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超 古玉芳 张茜
湖北工程学院
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社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趋势,2014年3月教育部明确提出50%的普通本科院校要逐步转变为应用型本科院校[1]。就实际情况而言,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化转型面临诸多困难及障碍,尤其显著的便是社会日益增长的对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的需求与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为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的首要工作便是着力构建以胜任力为基础的“双师型”教师能力模块。
胜任力一词源于拉丁语,就其内涵而言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集合[3]。一般而言,胜任力是指担任某种特定工作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的总和[4],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更进一步的明确指出胜任力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多个因素[5]。从胜任力的视角出发,就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这一职位而言,其胜任力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和传统型教师一样,地方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也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这一点是由教师这一职业的本质所决定的,毋容置疑。只是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和传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讲授不同,“双师型”教师的授课应当更多的体现出应用性,这就对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授课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毕竟,相对于纯粹的理论知识,应用型知识的讲授需要更多形式的转换、变通与衔接,这些都需要地方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和课堂引导,从而能够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落实到应用层面。这种在授课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运用能力是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最为基本的岗位胜任特质,同时也是“双师型”教师其他胜任能力的基础。
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化转型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体现在教学领域最明显的表征就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突出,而就现实情况而言,这一任务基本上也是由“双师型”教师来承担。具体而言,“双师型”教师的角色已经由从前的知识传授者向知识引导者转变,这一转变对教师提出了“能讲”与“会做”相结合的新要求,从而达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的新高度[6]。因此,除去最为基本的课堂教学能力之外,地方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还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这一能力是“双师型”教师岗位的核心胜任特质之一,同时也是“双师型”教师与传统教师最为显著的区别,更是“双师型”教师筛选与评价的重要标准。
如前所述,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要求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这就意味着“双师型”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与同行、业内人士及社会人员进行广泛接触,了解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最新态势,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变化。这些都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具备较高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与社会需求进行无缝对接,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服务社会,突出地方本科院校的属地化和应用化特色。此外,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种创新,涉及到的因素多,影响范围较大,面临的困难及障碍也比较多,需要院校、系部、教师、学生、校内有关部门以及校外机构和人员的积极配合。一般而言,在这个磨合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矛盾与冲突,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够起到有效的沟通与协调作用,有效缓解各方的利益冲突,以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
就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实践的形式而言,一般分为两大类,即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前者基本依赖于校内的实训室,后者则大多体现为项目的形式,也就是说,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外实训基本是以实训项目为载体。这一点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显得尤其重要,原因也较为明显,校内实训因为受场地、设施、经费、人员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实训的模拟及仿真程度较低,实训效果也不太理想,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校内实训的差异化程度较低,难以长久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本科院校或多或少的都会实施校外实训,即以实训项目的形式与校外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将学生下放到真实的一线生产环节或经营管理环境当中,以便学生切实感受到实践与理论的差异,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及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而地方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作为校外实训项目的直接参与者和管理者,毫无疑问必须具备较高的项目管理能力,能够合理分配项目实施所需的各类资源,制定项目实施的整体计划与阶段性步骤,对项目实施的进度及质量进行有效监督,针对项目实施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及预防,以保障校外实训项目的顺利进行,切实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及质量。
除了来自于院校、学生及社会的期望及压力之外,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还必须要有源自于教师自身的内在性诉求。实际上,和传统教师比较起来,“双师型”教师有着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尤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结构化转型的重要时期,迫使“双师型”教师必须时刻紧跟社会层面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最新变化,关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改革的最新动向。这些都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必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扩充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视野,了解学科及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逐步提升自身的教学技巧及实践技能,加强与不同院校、不同企业的深度交流及合作,唯有如此,才能长久保持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
虽然“双师型”教师的提法已经出现了较长的时间,但其实践尚且处于摸索的过程当中,这既给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同时也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创造了更多的实现途径,国家层面更是鼓励地方本科院校因地制宜地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模式与路径。因此,就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个人而言,丰富“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内涵,扩宽自身的职业技能,是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具体而言,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在教学和实践环节应当能够做到大胆实践,勇于尝试,创新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径,尤其是要综合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结合当代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及实践体验。这种创新发展能力对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而言必不可少,因其不仅决定了“双师型”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高度,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化转型发展的持续性。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化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础,这两大因素综合在一起,直接决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事关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成败。为此,基于胜任力的基本理论,结合“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特点,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胜任力模块。其中,以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基础胜任力是对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最为基本的能力要求,同时更应该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招募的底线。此外,以人际沟通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为核心的扩展胜任力是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保证,这一胜任力能够很好地体现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含金量。再次,以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潜在胜任力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总体高度,理应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终极目标。总之,终其一点,地方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与建设,必须依赖于以上的胜任力模块,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招聘、培养、考核、激励等多个方面都要以这三大胜任力模块为基础,从而有效保障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质量,切实提升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真正实现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化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