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首先对“问题本位学习”教学体系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接着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施"问题本位学习"的必要性;最后,对高校思政课"问题本位学习"实施的原则和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问题本位;高校思政课;内涵;原则;途径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4977.2021.02.014
On the Effective Ways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LI Li-ping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of Suqian University,Suqian 22380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teaching system,and then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inally,it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and effective ways of implement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problem based;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nnotation;principle;approach
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充分认知,并对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和方法切实改进,使之与学生实际相贴近,能够与学生学习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相符,并在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研究式、参与式和启发式教学。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旨在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1 “问题本位学习”教学体系的内涵剖析
作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本位”教学模式是由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有别于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问题本位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良好的团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终身自学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密切联系学习与问题,对学生主动学生进行强调,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特征,是教师仅仅重视灌输和传授知识,没有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题地位,学生只是对知识点被动的接受,完全忽略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和成长。“问题本位学习”的教学理念,则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是灵魂。该理念对于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更加重视,对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開放性更加强调,对问题情境的核心性更加突出,并对学生的社会化和权利给予充分尊重。
2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施"问题本位学习"的必要性
实施“问题本位学习”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将“三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理清,而这三要素主要包括以问题为纽带,理清问题意识、问题逻辑和问题教学。
首先,问题意识是出发点,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过程转化。具体是指教师在教学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应有问题意识,能够对教材理论问题深入挖掘。并且能与学生思想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
其次,问题逻辑是关键点,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过程放任转化。具体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问题逻辑要鲜明,能够对具有逻辑关系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构建。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在说教和描述问题上,不能只停留在“是什么”的知识层面,而是向“为什么”的层面转化,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最后,问题教学作为落脚点,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过程转化。即问题教学的过程,目标为解决问题,纽带为问题,并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问题。
3 高校思政课"问题本位学习"的实施原则
3.1 建构性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主体通过活动内化经验、并主动生成知识的过程,是学习的本质,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建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加强新旧知识的紧密联系,对信息积极查找,提出假设并验证,将知识向能力转化,以此促进自身思想政治修养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要营造积极的环境,通过适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对问题多角度分析和解决,并启发学生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2 双主体原则
建构主义指出,在建构活动中,冲突或同化认知主体的行为才能建构知识,学习是意义建构。在思政教学中,缺乏学生主体,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品行,都是一纸空谈。所以,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建构环境,让学生“动”起来,能够主动建构自身的思维。同时,还要将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将课堂节奏控制好,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迁移新的知识。通过对学生学习情绪的调整,实现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化。
3.3 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相结合原则
教学活动的主体就是学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学生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合作和交流并不排斥。而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交流,能对学生合作精神和交流技巧进行培养,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由此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所以,思政教师要将学生交流讨论和独立活动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既能有效控制课堂节奏,同时还能将教师的活动量缩短。
3.4 小组交流有效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是以小组形式交流完成的PBL的合作学习。PBL有效性,是小组交流有效性的保障。在思政课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对合作规则进行制定,对小组分工进行协调,通过有效协调合作中产生的分歧,为顺利开展小组交流活动提供保障。
3.5 反思原则
思政课要求学生要摆脱传统习惯思维的束缚,突破教师传授知识的限制。在总结和归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善于求同并学会反思,善于对新旧知识异同的总结。引导学生对问题能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将与众不同的方案提出,以此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求异意识的不断提高。
4 高校思政课“问题本位”教学的实施策略
4.1 准备阶段的策略
思政教师在教学伊始,应将PBL的要求、学习过程和基本理论、要求等,向学生详细介绍,使学生能从整体上认识PBL。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掌握,是思想政治课的宗旨。对于大学生而言,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这部分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应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时扭转,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最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对课程教学进行创新。
4.2 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创设良好的情境,能将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创新学的思维,让思政课堂充满活力,使抽象枯燥的思政理论更具吸引力和亲和力。
首先,应以课程目标和生活经验为着眼点。生活是思政课主题问题的来源。为让生活中的问题成为思政课PBL中的主题问题,应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该问题与思政课课程目标有何种关联?好的问题与多目标多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二是该问题与学生现状有何种关联?学生根据已有的能力和知识能否真正解决该问题?问题本身对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吸引力;三是有多大的可能性去解决该问题?
其次,从思政课课程目标出发。在问题初步形成之后,还应与课程目标相对比,对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对问题价值所在进行明确。通过对问题的不断修正,使其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同时,问题要能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兴趣浓厚,才能主动探索和求知问题。所以,思政教师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时,需要有语言情境和直观的内容,能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充分激发出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情境,适合学生对知识的探究。
最后,问题应对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策略进行容纳。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往往具有不同的方式,所以思政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注重运用不同的风格,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有所不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能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3 组建学习小组的策略
思政教师在PBL教学中,引入问题后要根据问题复杂度,采用分组的形式,使问题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解决。同时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应具有协调和管理能力,汇报员应反应迅速,具有极强的表达能力,记录员要书写工整。一般都是根据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条件而改变小组规模,为此,需要思政教师对于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合作素质两个方面的因素充分考虑。如果具有较难的问题,则需要大一些的小组规模。合理控制小组成员,对于组内合作有效性的提高非常关键。
4.4 呈现问题的策略
首先,要突出关联性。教师在对问题进行呈现时,应紧密关联学生的生活和问题,使学生能很好的融入到问题中。如,呈现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这一问题密切关联着他们自身的生活,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所在农村的的建设情况,由此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能够对解决问题的方案积极主动的探索。
其次,赋予学生真实角色。教师应向学生赋予该领域权威专家或者问题主人的角色。如,在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问题进行呈现时,教师要赋予学生国家领导人的角色,由此将学生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且能迅速融入到问题情境中,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主動的思考。
最后,呈现多样化的问题形式。思政教师所选择的呈现问题的方式,能将学生吸引力充分调动起来。例如,通过讲故事或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讲述问题。
4.5 合作解决问题的策略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在对问题情境认真观看或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小组内讨论,将问题本质弄清。其次,引导学生对问题正确界定。学习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对问题的界定。学生要学会将相关政治概念澄清,教师应将任务分解到人。再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只有亲身尝试获取,才更有价值。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学生犯错,使学生经历的实践过程能更完整,使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成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做好质量监控,将课堂秩序控制好。最后,教师应提供必要的帮助。构成PBL能力的基本要素就是知识和经验,思政课往往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有些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需要教师提供必要支持。另外,采取启发讨论、分组合作的方式。学习环境的民主和谐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此,思政教师应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将学生学生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还能对各种见解进行检验和概括。同时,在教学中,还要与相关的思政理论知识相结合,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和训练,由此促进学生创新和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4.6 总结评价的策略
教师和学生在PBL的最后,要及时总结评价。学生要对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在思政课中的收获进行反思。小组长还要对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感受进行总结和汇报,主要内容涵盖小组学习的表现、策略和过程,以及需要改进的问题和方法。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记录和整理,并在网络平台上传,为更好的开展下一次活动做参考。同时,教师也要对自己在辅导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以进一步补充下一次活动的开展。
5 结论
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问题本位学习”教学模式的出现,开辟了崭新的视角。教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结合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问题意识、问题逻辑、问题教学三个要素,实现三个要素的相互承接。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问题本位”的教学理念,才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于双成,金祥雷,于雅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景及本质特征[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12):11-14.
[2] 阳艳,钟晓红.大学英语PBL教学模式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48-49.
[3] 刘畅,曾长秋.对《中国近现代史纲》学科体系和课程功能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1):67-68.
[4] 刘浩.基于问题式学习法理论的《应用光学》教学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2):54.
[5] 刘晓峰.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教师角色定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6):8-9+34.
【作者简介】
李利平(1974-)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