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自伟 雷永生
金塔县人民医院,甘肃 酒泉735300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球糖尿病患者约为1亿人[1],到2015年,该数字已经迅速增长到3.66亿人[2],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5.52亿人受到糖尿病的困扰[3]。2020年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达12.8%,但患者知晓率和控制率较低,并且糖尿病前期人群比例较高,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最为严峻的挑战[4]。肥胖、高血压、家族糖尿病遗传等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研究糖尿病高危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不仅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同时尽早治疗糖尿病患者,对进一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相关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风险评估系统(表1)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糖尿病患病风险进行评估,为筛查高危人群带来了便利,通过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实施一定的干预,能够延缓或者防止糖尿病的发生[5]。因此,本研究根据2型糖尿病风险评估表,以我院住院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统计分析糖尿病患病率,以期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表1 2型糖尿病风险评估系统[5]
1.1 调查对象 对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进行糖尿病风险评估,共筛选了208名糖尿病高危人群,年龄28~70岁。其中男性116例,女性92例,排除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按照2018年ADA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6]。
1.2 方法 体格检查: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为每个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糖和血压值等。糖尿病诊断的过程中特别注意:第一除非显著高血糖伴有明显的症状,否则应重复测验;随机是指一天中的任何时候,不需要考虑与进餐的关系。空腹是指至少没有能量摄入达到8个小时以上,而且要注意,随机血糖不能用于诊断糖尿病的前期状态,采用OGTT试验确定有无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IGT)。测血压:测量右上肢坐位血压,取2次的平均值。
1.3 观察指标 观察208例高危人群年龄分布、血糖分布及糖尿病患病情况。将208例患者按照年龄段进行分组,<40组、40~60组、>60组。肥胖和超重诊断标准采用《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类的推荐意见》[7],超重:体质指数≥24.0~27.9kg/m2,肥胖:体质指数≥28kg/m2。腰围(WC)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2018年建议的标准[6]:男性>90cm,女性>80cm。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WHO标准[8]。糖尿病采用2018年ADA提出的诊断标准:有糖尿病症状且随机血糖≥11.1 mmol/L,或者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OGTT 2小时血糖≥11.1mmol/L[6],根据检测结果分为糖尿病(DM)组、糖耐量受损(IGT)和正常血糖组(NGT)。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高危人群中各年龄组分布情况 高危人群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率达58.65%。见表2。
表2 高危人群中各年龄组分布情况
2.2 高危人群各因素所占比例及糖尿病患病情况 高危人群中高BMI、男性、高腰围、高收缩压以及糖尿病家族史者占比较高,各因素糖尿病患病率见表3。
表3 高危人群各因素所占比例及糖尿病患病情况
2.3 高危人群中总体血糖分布情况 在被调查人群中IGT患病率为35.58%,DM患病率为29.81%。见表4。
表4 高危人群中总体血糖分布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精神、社会压力的增大导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糖尿病已成为加重人民群众就医负担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9]。糖尿病可引起血管、神经损害,从而出现全身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8]。既往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与年龄、肥胖及遗传等多种因素均有相关性,且高热量饮食、肥胖、体力活动不足和增龄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因素,高血压、血脂紊乱也可致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10]。本研究结果也表明,糖尿病高危人群中高龄、高BMI、高腰围(腹型肥胖)、男性及有糖尿病史者占比较高,且DM患病率较高,表明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及增龄是糖尿病发病因素之首。在临床工作中对高龄及肥胖等具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常规糖尿病筛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和控制率,对糖尿病的防控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临床工作筛查发现的IGT及DM,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宣教,从督促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加强体育运动,减轻体重等方面着手,延缓IGT发展为DM,减轻DM短期内并发血管、神经等并发症均有重要意义;对于确诊DM,可同时给予相关药物治疗,必要时尽早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以期延缓血管、神经等相关并发症,同时对改善患者疾病预后,减轻社会经济负担,构造“健康中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