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溶栓与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出血风险比较探讨

2021-07-12 13:29
大医生 2021年6期
关键词:肺栓塞抗凝肺动脉

焦 赫

(大庆市第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黑龙江大庆 163000)

肺栓塞是因体循环内栓子脱落,引起肺动脉、分支阻塞,导致肺循环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其病死率较高,30 d内病死率为4%,1年内病死率为14%[1-2]。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空气污染加重、环境不断恶化、恶性肿瘤放化疗、激素治疗等应用越来越多,肺栓塞的发病率也不断提高。临床治疗肺栓塞多遵循促进肺灌注恢复、降低肺动脉高压、提高肺气体交换功能、降低病死率的原则。针对肺栓塞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异常,凝血系统功能亢进的特点,多采用溶栓或抗凝治疗,以抑制凝血系统功能,改善纤溶系统功能,促进血栓溶解,但是关于溶栓或凝栓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较少,因此对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尚存在争议[3-4]。为进一步对溶栓与抗凝治疗肺栓塞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大庆市第四医院收治的96例肺栓塞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大庆市第四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6例肺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及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 (58.86±4.21)岁;病程4~30 d,平 均 病 程 (19.27±1.62)d;白 细 胞 计 数(7~15)×109/ L,平均白细胞计数 (7.80±1.13)×109/L;淋巴计数(1~2.1)×109/L,平均淋巴计数 (1.52±0.27)×109/ L;血红蛋白水平103~148 g/L,平均血红蛋白水平 (127.24±10.84)g/L。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 (57.24±4.05)岁;病程5~29 d,平均病程 (18.96±1.44)d;白细胞计数(7.5~17)×109/L,平均白细胞计数 (7.82±1.16)×109/L;淋巴计数(1~2.3)×109/ L,平均淋巴计数(1.51±0.24)×109/L;血红蛋白水平109~145 g/ L,平均血红蛋白水平(126.07±11.20)g/ 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大庆市第四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年龄为18岁及以上;②经CT肺动脉造影检查确诊;③病程不超过30 d;④入院前未接受过抗凝、溶栓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等;②有静脉栓塞症史;③合并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⑤治疗依从性较差。

1.2 方法 对照组行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 (意大利阿尔法韦士曼制药公司,批准文号H20090246,规格:0.2 mL)皮下注射,200 IU/kg,1次/d,持续3 d。华法林 (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123,规格:0.25 mg)口服,第1~3天剂量为3~4 mg,之后改为维持剂量每天2.5~5 mg。持续治疗3个月。观察组行溶栓治疗:尿激酶 (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4032,规格:10 000 U)静脉滴注,剂量为20 000 U/kg,持续微量泵入2 h,直至凝血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水平的2倍,然后进行抗凝治疗,方法同对照组。持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治疗有效率,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肺动脉压恢复正常或CT造影检查显示缺损肺段数降幅>75%;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肺动脉压明显改善或CT造影检查显示缺损肺段数降幅50%~75%;无效:不满足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以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 (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以Clauses凝血固比色法测定纤维蛋白原 (Fib)。③以症状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咳血、呼吸困难、胸痛、发绀、心动过速及晕厥,按照严重程度由轻到重记为0~3分,得分越低则症状越轻[5-6]。④所有患者均行3个月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皮肤、牙龈、尿道、颅脑等部位出血率。出血率=(出血例数/小组例 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录入SPSS 20.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以[例 (%)]表示,以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表示,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D-D、FDP、Fib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注:D-D:D-二聚体;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纤维蛋白原 。

组别 例数 D-D(mg/L) FDP(mg/L) Fib(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8 8.84±0.47 1.58±0.25 23.92±2.15 4.31±0.15 4.83±0.24 3.71±0.25对照组 48 8.72±0.49 4.17±0.33 24.05±2.37 18.66±1.79 4.82±0.27 3.95±0.29 t值 13.261 8.903 14.671 12.471 9.253 8.47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咳血 呼吸困难 心动过速 胸痛 晕厥 发绀观察组 48 0.62±0.15 0.71±0.08 0.64±0.05 0.60±0.09 0.52±0.07 0.61±0.05对照组 48 0.80±0.15 0.89±0.12 0.82±0.14 0.78±0.08 0.81±0.09 0.78±0.06 t值 5.879 8.647 8.389 10.356 17.620 15.0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者出血率比较 观察组出血率为6.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 4。

3 讨论

肺栓塞主要是由血液中固态物质引起的肺动脉部分甚至完全阻塞,导致肺循环出现障碍,有着高患病率、高漏诊率及高病死率等特点,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会给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7]。临床上治疗肺栓塞多遵循促进肺灌注恢复、降低肺动脉高压、提高肺气体交换功能、降低病死率的原则[8]。根据病情程度选择治疗方案:对低危患者采用抗凝、溶栓等治疗;对中危患者,尤其是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在溶栓与抗凝治疗的基础上,还需特别注意血块厚度与药物剂量的问题。

溶栓与抗凝治疗作为治疗肺栓塞的基本方法,溶栓能够促进血栓快速溶解,改善血液循环及肺组织灌注,抗凝能够抑制血栓形成,预防病情复发[9]。尿激酶作为血栓溶解药物,能够作用于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对纤维蛋白有着强大亲和力,可以明显提高纤溶系统活性,促进纤溶酶原转为纤溶酶,进而促进纤维蛋白及块状血肿的降解[10]。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与李亚华等[11]的报道基本一致,且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7% (P<0.05),证明抗凝联合溶栓治疗效果优于抗凝治疗。机体的凝血系统激活后,会分泌凝血酶,产生纤维蛋白单体同活化因子X III交联,经过纤溶酶水解产生降解产物D-D,而D-D的产生及水平升高同凝血纤溶系统激活密切相关,为血栓形成及溶解标志物[12]。在抗凝或溶栓治疗时,FDP水平会随血管内纤维蛋白溶解量、血栓栓子负荷量降低而降低。本研究显示,观察组D-D、FDP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证明经过抗凝联合溶栓治疗,患者凝血功能得到一定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出血率为6.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25% (P<0.05),证明溶栓治疗出血风险较低,较为安全。

总之,对肺栓塞采用溶栓联合抗凝治疗,可降低出血风险,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肺栓塞抗凝肺动脉
慢阻肺患者HRCT检查肺动脉直径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的相关性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肺栓塞16例误诊分析
Mutually Beneficial
56例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以肺栓塞为主要表现的抗磷脂综合征1例报告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