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军
贤相赵普
○高建军
赵普,北宋的开国宰相,辅佐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天下。他在北宋的建立和政权的稳固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功劳非他人可比。因此,赵匡胤对他非常信任,国家大事都要与他商量。赵普也没有辜负赵匡胤的看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做人做事忠诚正直,并不因为赵匡胤是皇帝就对他唯唯诺诺、百依百顺,尤其是对自己认定的事情,常常是据理力争,甚至到了执拗的地步。宋朝开国以后,赵普做了宰相,他忠直的办事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有一次,赵普举荐一个人任某一官职。赵匡胤不愿意用这个人,就没有批准。第二天,赵普又上殿举荐此人。赵匡胤当然还是不同意。可是赵普毫不让步,与皇上较上劲了。第三天,他再次上疏,举荐的还是同一个人。这下,彻底把赵匡胤激怒了,他把赵普的奏章撕碎,使劲扔在地上。可是赵普怎么表现的呢,他不慌不忙、神色不变,跪在地上把奏章的碎片收拾起来,回家了。令赵匡胤想不到的是,赵普回到家里以后,把那些撕碎的奏章用纸粘补起来,找了一个日子,就用这曾经破碎的奏章再次举荐这个人。这个举动终于把赵匡胤触动了,他最终领悟了赵普为国家求贤的良苦用心,而任用了此人。
历史记载,赵普性格深沉,刚毅果断。从他上面这个执着、坚定、不屈不挠地举荐人才的事情来看,他还有着正道直行、勇敢无畏的品性。
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官员按照规定要升职,上报到皇帝那里,可是赵匡胤一直很厌恶这个人,没有同意。赵普就坚定地为他请示。宋太祖又恼怒了,而且耍起了无赖,他对赵普说:“我就不给他升官,你能咋地?”赵普回答说:“刑是用来惩罚罪恶的,赏是为了奖励功劳的,这是古今的通理。而且,刑赏是天下人的刑赏,不是你皇帝一个人的刑赏,怎么能以陛下个人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赵普这一番话把赵匡胤气坏了,他站起来就走。他走,赵普就跟着他走。他回了皇宫,赵普就站在皇宫门口不离开。而且一站就站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以赵匡胤妥协,同意升这个人的官职了事。
赵匡胤喜欢到功臣家探访。有一年冬夜下大雪,夜已经很深了,赵普以为皇帝不会来了,没有想到夜半时分,门外响起敲门声,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一起来了。三人一边烧火烤肉吃,一边谈起攻打太原的事情。赵匡胤征求赵普的意见,赵普直言相告,得到了赵匡胤的称赞。那天,赵匡胤还管赵普的妻子叫“嫂子”。这件事也说明,正是赵普的忠直,才换来了赵匡胤对他非比一般臣子的礼遇。
赵匡胤驾崩后,弟弟赵光义继位,就是宋太宗。宋太宗时,赵普再度为相,他的做事风格一如既往。一次,宋太宗听信谗言对开国大将曹彬产生了怀疑,幸亏赵普竭力为曹彬辩白,才最终使宋太宗醒悟了过来。由此,宋太宗称赞赵普说:“朕听断不明,几误国事”。
赵普年青时,文化水平不高。当了宰相以后,宋太祖赵匡胤常劝他多读书。他就发奋苦读,退朝回家后,关起门来一读就是一天,晚年到了“手不释卷”的境界。从这个小事也可以看出,赵普对赵家王朝可谓竭忠尽智、全心全意。他的“忠”与他的“直”是一体的。正因为他的无保留的忠,才有了他的不掺假的直。
老高评说:赵普对待皇帝的行为和态度,在后来的王朝,比如明朝和清朝时是不可想象的。他幸运,遇见了赵匡胤兄弟这样相对开明的君主。但毕竟,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时代,能有赵普这样公忠谋国的勇气、品格和情怀,还是难能可贵的。赵普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贤相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