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框架下的生涯规划与生涯教育

2021-07-11 10:5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生涯教育生涯规划中职学校

〔关键词〕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生涯教育;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6-0004-03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受教育部委托,2002年开始负责或主持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编制和修订工作,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标准(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

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的关系

何妍:俞教授好,在心理健康的框架下开展生涯规划和生涯教育是您一贯秉持的主张和理念,并且落实到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新课程标准的研制中,作为该课程标准研制的主持人和参与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俞国良:生涯规划是个体在统筹考虑自我的智力、能力、职业偏向、价值观,以及在面临外界困难和机遇的基础上,规划未来生涯发展历程,做好充分准备,调整和摆正位置,在社会和人生中正确定位自我,以实现社会适应和个人发展。而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以“生涯规划”为核心的教育活动与课程,就是生涯教育。我们主张在心理健康的框架下开展生涯规划和生涯教育,其理由是职业生涯仅仅是人生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心理健康作为职业生涯的基础,横贯人的一生,并决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与效率、方法与路径,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互为因果的动态关系。即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主动的、不断调整的、具有创造性的动态过程,是实现价值感、成就感和获得感的有效行动计划;而心理健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适应状态,是个体进行合理生涯规划、获得职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概言之,心理状态正常或心理健康是职业生涯成功的前提,也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人正常发展的心理结果,同时也是下一个阶段生涯的积极准备。

何妍:也就是说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互为因果的动态关系,而心理健康是个体实施生涯设计和职业规划的基础。

俞国良:是的,个体的心理适应与职业适应相互关联,不能割裂。从人的毕生发展看,生涯是个体心理与外部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产物,生涯交织在个体发展的生命广度和生活空间,处于动态而复杂的状态中。个体设计与实施生涯规划,心理状态正常或心理健康是基础。

从生命的广度分析,个体从儿童、青少年、中年到老年,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经历着从不成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职业生涯面临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从一个岗位到另一个岗位的转变,从一个职业到另一个职业的转变。每每开始新的阶段、新的职业、新的环境,个体都面临着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迁。正常而稳定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开展生涯规划的必要准备,通过对自我形成稳定的认识,做好自我管理和调适,才能为未来复杂多变的生涯做好规划。从生活空间的角度考察,个体不仅在不同生涯阶段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且在同一阶段扮演不同角色,并经历着角色的变化和转换。例如,个体在青少年时期扮演了学生、子女,成年后,扮演了职员、父母、子女、配偶等多个角色。成长过程中面临不断变化,生活空间在不断拓展,个体需要对扮演的各种角色进行有机的协调与整合。只有在心理健康状态下,个体才能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正确认识成长的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及关系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才能辩证地看待职业变化,做好生涯规划。

何妍:不同个体心理健康的状态,或者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水平也都不尽相同,这种现象势必会影响到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效果,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支持个体的生涯规划?

俞国良:现代社会信息量极大丰富,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社会变迁速度加快,个体的学习、生活、成长、职业等社会环境的变化更加频繁。而生涯规划只能由自己来完成,具有不可替代性,心理健康状态决定了生涯规划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即生涯规划的质量和效率。因为每个个体的生涯都存在变化与稳定、成长与危机、适应和冲突、有序和无序,心理健康状态下的生涯规划是一个主动、积极探索的动态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结果。在探索过程中,个体能辩证看待成长中的矛盾和冲突,并以此为契机,解决个人经验与环境的冲突,通过有目的的计划和调整,才能达到平衡和适应。

生涯规划的方法需要通过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掌握,而不能仅通过传统的知识学习来获得。生涯规划不是一次性完成,也不是不能调整的、一成不变的。个体的心理健康决定了生涯规划的方法和路径,个体在生涯规划过程中,是否具有完好的人格结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情绪调适、心理弹性、克服挫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并决定个体是否积极探索生涯人生。因此,在开展生涯教育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在探索中不断感悟、反思、领会,才能培养学生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发掘个人潜力,培养个人兴趣,内化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生涯目标。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何妍:我们了解到,2002年开始您相继参与或主持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编制、研究和修订工作,包括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等。这次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与2008年的“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两个教学大纲有什么不同之处?

俞国良: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新课程标准覆盖了国家和政府关于中等职业学生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的有关要求,有机结合了中职学生心理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元素,给出了多元、生动、可操作的教育教学指导,具有继承性、发展性和时代性。

具体来讲,这个新课程标准在内容上系统整合了200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两个教学大纲。表现在将个人发展与职业理想,自我心理特点与职业发展,人际交往与健康生活,学会学习与职业素养,个人理想与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心理成长过程中学会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实现自我成长。

其核心内容与“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两个教学大纲保持一致性、稳定性。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在:引导学生学会从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中,客观认识自我;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调节,正确面对挫折、压力;引导学生与老师、同伴、父母和谐相处,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表现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专业和兴趣,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职业观念,做好生涯规划,培养职业素养,打造理想自我,实现人生梦想。

何妍:“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新课程标准在编制的逻辑思路上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俞国良:“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新课程标准的编制,按照从“小我”到“大我”的内在逻辑,系统设计了“时代导航生涯筑梦”“认识自我健康成长”“和谐交往快乐生活”“学会学习有效学习”“立足專业谋划发展”“成就生涯放飞理想”六个板块。由“个体我”到“人际我”,培养学生从正确认识自己到与同伴、父母、老师和谐相处;由“现实我”到“理想我”,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挫折、冲突,不断成长,实现理想自我;由“职业我”到“社会我”,培养学生结合个人特点选择职业,为国家富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何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变迁加快的背景下,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新课程标准作为指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遵循,融入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元素?

俞国良:新课程标准的时代性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融入了“新时代”元素。“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新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新时代”的背景和特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将学生的职业理想与新时代的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除了“新时代”特征之外,“大国工匠”“工匠精神”等时代名词多次出现,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新目标,引导新时代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践行精益求精、专注创新、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

二是更多使用“素养”。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将“职业精神”和“健全人格”作为中等职业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此次新课标中使用“素养”,融合最新的课程理念,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是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在词频分析中发现,此次“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新课标中多次出现“劳动”“劳模”等概念,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何妍:“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新课程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有哪些新的特点和突破?

俞国良:此次新课程标准的编制进一步丰富了“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指导方面,以往关键词体现出宏观指导性,例如“评价”“培养”“传授”“训练”“引导”“体验”等,此次新课程标准编制中给出了更多元、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指导建议。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关于职业发展、职业理想、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议题,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社会调查、主题演讲、人物访谈、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剧等丰富的课程活动。

对“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

何妍: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高中阶段教育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生,也不同于即将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在综合考虑“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标准的实施对策时,您认为在哪些方面是需要特别重视和关注的?

俞国良:我个人有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一是把握课程定位。“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新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该课程定位为思想政治课程必修课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强制性,体现了国家和政府的意志,并且发挥着其他思想政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仅是培养中等职业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心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冲突尤为突出,而毕业之后又面临职业选择和职业适应。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开展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教育尤为必要。把握“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的课程定位,对于培养具有健康人格、掌握生涯规划能力的中职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坚持育人为本。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新课程,要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尊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基本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充分提供学习素材,设计多元的实践活动,使中职学生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主动探究、挖掘个人潜能。

三是体现时代特征。“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指导学生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社会需求联结起来,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学好本领,培养职业素质,为服务国家建设,实现个人理想做好准备。

四是重视实践体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新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开展体验式学习,心理成长和生涯规划需要结合个人自身心理特点、性向、价值观进行探索和实践。例如设计访谈座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剧、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情境学习等,通过体验、感悟、反思,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究解决问题,掌握规划人生的能力。

编辑/张 旗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生涯教育生涯规划中职学校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策略探究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生涯中的选择
提高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