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英
摘 要:高中生物的学习离不开模型建构,简述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的特点,以深度学习为指引,引导学生树立建模思想,提高建模能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深度学习;模型建构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情感,正确的价值观。高中生物主要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相应的内容也就非常的抽象复杂,立足于生物学科素养,通过模型构建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識脉络,辨析认识对象的主要特征,化抽象为具体,提高生物学思维能力,逐步达到深度学习。
一、构建概念模型,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促进深度学习
概念模型是采用图示、文字及符号的形式将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性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地展示出来。生物是一门以概念为核心的学科,掌握概念模型的构建,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梳理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也能更多地挖掘与核心概念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效迁移,再通过分析整合,从而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由点及面立体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特别是新高考试卷中选择题题干文字信息量较以往明显增多,如何快速准确地梳理题干信息的逻辑关系,提升解题效率?笔者认为在解题的过程中可以训练学生构建概念模型,剖析题干信息并用概念模型表示出来,就可以在纷杂的信息中抓住关键词,同时结合教材及选项准确定位所要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扩展和发散,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并找到答案,避免学生处理信息过程中丢三落四的困扰。因此,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构建概念模型,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生命观念的掌握,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构建物理模型,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推进高阶思维发展
物理模型是利用相似原理,以实物或图画的形式把真实事物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制成的模型,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其状态变化和原事物基本相同。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提到的实物是制作模型所需要的实体材料,另外以相片作为载体记录下认识对象的真实状态并非物理模型。与概念模型相比,物理模型多了些直观性和趣味性。如教材中呈现的生物体结构的模式图、细胞结构模式图、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ATP分子结构图、细胞分裂图解、DNA分子结构图、基因的表达过程模型等,还有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一些物理模型,如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受精过程模型、基因工程中构建表达载体的过程模型。学生在进行物理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将教材中与认识对象相关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实体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多元评价和修正,有效地丰富了生物学知识的直接经验,同时锻炼了逻辑推理能力、辩证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推进高阶思维的发展,达到深度学习。
三、构建数学模型,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强化生物学思维
数学模型是运用数理逻辑方法和数学语言,以图表、函数、公式及符号等数学形式真实系统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等。构建数学模型传统的步骤如下: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分析各种因素,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运用数学模型构建的传统方法来研究生物学问题的例子很多,如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环境因素、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最适pH和温度、探究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等,借助数学模型解决生物学问题,可以将复杂问题进行简化,抓住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综合,层层递进,获得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辨析生物学概念间的数量关系时,如染色体与DNA的数量关系、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氨基酸与肽键的数量关系、同源染色体与四分体的数量关系,DNA及mRNA中碱基数与氨基酸的数量关系等,适当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清楚直观地揭示它们的关系,深化理解生物学概念知识,强化生物学思维,达到深度学习。
四、总结
三种模型的构建方法、侧重点及呈现形式皆不同,在应用的时候需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及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以深度学习为指引,引导学生树立建模思想,积极主动地构建模型来理解生物学知识,强化模型的综合应用,全面把握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对生物学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化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突破重难点,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郭华.如何理解“深度学习”[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1):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