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杨
(南京市中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南京 210022)
高血压脑出血 (HICH)的临床发生率较高,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致残率高、发病突然等特点,且疾病的死亡率较高。高血压脑出血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1]。大部分的患者在活动、清醒时突然发病,少数的病人发病前有说话不清、行动不便、头痛等情况,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失语、偏瘫、呕吐、恶心、大小便失禁等,对于其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存在较为严重的影响。外科手术为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可控制疾病发展,减轻疾病损害,但是目前何种手术方式的效果最佳,并无明确说法。本文以12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对照研究,重点分析了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在高血压脑出血诊治中的价值,详细研究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南京市中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每组63例。试验组中男性29例,女性34例;年龄49~77岁,平均年龄 (63.09±3.68)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 (4.58±0.67)年。常规组中男性32例,女性31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 (63.07±3.67)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 (4.53±0.6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南京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审批后开展。患者或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外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确诊为脑出血[2],且明确存在高血压病。排除标准:合并慢性感染疾病;其他原因造成的脑出血;免疫系统疾病;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大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给予患者颅脑CT检查,明确血肿部位并实施标记,予以患者全身麻醉,在标记部位处作“一”形标准大骨瓣切口,分离皮瓣后以颅钻剪开硬脑膜,用铣刀去除骨瓣,在显微镜下清除血肿并止血,缝合硬脑膜。在硬膜外留置引流管后逐层缝合头皮,完成手术。试验组:给予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给予患者颅脑CT检查,明确血肿部位并实施标记,予以患者全身麻醉,于血肿部位作6~8 cm的纵直切口,充分显露出颅骨后实施钻孔,咬除3 cm×3 cm的小骨窗,于无血管的非功能区经颞上回皮质入路,通过脑穿针刺确定血肿的深度和位置,以穿刺孔作为中心,电凝切开2 cm皮质后在显微镜下对于血肿周围的组织进行分离,有效清除血肿,保证动作轻柔,彻底清除后将止血纱布覆盖于血肿壁的脑组织上,于血肿腔中放置引流管,反复冲洗术腔后缝合创口,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根据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昏迷情况等进行分析,测定标准包括无效 (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昏迷情况无改善)、显效 (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日常生活能力无较大影响,昏迷情况有所改善)和有效 (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昏迷情况均有改善)。治疗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苏醒时间和住院时间,均通过平均值进行组间比较。术后并发症情况:统计患者在术后是否出现脑疝、再次脑出血、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对比组间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4.0软件对于研究涉及的数据进行处理,以 ()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以[例(%)]表示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试验组和常规组间的治疗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试验组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例 (%)]
2.2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对比 试验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苏醒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对比 ()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对比 ()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 (h) 术中出血量 (mL) 苏醒时间 (min) 住院时间 (d)试验组 63 2.26±0.78 98.34±34.36 14.57±1.36 20.15±4.08常规组 63 3.01±0.73 107.26±34.29 16.25±1.39 22.36±4.02 χ2值 5.572 2.113 6.857 3.063 P值 0.000 0.037 0.000 0.003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试验组术后发生1例再次脑出血,1例感染,1例压疮,发生率是4.76%,常规组术后发生2例再次脑出血,1例脑疝,3例感染,4例压疮,发生率是15.8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05,P=0.025)。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终末期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若未及时清除血肿,可导致脑部循环障碍,进而影响肾功能与生活质量[3]。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病机是脑部小动脉病变,长期高血压可进行性地导致血管张力提高,进而导致血管内膜变性,可在脑小动脉中形成动脉瘤,若机体过度运动或者情绪过于激动时,血压突然上升,动脉壁难以承受便会破裂出血,进而发生高血压脑出血[4]。手术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措施,但是由于病情较为严重,所以需选择更为科学、高效的治疗方式,减轻疾病导致的损害,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清除颅内血肿,改善脑组织循环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内容[5]。传统手术治疗方式为大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该种手术治疗方式的创面较大,能够清晰、充分显露出术野,可以为操作医师提供更大的便利性,有利于清除血肿。但是大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可增加医源性损伤的风险,且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并不利于疾病恢复[6]。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治疗时,可快速地在颅脑处开小骨窗,有利于血肿清除,该种手术方式造成的创伤较小,出血量少,术中一般不需要输血,可快速清除颅内血肿,促进颅内压降低,减轻脑水肿,有效避免了脑疝的发生[7]。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是98.41%,并发症发生率是4.76%,常规组分别是88.89%、15.87%,且试验组患者的手术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充分证实了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治疗价值,具有更高的疗效和安全性,有效克服了传统治疗方式的弊端,对神经功能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8]。因此,相较于大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应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效果更加理想,具有安全性高、出血少等优点,且术后并发症风险较低、再次脑出血等相关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不仅能够减小创伤,同时可促进术后恢复,具有更为显著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