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莲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红十字会医院内科,甘肃平凉 74402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好发于老年人群,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及致死率。该病具有持续气流受限的特征,呈进行性发展,病情反复发作会对患者的肺功能造成严重损伤。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多种症状,如气短、慢性咳嗽、胸闷等,若未能及时接受治疗,可引发自发性气胸、慢性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还可能会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及时治疗很关键。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该病,但由于病程较长,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还应在治疗期间加强呼吸训练,以便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改善其肺功能[1]。该研究选取该院2018年8月—2019年10月收治的4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对象研究,探析个性化呼吸康复锻炼指导对患者的影响。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4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检查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2];年龄≥60岁;首次接受呼吸康复锻炼指导。排除标准:严重精神疾病难以配合者;合并严重神经系统病变者;患有恶性肿瘤者。该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已知晓研究内容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3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锻炼,具体内容如下:指导患者进行基础康复锻炼,每天2次步行,每次时间控制在15 min;也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其进行慢跑、骑自行车等运动。锻炼过程中可应用便携式血氧仪及心率检测仪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将各项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旦有异常情况出现先停止运动,待异常情况消失后再继续,注意加强保暖避免病情加重。
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呼吸康复锻炼,具体内容如下:(1)放松练习: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嘱患者呈站立或坐位,全身放松,指导其进行腹式呼吸,同时练习缩唇,每次练习时间维持在5 min左右。(2)呼吸练习:训练前先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测定,然后根据其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呼吸练习。为加强训练效果,可在练习缩唇期间指导其进行肢体锻炼,嘱患者尽可能用鼻子吸气然后用嘴巴呼气,吸气的过程中可举起双手,呼气时则将双手缓慢放下,连续重复这一动作约10 min;然后指导患者将双手置于身体两侧,从上至下滑动,当患者吸气时双手向上,呼气时双手向下,重复这一动作约10 min;另外引导患者将双肘弯曲双手握拳,以相互交替的形式进行练习,患者吸气时出拳,呼气时收拳,重复这一动作约10 min。(3)上肢肌力练习:对患者的上肢肌力进行评估后,为其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可指导患者进行上肢体操练习并进行上举,每天2次,每次时间控制在3 min左右,必要时可采用上肢拉力器辅助进行练习,注意在练习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适当增加负重练习,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其强度要以患者的耐受力为宜,不可让其感到劳累,同时也避免其在练习中出现意外情况;训练一段时间后需重新评估上肢肌力,以了解训练效果,并进一步调整训练强度及时间。(4)有氧运动:可结合患者的运动喜好及实际病情,指导其进行有氧运动以促进各项机能的恢复,可选择蹬车或散步,合理控制训练强度,若练习过程中患者出现劳累,可以先休息10 min再进行练习;为有效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可向其讲解有氧运动对自身恢复的重要作用,使其能够引起重视进而能积极配合训练,进而加快其康复速度。
两组均连续干预3个月。
(1)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量表主要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心理功能共四项内容,采用百分制,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佳。
(2)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进行检测。肺功能指标主要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
(3)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评估患者呼吸锻炼依从性。量表总分100分,其中分数≥80分为完全依从;60~79分为部分依从,<60分为不依从。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两组干预前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n=23)对照组(n=23)t值P值躯体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65.56±3.34 65.47±3.28 0.092 0.927 85.76±4.53 77.67±4.48 6.090 0.000社会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情感职能干预前 干预后62.19±3.78 62.22±3.76 0.027 0.979 83.87±4.12 79.64±4.24 3.431 0.001 60.98±4.33 60.87±4.37 0.086 0.932 82.83±3.49 78.65±3.65 3.970 0.000心理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67.86±4.43 67.78±4.46 0.061 0.952 80.29±3.76 75.34±4.21 4.206 0.000
比较两组干预前的FVC、FEV1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FVC、FEV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对比[(±s),L]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对比[(±s),L]
组别FVC干预前 干预后FEV1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23)对照组(n=23)t值P值1.57±0.35 1.55±0.32 0.202 0.841 2.39±0.37 1.82±0.36 5.295 0.000 1.16±0.23 1.14±0.25 0.282 0.779 1.67±0.38 1.25±0.27 4.321 0.000
观察组的呼吸锻炼依从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呼吸锻炼依从性对比[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中很常见,好发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患者的身体机能退化且多数伴有基础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该病的发生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不易被患者发现,而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各种症状,其肺功能受疾病影响会出现进行性减退,劳动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临床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主要特点为持续性呼吸受阻,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其呼吸功能,对患者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降低其生活质量。目前对于该病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虽可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症状,但对于呼吸功能恢复的效果欠佳,加之患者长期患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会进一步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为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应加强对其呼吸功能的改善[3-4]。
以往临床患者治疗过程中会采用常规康复锻炼,其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指导患者进行基础的锻炼,如步行、慢跑等,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患者呼吸功能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应选择一种高效的方法。个性化呼吸康复锻炼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呼吸康复方案,能够有效促进其呼吸功能的恢复[5]。进行个性化呼吸功能锻炼时,首先引导患者放轻松,进行腹式呼吸及缩唇,同时再加上肢体锻炼,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配合双手上举、上下滑动及出拳等动作,每项时间控制在10 min左右,可增加肺泡通气量,避免气道塌陷,提高呼吸效率,增强活动耐力;然后引导患者进行上肢肌力练习,借助上肢拉力器加强训练,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实际情况,避免其受累而影响预后恢复;最后指导患者进行有氧运动,促进其机体各项功能的恢复,改善呼吸功能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练习过程中向患者讲解运动对自身恢复的重要性,使其能够更加重视呼吸锻炼,进而有效改善其呼吸功能,提高康复速度[6-7]。
该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干预后,观察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FVC、FEV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呼吸锻炼的依从率也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张媛[8]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个体化呼吸康复锻炼可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增强其依从性的同时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