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

2021-07-11 05:49邹锦秀周群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贫困生高中

邹锦秀 周群

〔摘要〕对于影响高中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为更好地提高高中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及制定有效的对策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采用分层抽样法和随机抽样法抽取了江西省上饶市某重点高中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共475人作为施测对象,施测工具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研究结论:高中贫困生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高中非贫困生;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高中贫困生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当下生活满意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民主、专制、放任、溺爱等家庭教养方式。

〔关键词〕贫困生;主观幸福感;家庭教养方式;高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4-0018-06

一、引言

从古至今,幸福是我们亘古不变的话题,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从未停止。幸福感缺失会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诸多负面的影响,提升幸福感,有利于人们改善自身的生活品质。过往一般从消极心理状态去研究主观幸福感,随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深入,研究者发现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维度——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是独立的,要提升主观幸福感,不仅要减少消极情感,而且要增加积极情感[1]。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各学派学者的关注。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界定,各学派并未达成共识。总起来,西方心理学派共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以Revieki和Mitehell为代表人物的学者们认为:主观幸福感的基础是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提升的结果仅仅是个人负性情绪的减少。

第二种,以Ryff为代表人物的学者们认为:主观幸福感的内容是个体的成长、自我接纳、自主性、生活目标、适应能力、应对策略。

第三种,以Bradburn为代表人物的学者们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平衡的结果。

第四种,以Diener为代表人物的观点被大多数学者认可,他们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的特点。Diener和Suh[1]提出主观幸福感的四维结构:(l)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满意度;(2)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快乐、成就感、自豪等;(3)消极的情感体验,如羞耻、焦虑、压抑等;(4)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包括工作、家庭、健康、经济状况及自我。

我国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研究基础之上,我国学者也对主观幸福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郑雪、严标宾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身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评估,也是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苗元江和黄金花[2]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基于内化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和肯定性的评估。邢占军[3]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是个体在生活客观条件和自身需求与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状况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国内大多数学者均认同Diener的观点,即主观幸福感是个体自己确定的标准的整体性评价。

对于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众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可以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部分。

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四个方面:

人格特质。人格是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有效因素之一,很多高中生的人格不稳定,研究发现,人格具有高稳定性的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低稳定性的高中生[4]。

价值观、自尊及应对方式。高自尊者的主观幸福感要明显高于低自尊者。独立解决问题和求助是两种应对方式,求助使用频率高的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水平显著高于求助使用频率低的学生[5]。价值观有良好的预测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价值观不同的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著差异,具有踏实型价值观的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功利型和冷漠型价值观对高中生的幸福感水平有消极影响[6]。

归因方式。在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是否有影响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学业成功与失败、人际沟通的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方式对幸福感的预测有显著影响[7]。

学习成绩、压力和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压力和健康状况对幸福感影响显著[8]。

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也影响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好坏与主观幸福感水平呈正相關,对主观幸福感水平有着显著的预测效果[9]。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回归分析表明,家庭气氛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能有效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10]。

社会支持。由于高中生心理上还不完全成熟,对父母或他人还存在依赖感,所以社会支持力度能显著影响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发现,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正相关,随着社会支持总分的提高呈上升趋势,表明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11]。

环境因素。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环境也是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多名学者研究得出结论:乡镇中学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城市学生相比差异显著。另外,学校的类型、班级的规模以及师资的规模也是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之一。

国内对于高中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较少,只有一些关于在校贫困大学生及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研究,对于贫困高中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贫困学生经济层面的资助,包括研究分析贫困资助体系的构建、国家资助方式、贫困学生的生存现状分析等。还有一些关于高中贫困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侧重对贫困学生心理现状的分析及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有关的研究表明,许多贫困学生存在自卑、抑郁、封闭自我、害怕现实、焦虑等消极情绪,贫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12]。目前,国内对于贫困大学生及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较多,有关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以及复原力等的关系研究也层出不穷,而对于高中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却较少。本研究选取一所重点高中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高中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分析高中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为高中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促进校园内和谐发展,为校园内开展高中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究提高高中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策略提供有效的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江西省上饶市某高中,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回收有效问卷475份。其中,贫困生220人,非贫困生255人;男生224名,女生251名;文科生114名,理科生361名。

(二)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东北师范大学自编的“青少年幸福感量表”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行测量,此量表的编制结合中国的背景,立足于中国国情,具有更好的信度与效度。本测验得到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9。该量表共有59个题目,采用5点等级评定,有“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不太符合”“不符合”五个选项。量表由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构成,内容维度包括情感体验和认知评价,时间维度包括当下和未来。两个维度交叉形成生活满意度、未来期望满意度、当下积极/消极情感、未来积极/消极情感四部分。研究者结合主观幸福感、希望、乐观、未来取向、对未来的积极期望等测量模型,编制青少年幸福感量表。基于上述模型编制的青少年幸福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较好地反映中学生被试的幸福感水平。

(三)统计方法

本研究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贫困与非贫困高中生幸福感差异比较

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幸福感的各因子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当下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当下生活满意度中的学校、自我、友谊、物质和闲暇满意度均存在显著差异;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未来期望满意度和未来积极情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贫困生的当下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非贫困生,在学校、自我、友谊、物质和闲暇方面的满意度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贫困生的未来期望满意度和未来积极情感显著低于非贫困生。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幸福感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溺爱、专制、民主、放任几种。对家庭教养方式对幸福感各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对贫困生的当下生活满意度和学校、自我、家庭、物质、闲暇满意度及当下积极情感、未来期望满意度和未来积极情感有显著的影响。

在存在显著差异的幸福感因子上,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采用民主、专制和放任教养方式的贫困生的幸福感因子中当下生活满意度、学校满意度、自我满意度、物质满意度和当下积极情感等方面显著高于采用溺爱方式的贫困生(p<0.05);采用民主、放任教养方式贫困生的家庭满意度显著高于采用溺爱教养方式的贫困生(p<0.05);采用民主教养方式的贫困生的闲暇满意度显著高于采用溺爱教养方式的贫困生(p<0.05);采用民主教养方式的贫困生在未来期望满意度和未来积极情感上显著高于采用溺爱和放养教养方式的贫困生。

四、分析与讨论

(一)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

从以往的调查文献发现,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无统一的结果。关于贫困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以往的贫困生幸福感研究主要是考虑整体的主观幸福感,并没有对幸福感分维度进行研究。而本研究发现:高中贫困生在当下的生活满意度、学校、自我、友谊、物质、闲暇满意度、未来期望满意度和未来积极情感等方面均明显低于高中非贫困生。高中非贫困生成长的物质条件较好,有更好的物质基础能保证其实现目标,所以更加自信,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得分更高;而貧困高中生因经济状况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主观幸福感各方面得分更低。这一研究与许多关于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结果大致相符。本研究选取的被试是一所寄宿制的省级重点高中,农村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约为40%。寄宿制学校学生学习生活全部在学校,贫困学生在经济消费上的压力比非贫困生大,在食堂用餐、人际交往等方面,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存在很大的反差。再者,我国如今未实行高中免费教育,除了生活费外,尚需支付的学费也较高,学费及生活费两项费用成为贫困生沉重的负担。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少数学生之间存在攀比现象,名牌与电子产品都成为囊中羞涩的贫困生的苦恼,同学之间的一些交往常常涉及金钱,因此常导致贫困生产生自卑、压抑等心理问题。对于城镇生活的学生,家长较重视全方位素质教育,积极参加声乐、器乐、舞蹈、书法、演讲等各类才艺学习班,这导致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学生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低人一等,对自我的各方面评价相对较低,对未来的期望相对较低,继而引发对未来的消极情感。再加上现行的贫困生申报制度审核严格,班级申报贫困工作及学校申报录入省贫困生库相对公开,有些学生会存在认知方面的偏差,害怕同伴对自己产生偏见,认为贫困是十分耻辱的事情,导致主观幸福感下降。

(二)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年级、学业成绩等维度高中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表现及原因

李冬霞等调查发现,父母采用严厉、惩罚、过度的干扰、保护、拒绝等消极教养方式,都会降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而父母采用民主、理解的教养方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提升。郭远兵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越苛刻,孩子的满意度得分就越低,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也越少。而父母对孩子采用民主、沟通、关爱的方式,孩子的满意度得分更高,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也更多。胡洁等研究也发现,父母对孩子采用极端的管教方式,如放任、溺爱等,会使孩子的认知和经验发生偏差,使孩子体验到的主观幸福少。和谐的家庭生活可以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儿童的焦虑水平,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高。本研究得到的结果与前人相关研究类似,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对贫困生的当下生活满意度、学校、自我、家庭、物质、闲暇满意度、当下积极情感、未来期望满意度和未来积极情感有显著的影响。在存在显著差异的幸福感因子上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采用民主、专制和放任的教养方式的贫困生,幸福感因子中当下生活满意度、学校满意度、自我满意度、物质满意度和当下积极情感显著高于采用溺爱方式的贫困生(p<0.05);采用民主、放任教养方式贫困生的家庭满意度显著高于采用溺爱教养方式的贫困生(p<0.05);采用民主教养方式的贫困生的闲暇满意度显著高于采用溺爱教养方式的贫困生(p<0.05);采用民主教养方式的贫困生在未来期望满意度和未来积极情感上显著高于采用溺爱和放养教养方式的贫困生。由此大致推测,采用溺爱方式的贫困生的幸福感是最低的,采用民主教养方式贫困生的幸福感指数最高。采用溺爱教养方式的贫困生对自我和家庭都非常不满意,他们看似得到了父母很多关爱,但是却缺乏自由和自主性,父母自认为美好的关爱却不是他们想要的。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国民知识水平和素质的不断提升,家长逐渐意识到,对待孩子最好的教养方式应该是民主,从理解孩子的角度出发,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也有少部分家长依然采用溺爱、专制或者放任的方式教育孩子,这让学生的幸福感降低,甚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可以从家庭教养方式出发,家长应引起重视。

本研究比较贫困男生和女生的主观幸福感,发现两者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文理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比较,本调查显示,文科和理科贫困生在幸福感的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贫困高中生不会因为所选专业而对当下以及未来的满意度有所增减。城镇和农村的贫困生在幸福感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贫困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在城乡之间没有差异。如今城乡之间各方面的差异在日渐缩小,对于贫困生来说,不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是经济贫困,城市的贫困生同样也因家庭拮据缺少优越感。对于是否独生子女对贫困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研究,本调查显示,独生子女贫困高中生和非独生子女在幸福感的其他因子上没有差异,表明不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家庭的贫困高中生,面临的都是家庭经济的贫穷,贫困家庭的独生子女在经济方面无优越感,主观幸福感无显著差异。

(三)高中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1.全方位多渠道寻求贫困资助

贫困学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未得到解决之前,提升幸福感都是空谈。只有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作为学校,应积极通过多渠道为贫困学生寻求资助。

2. 培养健全人格,帮助贫困生做好自我接纳及自我调适

以往的研究发现,人格特质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相关,乐观、自尊和外向性格的人幸福感水平较高。乐观的人对未来充满期待,会向着目标奋斗前行;悲观的人对未来没有目标,即使有目标也总抱着怀疑的态度,担心失败。自尊感高的人对自我抱肯定相信的态度,接纳自我,故幸福感水平较高。外向者负性情绪较少,积极情绪更多,能正确面对工作及生活中的压力,并寻求积极的解决方式。高中生处于人格塑形的关键期,对于贫困高中生,长期的经济压力及学业压力导致其负性情绪比非贫困生更多,教师在课堂上以及课后生活中都应努力将积极的生活态度渗透至贫困学生心中。

3. 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首先,学校除了为贫困学生解决经济压力外,还应积极组织各种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缓解贫困学生的学习压力,让贫困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增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

其次,对于贫困生这一群体,教师不应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们。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应多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他们克服自卑,积极面对人生。

最后,班主任应努力打造向上的班级文化,把班级当作一个大家庭,每位大家庭中的成员都应互帮互助,把每位成员当作自己的亲人,积极创建温暖和谐的班级环境。

4.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问题孩子往往有个问题家庭,可见父母对于孩子的榜样力量,原生家庭对孩子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多名学者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情感理解和温暖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父母的关心、理解越多,中学生的正性情感就越多;而父母亲专制、溺爱、放任的教养方式中的否认、过度惩罚及过分保护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性影响。首先,父母应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面对贫困现状,应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应采用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充分尊重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应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教育孩子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如何解决困难,勇敢面对挫折,让孩子在温暖与宽容的环境中成长。

5.积极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随着近年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日渐重视,教育系统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基层,特别是在农村学校仍未受到充分重视,未单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少量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因课程设置及硬件设施不到位,无法将心理咨询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并未做到专职化,常兼任其他课务及行政事务,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贫困生相比非贫困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学校更应予以重视。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开展贫困生心理团辅工作及专题讲座,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及方向。也可通过小组咨询及个案咨询等形式,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在平时日常教学中,也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模式,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锻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五、结论

(1)高中贫困生的当下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非贫困生,在学校、自我、友谊、物质和闲暇方面的满意度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贫困生的未来期望满意度和未来积极情感显著低于非贫困生。

(2)家庭教养方式对贫困生的当下生活满意度、学校、自我、家庭、物质、闲暇满意度、当下积极情感、未来期望满意度和未来积极情感有显著的影响。采用民主、专制和放任的教养方式的贫困生的幸福感因子中当下生活满意度、学校满意度、自我满意度、物质满意度和当下积极情感显著高于采用溺爱方式的贫困生;采用民主、放任教养方式贫困生的家庭满意度显著高于采用溺爱教养方式的贫困生;采用民主教养方式的贫困生的闲暇满意度显著高于采用溺爱教养方式的贫困生;采用民主教养方式的贫困生在未来期望满意度和未来积极情感上显著高于采用溺爱和放养教养方式的贫困生。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h E. 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economic,social,and subjective indicator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7(40):189-216.

[2]苗元江,黄金花.中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22):10-12.

[3]邢占军,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3):336-338.

[4]黄晓艳.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7.

[5] 王玲.高中生自尊、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6]王晖.人格特征、价值观、生活事件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7] 刘昌龙.高中生主觀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学健康杂志,2007(9):193-194.

[8]魏霞.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J].华章,2012(17):6.

[9]余涵.高中生学习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10]石国兴.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6):238-241.

[11]杨晓辉.高中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1]陈立芳. 广州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9.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中学,上饶,3340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贫困生高中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研究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