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人来疯”行为的形成与矫正

2021-07-14 01:27陈昕身钱琦瑶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3期
关键词:矫正策略行为案例分析

陈昕身 钱琦瑶

摘要:

本文围绕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展开,结合笔者在见习期间对一名大班幼儿进行为期三周的追踪观察,并对其家长和老师进行访谈等的基础上,运用幼儿“人来疯”行为的理论知识,对该名幼儿加以客观、全面的了解,然后进一步分析总结,为其找出改善行为的指导策略。希望能引起广大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充分认识和研究幼儿“人来疯”行为,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人来疯”行为  案例分析  矫正策略

幼儿“人来疯”是一种常见的幼儿行为,根据弗洛伊德定律分析,这是人类自我表现欲的彰显。人由于种种原因受到轻视甚至漠视时,就会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表现自我,以引起人们对自己的重视和青睐。家里和幼儿园来了陌生人,有些平时规规矩矩、较听话的孩子表现得异常活跃,突然大喊大叫、乱扔玩具、上蹿下跳……这种表现,出于本能和潜意识,不利于家庭生活和幼儿园教育的开展,还会影响幼儿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水平。

一、幼儿“人来疯”行为概述

(一)幼儿“人来疯”行为的含义

“人来疯”行为是指孩子在陌生人面前特有的一种强烈表现欲而引发的近似胡闹的异常兴奋状态,在2~7岁的幼儿中较为普遍,给幼儿园及家庭的生活与教育带来困扰。

(二)幼儿“人来疯”行为的发生和具体表现

根据心理学研究,幼儿大约在两岁以后将自己当作主体,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这以后,他们开始有表现自我的需求,以获得他人的认同。但是,2~7岁的幼儿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尚未达到平衡,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所以这一时期有的孩子会在陌生人面前极力表现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和获取成人的称赞。又因为受认知发展、知识经验的影响,幼儿无法从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和评判中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正确与否,行动中冲动性占主导地位。

(三)幼儿“人来疯”行为的危害

“人来疯”是幼儿自制力差、易冲动的体现。在同伴交往中,“人来疯”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课堂活动中,不利于教师开展活动,不利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在亲子交流中,不利于形成良好亲子关系,更不利于幼儿正常身心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危害性日益增强,比如顶撞领导、打架斗殴、聚众闹事等,多为“人来疯”精神膨胀使然。

二、对“人来疯”个案幼儿闹闹的观察与分析

(一)案例幼儿闹闹基本情况介绍

闹闹三岁以前住在爷爷奶奶家,上幼儿园后,妈妈把闹闹接回家。爸爸每月回来次数不多,时间不长。奶奶对闹闹非常溺爱。当老师或者小朋友的家长向奶奶告闹闹的状时,奶奶会当着他的面找出许多理由袒护他。爷爷对闹闹比较严厉,有时会体罚他。爸爸妈妈工作较忙,但又对闹闹有比较高的期望,给他报了许多兴趣班,但其他方面关注较少。

(二)案例幼儿闹闹在同伴交往中“人来疯”行为的表现

1.同伴交往中的案例

案例一 闹闹在娃娃家找到了一个玩具枪,自己玩了起来。这时,胡老师带着小班的幼儿走进教室,让大班的哥哥姐姐带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玩。娃娃家里传出闹闹的喊叫声:“龙龙,看我的激光能量炮,咣!咣!”龙龙没有搭理他。闹闹一边喊一边拿着玩具枪,手舞足蹈、又蹦又跳。我说:“闹闹,小点声,你影响到别的小朋友了”。可他继续一个人用玩具枪模拟枪战,并用力地把玩具枪摔在娃娃家的地垫上,试图用脚去踹玩具枪。

2.行为总结与分析

从上述案例来看,在小班幼儿没来的时候,闹闹独自一人安静地摆弄玩具枪。小班幼儿到来以后,闹闹突然活跃起来,拿着玩具枪,手舞足蹈、大喊大叫、又蹦又跳,想让龙龙和他一起玩模拟枪战的游戏,即使龙龙不愿意、老师的制止,也未见收敛。闹闹情绪处于亢奋状态,出现违反活动纪律、吓唬小班幼儿、破坏物品等捣乱和破坏行为。

(1)自身发展状况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大脑皮层抑制机能逐渐完善,兴奋抑制渐趋平衡,这是自制力发展的前提。幼儿在成人的教育指导下,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交往,从接受外部的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需求和内部诱因控制自己的行为,从不自觉的行动逐渐发展起自觉的行动,逐渐克服冲动性,自制力得到发展。5~6岁的儿童应开始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成人要求或自己的思想,逐渐学会按游戏规则活动。但从闹闹的行为来看,他还不具备成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在活动中很明显地缺乏规则意识,还不听教师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父母对闹闹生活及行为习惯上的忽视阻碍了其自制力的发展。

(2)家庭教养方式

有关调查表明,家庭教养类型与幼儿“人来疯”行为有直接关系。其中,以教养类型为“溺爱+放任+粗暴”型的家庭中,幼儿有“人来疯”行为的比例最高,达10.15%,而闹闹所处的家庭正属于此种类型。“溺爱+放任+粗暴”型家庭中教养态度的多变,是幼儿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出现的重要诱因。

(三)案例幼儿闹闹在师幼互动中“人来疯”行为的表现

1.师幼互动的案例

案例二 胡老师正在进行绘本教学,小朋友们都在很认真地听着。一位老师将我们这些见习老师带到教室后面坐着。过了一会儿,闹闹很用力地翻书,嘴里发出“咿咿呀呀”的怪响。胡老师严厉地跟他说:“闹闹,别大声吵闹。”这时,闹闹站起来,跑到我这里,扑向我。胡老师走过来一把拉开他,大声地说:“干什么,再发疯,把你丢出去!”闹闹甩开胡老师的手,赖在地上滾了起来。胡老师把闹闹拉出教室。

2.行为总结与分析

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不强,加之好奇心重、易冲动、自控力差,陌生人进入引起环境变化,更易引起他们的情绪变化。胡老师在进行绘本教学时,本来闹闹也很认真。可是因为见习老师的突然造访,改变了教学环境,他突然变得活跃起来。闹闹经常被老师训斥,甚至与其他小朋友隔开。从表面看,闹闹是因为实习老师的造访变得调皮捣蛋、异常活跃。但深入挖掘,闹闹“人来疯”行为的产生和老师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身心健康的养护者,是良好教育环境的创作者,是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的支持者和帮助者。对于闹闹的带班老师而言,她表现的过于严厉,且语言具有恐吓性,闹闹一出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指责,甚至恐吓,以至于闹闹长期处于这样一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使他进一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教师失去信任。所以有见习老师来的时候,他极度渴望表现自我。可以说,闹闹的带班教师未能很好地认识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及幼儿的特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存在欠缺,面对幼儿的问题胡乱归因,没有做到对其进行个案记录、分析,科学地剖析其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策略。

三、个案幼儿闹闹“人来疯”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从家庭角度出发

1.坚持教育的一致性

闹闹的“人来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的教养方式不一致,教育要求不一样所致。平时家长的教育意见要一致,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给孩子创造表现自己的正当机会

理解孩子希望得到关注的心理需求,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可以安排孩子在众人面前展示他的特长,唱首歌、讲个故事等。然后大家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满足孩子的表现欲,这样孩子以后会做得更好,反而发挥了“人来疯”的有益之处。对于孩子过分行为,则采取言语和动作上的暗示,如“我家宝宝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最会自己玩了。”“客人阿姨最喜欢听话的孩

子,乖,自己玩去吧!”,以及较严厉的目光、稍用力地拍孩子的肩膀等,暗示他行为不合适。

3.及时表扬,肯定成绩

家长耐心引导,细致观察,留意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肯定孩子的成绩。经过数次强化之后,孩子才能逐步转变自己的行为,由 “人来疯”变得一个懂事、有礼貌。

(二)从幼儿园角度出发

1.建立起关心型的师幼关系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闹闹是一个受父母忽视的孩子,带班老师在知情的情况下就应该给予他更多的关心。老师就可以让闹闹想些好玩的游戏,分享給大家,然后口头表扬他,让他知道老师是关注他的。

2.理性对待孩子的“人来疯”

一旦孩子出现“人来疯”行为,教师应理性对待。“人来疯”状态下的幼儿可以说处于失控状态,斥责或迁就,并不一定是好方法。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冷处理”,等他情绪平静下来,再进行正面教育,而不是不管不问或把他隔离开。实践证明。

3.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闹闹所在的班级有40名幼儿,配有两名教师和一名保育员。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闹闹所受的关注度是有限的,他的一些不良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对于教师而言,面对这么多的幼儿,加之巨大的工作压力下,碰到闹闹这样的孩子也会身心俱疲。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幼儿园应考虑小班教学,提高教师比。

参考文献:

[1]王烨芳.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267268.

[2]张仁贤.幼儿行为分析与教育对策[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53154.

[3]韩映红.学前教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15216.

[4]戴维·谢弗.社会性与人格发展[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419.

[5]刘新学,唐学梅.学前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8.

[6]张杰,张永红.幼儿心理发展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81.

[7]王琳.天性还是疯狂?——关于儿童“人来疯”行为的心理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8]赵崖.幼儿“人来疯”现象成因与对策[J].幼儿教育,2006(2).

猜你喜欢
矫正策略行为案例分析
谈学生学习不作为的正向引导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矫正策略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