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之外归本真,寻得源头活水来
——高考文言文备考略谈

2021-07-15 08:04:34内蒙古马秀娟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赵普太祖断句

内蒙古 马秀娟

文言文复习备考作为高考备考的重点,一直受到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各类方法指导、规律总结丰富多样。明晰试题规律,总结答题方法对高考文言文备考来说必不可缺,然而笔者发现,由于一些教师在带领学生备考时高度关注方法指津、规律总结,对文言文阅读的文学性引导不足,导致不少学生在应考过程中往往更依赖于方法和直觉,缺少对文言文阅读的整体把握和文学性分析。学生在面对试题设置的干扰选项时,容易陷入思维困境,不能很快做出准确判断。这一情况在全国卷地区的高考备考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新高考地区文言文简答题的设置,起到了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本质层面关注文言文阅读文本的作用。

事实上,文言文文本,尤其是人物传记类,作为史传文学,其本身具有真实性、概括性、文学性的特点。它的文学性特点决定了读者在进行阅读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翻译的层面,还要从更高的赏析层面梳理分析传主言行,剖析传主深层心理思想,概括总结传主道德品质。有些学生认为,这样的阅读方法在解答文言文试题时作用不大,所以不够重视。事实上,这样的阅读方法只是看起来显性作用不大,实际上对考生深刻理解文章、准确判断选项很有帮助。笔者对此深有体会。

笔者带领学生做洛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中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文言文阅读题时,第12题的设置如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居易初心远大,诗文针砭时弊。他入仕之初常存兼济天下之心,他写的讽喻诗备受有识之士推崇,甚至传进了宫中,他也由此得到皇帝看重,受召官拜左拾遗。

B.白居易敢言直谏,图报知遇之恩。他敢于直言不讳地揭发一方大员盘剥民财,博取恩宠的丑恶,也能洋洋洒洒进人们难以出口之言,可算是不计利害,尽忠职守。

C.白居易文才横溢,也曾得到赏识。他帮助穆宗选拔人才,处理朝廷的文字工作;在御前讲佛论道,辩才无碍,让皇帝简直觉得他事先有所准备,因此得到文宗的赞叹。

D.白居易生不逢时,晚年独善其身。他还没来得及实现夙愿,中途就遭逢贬谪,几乎命丧南方;仕途几经沉浮,退职后和香山僧人来往频繁,过起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很多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选择C选项,认为“在御前讲佛论道,辩才无碍,让皇帝简直觉得他事先有所准备,因此得到文宗的赞叹”的分析错误。此句对应原文的内容是“九月,召居易与僧、道对御讲论。居易论难锋起,辞辨泉注,上疑宿构,深嗟挹之”,其中关键在于对“上疑宿构”一句的理解。学生认为,“上疑宿构”应翻译为“皇上怀疑白居易预先构思”,选项中把“上疑宿构”理解为“让皇帝简直觉得他事先有所准备”,“皇帝简直觉得”与“皇上怀疑”相比不够准确。

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问呢?笔者认为,学生只关注到具体字词的翻译,而忽略了要将词放在句子中,没有联系具体的事件和传主的言行表现进行全面理解。

要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学生需要有事件整体观、语言情境感。C选项对应的原文内容主要记录的是白居易奉皇命与僧、道辩论,此事件要表现的是白居易卓越的才华。因此,文章内容除了正面描写他在辩论时“论难锋起,辞辨泉注”,还用“上疑宿构,深嗟挹之”来进行侧面衬托。由此可见,“上疑宿构,深嗟挹之”说的并不是皇帝真的怀疑白居易预先构思,而是用这种表达来说明皇帝对白居易辩才无碍的赞叹与推崇。所以C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根据上述分析,文言文备考,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树立文学性阅读意识,跳出一味求“译”的思想束缚,始终牢记“字词在句中,句子在事中,事为人服务”的文言文阅读原则,结合对传主的言行梳理、品质分析进行作答。

在学生明确了文言文阅读原则之后,笔者带领学生训练了成都市2018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言文阅读题,其文言文阅读选择的文本是《宋史·赵普传》。其中,第12题的设置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普颇得重用。后周时,他已被推荐到朝廷任职;北宋建立后,他分别在太祖、太宗时期担任过重要职位,一度官至宰相。

B.赵普深受恩遇。他生病时,皇帝曾亲自看望,也曾派人专门安抚慰问;皇帝还曾为他打破惯例,允许他提前退朝避暑热。

C.赵普曾遭疏远。他私扩住宅,经营客店谋利,又被人多次批评,皇帝对其恩宠渐淡,后来下诏分其权,不久将其调出京师。

D.赵普刚毅善言。宋初宰相大多沉默寡言,他却敢于发声,坚持己见,太祖不愿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员,他仍一再执着推荐。

D选项“宋初宰相大多沉默寡言”是试题设置的错误点。对应的是原文中“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一句。在做此题时,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立足传主角度阅读分析做出合理解释。

学生的解释是:

“龌龊循默”属于生僻词,只能结合语境推测,选项中“宋初宰相大多沉默寡言”比较像望文生义的错误,但是不能确定,所以回到原文语境,具体分析语句含意。结合原文,“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这一部分重点表现的是赵普的刚毅敢言。先用“在相位者”与赵普进行对比,然后举赵普四荐人才的具体事例加以佐证。那么“龌龊循默”的理解就应该与赵普的刚毅敢言形成对比,而翻译为“沉默寡言”是不能与刚毅敢言对比的,所以判断其翻译错误,是错误选项。

从学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有了对文言文文本的文学性阅读意识,运用“字词在句中,句子在事中,事为人服务”的文言文阅读原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克服阅读障碍,做出准确判断。这不仅适用于“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一题,也适用于断句题。如本试卷中的文言文断句题: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祖尝与语/奇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车驾征/李筠命普与吕馀庆留京师/从平上党/迁兵部侍郎/

B.太祖尝与语/奇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车驾征李筠/命普与吕馀庆留京师/从平上党/迁兵部侍郎/

C.太祖尝与语/奇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车驾征/李筠命普与吕馀庆留京师/从平上党/迁兵部侍郎/

D.太祖尝与语/奇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车驾征李筠/命普与吕馀庆留京师/从平上党/迁兵部侍郎/

回归文本,“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太祖尝与语奇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车驾征李筠命普与吕馀庆留京师从平上党迁兵部侍郎乾德五年春,加右仆射。”由断句之前的“从事”到断句中的“右谏议大夫”“兵部侍郎”再到断句后的加官“右仆射”可知,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的是赵普的职位升迁过程。以此回看断句选项,“授右谏议大夫”“迁兵部侍郎”“加右仆射”就成为我们判断的一个重要依据。

在具体备考过程中,教师除了根据相关试题增强学生文言文阅读的文学性阅读意识外,还可以灵活地采取以下策略进行多样化训练:

1.文本细读

不提供试题只提供文言文文本(传记类),要求学生按照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方法,对文言文文本进行细读,梳理层次,概括内容,提炼传主品质,思考文本意义,总结所用表达方法。文本可以选用历年的高考真题,尤其是全国卷的高考真题。因为其选文内容规范、质量较高,参考意义较大。

2.变换试题

教师可以尝试将试题做灵活变化,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如可以将近几年全国卷第12题的选项中概括传主品质的句子去掉,要求学生补出概括句。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传主品质,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2020年全国卷Ⅱ文言文阅读第12题为例,变换试题如下:

请补出选项中的概括句。

A.王安中________,________。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

B.王安中________,________。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

C.王安中________,________。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D.王安中________,________。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

部分高考真题题型设置对于增强学生对文言文文本的文学性阅读意识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我们在具体备考中可以灵活选用。比如2016年上海卷文言文《晋书·羊祜传》第21题:

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

相关事迹羊祜的品质安边垦田(1)徐胤当门(2)邓香归降(3)陆抗服药(4)

我们也可以借鉴新高考地区的文言文简答题模式,打开思路,灵活设题,训练学生文学性阅读的意识。

猜你喜欢
赵普太祖断句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谁
婆婆纳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中华诗词(2017年3期)2017-11-27 03:44:18
贤相赵普
不可替代
曹植聪慧
妙用标点巧断句
地龙的传说
气坏皇帝的宰相
小品文选刊(2009年9期)2009-08-11 0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