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芹
[摘 要]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几何板块不仅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学生学习几何的过程离不开动手操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手脑协调能力的发展,调动多种感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关键词]探究;几何教学;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80-02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给予几何教学高度的重视,并且借助有效的几何教学,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养成。对教师而言,如何打造高质量的几何课堂,仍是一大难题。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有的教师采取模仿其他教师或言语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几何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体系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项关键的内容,通过动手操作能够有效地提升几何学习效率。基于此背景,笔者对动手操作在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借助动手操作,激发几何学习兴趣
在几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他们的几何学习兴趣。
1.创设操作情境
學生只有对知识点产生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此才能够促使学习效率的提升,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动手操作环节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几何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动手操作欲望。
例如,教学认识三角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一些三角形的物品,如三角尺、红领巾,以此帮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三角形,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打下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利用直尺画三角形。通过这种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特征的理解与记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加深对三角尺以及三角形物品的认知,以此强化知识点。
通过对动手操作情境的设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能够以直观的方式学习知识点。学生尝试画三角形的过程,就是他们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过程。而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学生对三角形的学习兴趣也会不断加强。
2.创设问题情境
只有正确引导学生的操作活动,他们的学习效率才能够得以提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操作,能让学生在问题中由“惑”到“释”。
例如,教学认识三角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尝试围三角形。在动手操作中,有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围,最终都无法围出一个三角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直尺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三边的长度,接着引导学生探究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当学生在使用小棒围三角形的过程中发现,无法成功实现目标时,他们就会产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而教师抓住机会,有效引导学生通过“量”的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只要满足“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的条件,都能围成三角形。在整个动手操作环节,为了解答疑惑,学生都怀着极高的兴致,动手积极性很高,这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有利。
二、借助动手操作,促进几何知识内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翁。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做好课前规划工作,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结论之后,他们的学习荣誉感自然而然就能够得到增强。
1.引导动手操作,强化对比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多动手有助于激发人的大脑思维,让大脑更加的灵活,而多动脑,也能够促进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对此,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得以增强,以此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教具向学生展示圆柱,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对圆柱的图形特征进行概括。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如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圆柱。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先将一张硬纸板卷起来,构成一个圆筒,再剪出两块相同的圆板。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圆柱,分析展开图和圆柱的特征,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反复操作,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将圆柱的侧面展开之后,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其中,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圆的周长,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借助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经过动手操作后,学生能够了解圆柱的图形特征,也能够掌握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在整个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
2.引导动手操作,促进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自主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师:你们认为,在对平行四边形稳定性的问题进行探究时,能够采取什么方式呢?
(学生积极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师:请回忆一下,我们在对三角形的稳定性进行猜想时,借助了什么现象?
生1:借助了生活情景。
生2:用力拉一个固定的三角形框架,并不会使之变形。
师:你们觉得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一样具有稳定性吗?
生3: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稳定性,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平行四边形的电动门,它们是可以自由伸缩的。
生4:我在超市购物时,超市采用了平行四边形的网兜装水果,这种网兜也是可以自由活动的。
生5:要想知道平行四边形到底稳不稳定,我们可以尝试做几个模型,然后通过用力拉扯平行四边形模型的方式,观察其是否会变形,以此判断它的稳定性。
(学生纷纷动手制作平行四边形)
学生一致认为,可采取制作平行四边形模型的方式,检验平行四边形是否具有稳定性。在动手操作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稍微用力就可以拉动平行四边形模型。借助以上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问题,促使学生通过类比和猜想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思维能力,还帮助学生提升了学习效率,对学生日后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三、借助动手操作,提升学生几何思维
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倘若缺乏思维的参与,那么最终的学习效果就会不如人意。教学中,教师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設计动手操作实践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将思维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1.引导学生思考
在几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动手操作环节,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准备圆形的纸片,然后让学生把圆形纸片等分成16份,最后再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纸片进行图形拼接。有学生很快拼出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由于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与面积有关。因此,教师还需要继续引导学生,而不能就此结束。如可以在学生自主完成拼接图形任务之后,提出三个问题:(1)拼接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形纸片相比,没有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发生了变化的因素又有哪些?(2)拼接成的长方形,其长和宽与等分之前的图形有何关系?(3)如何根据拼接成的长方形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动手实践操作,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
上述教学过程,教师借助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融入自己的思维,为圆的面积知识点的学习注入了活力。
2.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预留想象空间,让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锻炼。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圆的周长进行测量。在整个环节,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自主实践。如部分学生采用软尺测量圆的周长;部分学生先借助细线围出圆的周长再用直尺进行测量。在开放性问题的指导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
上述教学过程,为了实现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思考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拥有发挥自主性学习的机会。
总之,在开展几何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给学生设计动手操作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以此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操明刚.基于微课教学下的学生初中几何直观能力培养[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8(14).
[2] 胡静.浅谈初中几何入门教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6).
[3] 刘晓林.初中几何教学中的情境导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03).
(责编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