇上;武帝临终,将少子托付给他,要他行周公辅佐之事”,首先在文章开篇部分搜寻,由选项中的关键词“去病”“武帝”“周公”可知,所选范围在“票骑将军去病弟也”至“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B选项“霍光主持大局,得罪一干权贵。他秉公处事,拒绝权臣的无理请求,因此遭到怨恨,以致后来受到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皇亲国戚的抱团诬告”,在文本中对应的内容应紧随A选项对应的内容后,此选项的难度在于不是对应直译,而是对大意的基础概括,但我们可以从“拒绝”一词找到与文本中“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又不许”的照应点,“抱团诬告”与文本中“于是皆与燕王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的照应点;C选项“霍光遭到陷害,昭帝主持公道。政敌想扳倒他,让人假托替燕王上书,说霍光专权放纵,或将发生意外之变;昭帝却不予理会,表示霍光无罪”,在B选项所指诬告之后,选项中的“假托替燕王上书”与B选项有重复之处,句末“无罪”一词可以与“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相对应;D选项“霍光挫败政敌,威名天下传扬。昭帝力挺霍光,政敌再也不敢发声,于是转而暗中谋杀霍光,结果弄巧成拙,被一举铲除,霍光因而威震海内”应在文末,由“昭帝力挺霍光”找到对应句为“后桀党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威震海内”则对应文本最后一句“光威震海内”。

由上可知,在预知对应区间大致位置的基础上,借助选项关键词对文本中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判断会快速高效得多。

2.借助翻译能力,加速比对

高三复习资料中提供的常见的比对重点(设误点)如下:

重点实词(曲解文意)、尊重原文(无中生有)、人物(张冠李戴)、因果(因果谬误)、时间(时序颠倒)、范围程度(以偏概全)、地点职务(空间穿越)等。

这些方法源于信息性阅读的常见失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适用于文言文阅读的文意概括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生在使用的时候容易陷入“迷宫”之中。也就是说,他们还要下意识地去留意这个选项和原文对应语句中的重点实词、人物、因果、时间、范围程度、地点职务等方面的内容,比对后再进行选择,思考这个是什么错误,无形中影响了判断速度。

实际上,借助我们上文所讲的隐性规律——选项基本上是对原句的对应翻译就可以相对快速地解决以上问题。简而言之,在定位之后运用翻译这一核心能力进行对比是解题的关键。

以2019年全国卷Ⅲ《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文意概括题为例,A选项“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中,“他本是卫国人”为“吴起者,卫人也”的翻译,这是经典的判断句式;“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是“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的翻译,将动词“将”的主语补为传主吴起即可判断;“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的翻译,将“以为”翻译为“以之为”,“之”指代的就是传主吴起,“将”在此处为名词,也起到“率”的作用,“攻齐”“击秦”也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对应“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的大意概括,前一句强调的是其“与士卒同甘共苦”,后一句中“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则是借文侯对吴起进行评价。C选项“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我们会发现“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为“田文既死,公叔为相”的翻译;“他深表不满”为离开的理由,但原文为“吴起惧得罪”,将吴起的“害怕”译为“不满”就出现了对重点实词的错误判断,从而曲解了文意。

上述分析过程看似耗时较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速度是较快的。与寻找比对重点然后进行比对的方法相比,这种答题方式只需要随文而行寻找不同;与试卷中的的翻译题相比,这个翻译只需要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加以判断,其阅读速度和有效性都可以得到提高。

3.借助选项信息,巧妙助力

除通过信息比对答出该类试题外,由以上解题过程我们也可以发现,文意概括题已经将文本中大量的内容进行了翻译乃至概括,由以上对八省(市)适应性考试的分析也可清晰看出这一点。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借选项所提供的信息为其他题目提供助力。

①直接助力,提供大意

如2020年全国卷Ⅱ《宋史·王安中传》文意概括题B选项“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与翻译题第一句“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存在重合部分,也就是说选项已经“贴心”地提供了该句大意。2020年全国卷Ⅰ《宋史·苏轼传》文意概括题D选项中,“最终成为一代文宗”也为翻译题第二句“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提供了大意。

②间接助力,明示语境

2020新高考Ⅰ卷《明史·左光斗传》文意概括题C选项“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对应的是“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为中间的“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断句提供了帮助。

D选项“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对应的文句是“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并且D选项为翻译题13(2)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语境(虽然存在一处语意表述上的错误)。

猜你喜欢
霍光吴起文意
霍光:废立皇帝的大臣
吴起“求变”——县域发展导向“高质量”
参考答案
吴起:打败你的不是我,是你的双眼
植物爱好
西汉名臣霍光的变化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燕王的信是假的
吴起采油厂提前8天完成248.2万吨原油生产任务
书面表达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