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园园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最先由马来西亚学者Chin提出,后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智慧学习环境的特征、内涵进行了扩充和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黄荣怀教授等提出的智慧学习环境定义,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将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无缝连接,自动记录与分析学习过程、动态评价学习效果、智能推送学习资源,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新型学习环境[1]。
目前国外有关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主要从虚实结合和空间布局等角度探讨智慧学习环境的内涵、特征以及应用,并通过实验研究验证其实施绩效。如美国学者Biswas、Sulcer通过准实验,采用视觉探索性数据分析法来测量学生在智能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效果[2]。印度学者Nelaturu等通过实验构建了一个智能学习环境,以实现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无缝学习[3]。委内瑞拉学者Sanchez等基于Multiagent构建了智慧学习环境,并利用智能软件监测学习对象[4]。
国内有关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主要聚焦于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构建方法等理论层面。如黄荣怀等通过对比智慧学习环境与普通学习环境在学习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以及TRACE智慧学习功能模型[1]。王凤琦、陈守强指出智慧学习环境要素包含个人学习空间、辅助学习工具、社会化学习平台等五大模块[5]。后期随着智慧教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智慧学习环境的实施与应用。如陈明阳等分析了混合式学习空间模型构建的关键技术[6]。孟范英探讨了智慧学习环境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7]。
在高等教育领域,研究者们前期主要从人格魅力、教学技能、专业知识、教学实施以及创新意识等维度去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后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增加了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素养等维度,体现了信息时代特征[8]。同时,学者们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师胜任力也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如郭春才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构成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建了教师胜任力模型[9]。颜正恕构建了包括教学人格、信息素养、晶体能力、教学影响、教学互动和教学管理等6个一级因子和21个二级因子的高校教师慕课教学胜任力模型和评价体系[8]。周榕构建了包含责任感、行业认知、信息素养、团队协作等11项通用胜任力指标的高校教师远程教学胜任力模型[10]。但目前有关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大多停留在概念界定和角色定位等层面。如Wadmany与Kliachko提出智慧环境下教师胜任力的概念[11],胡斌武与吕萌分析了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定位[12]。
基于以上已有研究可以看出:(1)目前有关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技术层面,智慧教育的成功实施不仅依赖于智能技术与设备,更取决于教师的素养,而对此现有研究较少关注。(2)智慧学习环境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高端发展形态。已有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胜任力要素已不足以解释智慧学习环境的需求。而实际上,目前高校SPOC混合教学开展过程中已逐渐开始运用智慧教室等智慧教学信息技术,因此有必要聚焦于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师SPOC混合教学的胜任力,以期为智慧学习环境功能更好地发挥和SPOC混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本研究首先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收集原始资料,然后结合扎根理论构建胜任力模型。本研究选取浙江地区的高校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其专业覆盖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工程、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汽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为了更好地提取胜任力要素,本研究选取了40位采用智慧教室及相关智慧教学技术开展SPOC混合教学,并受到业界和学生普遍好评的教师进行访谈。
首先根据智慧学习环境、SPOC混合教学、胜任力等核心问题确定访谈提纲。为保证访谈的深度和有效性,访谈之前充分了解访谈对象的背景信息。然后对4名教师进行预访谈,预访谈采用现场与微信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邀请访谈对象回忆自己采用智慧学习环境和技术开展SPOC混合教学的相关经历,并采用STAR法描述印象最深刻(自己认为最成功或最挫败)的教学环节。预访谈结束后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以验证访谈提纲的合理有效性。最后访谈剩下的30位教师,访谈过程全程录音,访谈结束后转换为文本资料以便下一步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上一步所获得的访谈资料进行分解,逐步缩编萃取,实现资料的概念与范畴化。通过开放式编码,共获得647条初始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相关初始概念进行“聚拢”,减少初始概念之间的重复交叉,实现初始概念的范畴化。为保证开放式编码的效果,在实际概念范畴化过程中,对于出现不足3次的初始概念予以删除,并最终提炼概括为34个初始范畴。
主轴编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聚类分析发现不同范畴之间的关系,将各自分离的范畴联系在一起,从而发现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取主范畴。通过主轴编码以及对34个初始范畴内在逻辑与关系的分析,最终形成15个主范畴。
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提取核心范畴,进一步系统地处理主范畴与核心范畴之间的关系,并理清覆盖整个范畴的故事线,本研究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如表1所示。根据研究目的,围绕智慧学习环境下SPOC混合教学胜任力,提出6个核心范畴,即6大关键胜任力要素,分别是:个人特质与动机、信息技术能力、专业能力、智慧教学实施能力、智慧教学互动能力、智慧教学管理能力。
表1 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
基于此关系结构,本研究所构建的智慧学习环境下SPOC混合教学胜任力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分为4个层级,其中顶层为目标层,即智慧教学环境下SPOC混合教学胜任力。第二层为6大关键胜任力要素,对应于核心范畴。第三层为6大胜任力要素的进一步细分,对应于15个主范畴。第四层为具体胜任力指标,对应于34个初始范畴。
图1 智慧学习环境下SPOC混合教学胜任力模型
为进一步检验所构建的胜任力模型是否达到理论饱和,将剩下的6份访谈记录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编码,分析结果并未生成新的范畴。根据扎根理论,如果新的访谈分析没有改变之前的主题与假设,则研究是全面的[13]。因此图1所构建的胜任力模型已经达到理论饱和。
智慧学习环境下SPOC混合教学胜任力模型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六大着力点,具体如下:
个人特质与动机包括创新意识与思维、教学态度和智慧教学动机三个方面。智慧学习环境下SPOC混合教学模式是近年来随着教学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新产物,教师较高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以及对智慧教学理念的认同是成功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的前提。同时,经访谈发现,表现绩优的教师对待教学都具有较强的热诚与奉献精神,这是教师开展教学创新的重要内驱力。
信息技术能力具体包括智慧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与开发能力。智慧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技术支持,一方面需要教师能够熟练应用这些信息技术,巧妙地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使用智慧学习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还要求老师在应用的基础上,转变为构建与创新者,能够根据需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与挖掘课程资源,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信息技术二次开发。
专业能力具体包括专业本体知识和教研能力。专业本体知识深度和广度体现了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核心和关键。教研能力包括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科研结合能力。比如:智慧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能够结合相关教学理论和方法开展教学研究,发现提高教学效果的路径。同时教学和学术科研并不是割裂开来的两个实体,比如一些访谈对象表示“科研和教学能够相互促进”,科学合理地把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智慧教学实施能力包括智慧教学设计能力、智慧教学策略运用能力和智慧型学习引导能力。智慧学习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空间局限,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技术支持,需要教师脱离原有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进行教学任务、流程设计。善于运用支架式、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重点通过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协作式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启迪学生智慧。
智慧教学互动能力包括亲和力和沟通能力。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不同,智慧学习环境下SPOC混合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应从传统的主导角色转化为学习支持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与支持。同时,教师的亲和力以及沟通能力是提高教学互动效果的促进因素,耐心、热心地对待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并给予个性化的疏导。
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成功开展SPOC混合教学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具体包括团队管理、质量监控和教学提升。通过对教学团队、助教、同伴助学者的管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学习准备、知识建构、迁移应用、评价等多个教学阶段进行过程管理、交流反馈与质量监控评价。同时,教师应具有通过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的丰富教学反馈数据来分析不足的能力,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基于以上六大着力点,本文所构建的智慧学习环境下SPOC混合教学胜任力模型可为智慧型教师的考核与培训提供借鉴。首先可将该胜任力模型应用于智慧型教师的绩效评价,发现其能力短板并剖析原因。然后根据评价结果,挖掘培训需求、制定培训方案。培训过程应结合智慧教育理念,创新培训内容与模式,灵活开展自主或协作式培训。最后,开展阶段性绩效评估,对比培训前后核心胜任指标提升效果,据此制定下一阶段培训方案,以此往复形成质量提升闭环,促进智慧型教学能力的提高。
本研究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和扎根理论,构建了智慧学习环境下SPOC混合教学胜任力模型,研究发现个人特质与动机、信息技术能力、专业能力、智慧教学实施能力、智慧教学互动能力、智慧教学管理能力这6个方面是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成功开展SPOC混合教学所必不可缺的主要着力点。本研究所构建的胜任力模型中的创新思维、责任心、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指标与颜正恕、周榕等学者提出的慕课教学、远程教学情境下的教师胜任指标相符合,这说明这些指标是优秀教师所必备的通用特征[8,10]。同时与已有研究不同,本研究所提出的智慧教学意愿、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开发能力、智慧教学策略运用能力、情绪觉察与疏导能力、质量监督与评价能力、智慧教学缺口分析与弥补能力等指标则体现了智慧学习环境下成功开展SPOC混合教学所必备的特色性胜任力指标,反映了研究情境的独特性。本研究所构建的胜任力模型为高校培养智慧型教师,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同时由于本研究的访谈对象局限于浙江省,样本数量不够充分,可能导致胜任力要素提取不充分等问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通过实证检验胜任力模型的信度和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