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 杨爽 陆红 刘雅楠
摘 要:“快乐体操”是一项具有趣味性、安全性高,很适合儿童参与的体育活动。本文以5-6岁大班幼儿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者采取目的取样方法,抽取实验班一个,对照班一个。在大班开学第一周内完成大班5-6岁幼儿体能指标测试,测试后,进行数据对比和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男生/女生)的身高和体重无显著差异;(2)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在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10米折返跑、走平衡木各项目中,在体育能力表现上有显著差异。“幼儿快乐体操”课程对5-6岁幼儿体能水平有较明显影响。今后,幼儿园应丰富“快乐体操”课程内容,完善“快乐体操”课程体系,以期更好地促进幼儿体能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幼儿快乐体操;大班幼儿;体能水平
中图分类号:G831;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1)02-0080-06
1 问题提出
2014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提出启动“快乐体操”计划。[1]“快乐体操”是一项很适合儿童参与的最佳体育活动,它将身体锻炼、音乐熏陶、舞蹈舞姿和灵巧协调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种训练方法让孩子们在娱乐中锻炼,在玩耍中增强体质,还能塑造幼儿良好的形体和培养优雅的气质,对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锻炼体魄及开发智力有极高的训练价值。[2-4]
与“快乐体操”这一新理念相关的探索活动随之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国家体育总局希望通过推广“快乐体操”进入校园,使体操重返校园,促进中国体操持续健康的发展。幼儿体操馆依托幼儿园开展快乐体操课程建立“体教结合”一体化模式探索,将“快乐体操”向幼儿园进行拓展和延伸是近几年刚出现的方式,“快乐体操”作为一项更具有趣味性、安全性高,适合儿童参与的体育活动,研究其对幼儿的体能水平的积极影响,通过具体分析,来为幼儿“快乐体操”课程的优化发展提出一定的教育建议与对策,以期更好地引导幼儿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通过对河北省保定市公办幼儿园A园内的一个中班(幼儿总数为30人)实施“快乐体操”课程进行实验研究。“快乐体操”实验课程设置为两个学期,每周进行1次时长为40分钟的“快乐体操”课程,全年共计32次课程。在课程开展之前对该班30名幼儿进行体能水平前测,课程实施一年之后(该班幼儿刚刚升入幼儿园大班阶段时),进行体能水平后测,对比该班幼儿在参加“快乐体操”课程后身体体质所发生的变化。
课程实施一年后,研究者在进行体能水平后测的同时,再次在河北省保定市公办幼儿园B园随机抽取一个大班为对照组,与A园实验班进行体能水平评估与比较。其中,A园大班为“快乐体操”课程实验组,B园大班为对照组。选取对照班与实验班一样都是公立幼儿园,两所园只相隔一条街道,办园理念基本一致,且都无其他运动课程。
我们采用的测评工具为3-6岁幼儿版《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10米折返跑、双脚连续跳、立定跳远、走平衡木、坐位体前屈和网球掷远六个体能测试项目,通过spss19.0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在测试过程中,参考TGMD-2(美国粗大运动量表),编制了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双脚连续跳、走平衡木、坐位体前屈和网球掷远六个体能测试项目的动作标准。在此项观察量表中,对每项测试项目分别设置了4个分解动作的动作标准,每个体能测试项目测试两遍,根据幼儿动作达标度,累计记分,记录观察结果。测试对象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各30名幼儿,通过spss19.0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后,分析两园幼儿在运动体能水平上存在的差异。
3 研究结果
3.1 实验前后A园大班幼儿体能测试数据有变化,幼儿的平衡能力和上腰腹肌肉力量能力的提升较为明显
A园通过“快乐体操”课程,开展两个学期,共计32周的体能干预。实验组幼儿在接受“快乐体操”课程前、后,分别进行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双脚连续跳、走平衡木、坐位体前屈和网球掷远六个体能测试项目的测试。如表2可见,参加“快乐体操”课程两个学期后的该班幼儿的体能测试指标结果,比参加课程前的体能测试指标有不同程度地变化。其中,走平衡木(t=-3.789,P<0.000)有极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网球掷远指标的差距也有显著性差异(t=2.919,P<0.05)。
3.2 体能水平测验的后测中,实验幼儿体能水平整体优于对照组
参加过“快乐体操”课程的幼儿与未参加过“快乐体操”课程的同龄对照组幼儿的体能测试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除实验组10米往返跑项目测试结果不如对照组外,其他项目测试指标都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大班幼儿的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和平衡木项目的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大班幼儿的坐位体前屈项目测试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幼儿的双脚连续跳项目测试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立定跳远和平衡木项目测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测试结果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实验组幼儿的测试指标仍高于对照组幼儿。只是在10米往返跑项目中,对照组幼儿成绩明显优于实验组幼儿。
3.3 A、B两园大班幼儿体测动作标准比较
分析實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10米往返跑分解动作标准程度,分别从不同幼儿园和分解动作达标程度两个变量之间的独立性检验的卡方值来考察。结果显示,分解动作2的卡方值为27.241,对应的P值为0.000,小于0.05,即不同幼儿园和分解动作达标程度这两个变量存在关联性。克莱姆V系数为0.674,大于0.5,为大效应量;分解动作4的卡方值为15.981,对应的P值为0.000,小于0.05,即不同幼儿园和分解动作达标程度这两个变量存在关联性。克莱姆V系数为0.516,大于0.5,为大效应量。
由此可见,在10米往返跑项目测试中,实验组幼儿的分解动作较规范,这与日常参加“快乐体操”课程的训练有相关性。
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立定跳远分解动作标准程度,分别从不同幼儿园和分解动作达标程度两个变量之间的独立性检验的卡方值来考察。立定跳远的分解动作为:预备动作时膝盖弯曲,且双臂向后伸展;手臂向前上方充分伸展;双脚同时起跳和着地;双脚落地时手臂下压。
其中结果显示,分解动作4的卡方值为38.320,对应的P值为0.000,小于0.05,即不同幼儿园和分解动作达标程度这两个变量存在关联性。克莱姆V系数为0.799,大于0.5,为大效应量。
不同幼儿园和分解动作达标程度这两个变量存在关联性。克莱姆V系数均在0到1之间,由此可见,在立定跳远项目测试中,实验组幼儿的分解动作较规范,这与日常参加“快乐体操”课程的训练有相关性。
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双脚连续跳分解动作标准程度,分别从不同幼儿园和分解动作达标程度两个变量之间的独立性检验的卡方值来考察。准备时,双腿稍曲、臂垂于腿前;蹬腿臂向上摆,使身体向前跳出;落地时,稍曲腿,前脚掌先着地,动作轻,臂自然下放;全程不停顿地连续前跳,注意平衡和动作节奏。
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测验中能够达到动作标准的频次相当,但数据结果显示,分解动作3(即,落地时,稍曲腿,前脚掌先着地,动作轻,臂自然下放)的卡方值为9.095,对应的P值为0.011,小于0.05,克莱姆V系数为0.389,大于0.3,为中效应量。即不同幼儿园和分解动作3的达标程度这两个变量存在关联性。
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网球掷远分解动作标准程度,分别从不同幼儿园和分解动作达标程度两个变量之间的独立性检验的卡方值来考察。网球掷远的分解动作为:手臂开始挥动时,向下后弧线运动;髋和肩部转动至非优势体侧;移动重心至前脚和投执手相对;球投出后,投掷臂自然摆过身体至非优势体侧。
其中结果显示,分解动作1的卡方值为14.156,对应的P值为0.001,小于0.05,即不同幼儿园和分解动作达标程度这两个变量存在关联性。克莱姆V系数为0.486,大于0.3,为中效应量。且可以看到不同幼儿园分别和分解动作1、2、3的达标程度的变量间都存在关联性。克莱姆V系数均在0到1之间,由此可见,在网球掷远项目测试中,实验组幼儿的分解动作较规范,这与日常参加“快乐体操”课程的训练有相关性。
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坐位体前屈分解动作标准程度,分别从不同幼儿园和分解动作达标程度两个变量之间的独立性检验的卡方值来考察。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组测验中能够达到动作标准的频次更高,但数据结果显示,分解动作2(即,双臂并拢平伸,上体前屈)的卡方值为7.925,对应的P值为0.019,小于0.05,克莱姆V系数为0.363,大于0.3,为中效应量。即不同幼儿园和分解动作2的达标程度这两个变量存在关联性。
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走平衡木分解动作标准程度,分别从不同幼儿园和分解动作达标程度两个变量之间的独立性检验的卡方值来考察。走平衡木的分解动作为:在行进中头正、上体直、立腰、身体不晃动;步伐均匀、走时步幅小;摆腿低、单腿支撑时间短;双手自然摆动或侧举,手臂配合协调。
其中结果显示,分解动作1的卡方值为29.000,对应的P值为0.000,小于0.05,即不同幼儿园和分解动作1达标程度这两个变量存在关联性。克莱姆V系数为0.695,大于0.5,为大效应量。且可以看到不同幼儿园分别和分解动作1、3、4的达标程度的变量间都存在关联性。克莱姆V系数均在0到1之间,由此可见,在走平衡木项目测试中,实验组幼儿的分解动作较规范,这与日常参加“快乐体操”课程的训练有相关性。
4 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A幼儿园一个中班进行“快乐体操”课程实施的实验,分别对课程实施之前和实施两个学期之后进行幼儿体能时间发展顺序的水平测验。而后,在实验后测部分,加入B幼儿园一个班级幼儿作为对照组,来分析幼儿在接受“快乐体操”课程后与没有接受过“快乐体操”课程的幼儿的横向对比测验。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角度的测评对比中,通过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双脚连续跳、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和走平衡木六个项目,分析“快乐体操”对幼儿的躯干和下肢柔韧性、儿童下肢的爆发力、下肢肌肉力量和协调性、上肢腰腹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灵敏素质等体能水平的影响程度。
4.1 “快樂体操”课程可以有效促进幼儿体能水平的提升
参加“快乐体操”课程两个学期后的该班幼儿的体能测试指标结果,比参加课程前的体能测试指标有不同程度地变化。其中,走平衡木(t=-3.789,P<0.000)有极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网球掷远指标的差距也有显著性差异(t=2.919,P<0.05)。结果表明,“快乐体操”对提高幼儿平衡能力和上肢腰腹肌肉力量的效果更为明显。“快乐体操”课程中,每次课程前或者课程中间都加入悬垂的练习,这项练习有利于幼儿增加上肢腰腹肌肉力量;每节课程中会通过踮脚走、并脚跳等活动来热身,这些教学活动增强了幼儿力量和肌肉耐力。
参加过“快乐体操”课程的幼儿与未参加过“快乐体操”课程的同龄对照组幼儿的体能测试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大班幼儿的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和平衡木项目的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的测评数据都是高于对照组的,且实验组与对照组大班幼儿的坐位体前屈项目测试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幼儿的双脚连续跳项目测试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中大班时期,是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柔韧性较好,是幼儿柔韧性发展的关键期,柔韧和拉伸作为“快乐体操”课程的教学重点,每节课都会合理安排柔韧性相关练习,这有助于幼儿柔韧性素质的加强。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快乐体操”课程对改善大班幼儿的柔韧性、协调性以及下肢肌肉力量是有明显促进作用的。
4.2 “快乐体操”课程中,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身形姿态和正确的运动动作及行为动作,控制、平衡、协调身体动作的能力及其准确性都得到了发展[5]
通过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各项体能测验项目的动作标准程度,分别从不同幼儿园和分解动作达标程度两个变量之间的独立性检验的卡方值来考察。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A园实验班幼儿的动作达标程度较高。
“快乐体操”课程通过跑、跳、钻、滚、倒立、旋转、悬垂、摇摆等各种动作技能组合练习,以趣味为特征,引导幼儿快乐地进行运动。在课程中通过讲解动作要求,提高幼儿对身体部位和身体姿势的认知,结合组合动作,使幼儿在课程中提高基本移动技能、平衡控制技能和身体运动协调技能等。幼儿通过有效地参加各种有趣的快乐体操游戏,提高了运动参与的信心以及运动的综合能力。
5 建议
第一,增强家长与幼儿园教师关于幼儿身体锻炼的意识
幼儿园应该对幼儿教师定期进行相关体育知识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幼儿教师的体育专业知识和能力。在日常健康领域教学中,合理结合“快乐体操”的理念,把握儿童身体素质发展关键期,全面加强对幼儿的跑、跳、投等体能训练,丰富体育活动,充分吸引幼儿的兴趣,激起幼儿活动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联合家长的力量,提醒家长平时要重视幼儿的体育活动锻炼以及合理饮食,充分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
第二,幼儿园多种形式开展“快乐体操”课程,完善“快乐体操”课程体系。
“快乐体操”课程的实施可以在幼儿园以单纯课程体系形式开展,“快乐体操”进入幼儿园体育课程,既可以充分利用体操教练的专业性指导,又可以在“快乐体操”课程中加入幼儿园游戏化实施的内容。使“快乐体操”发展成一种融入游戏、情景、幼儿园健康领域教学特点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以幼儿体操馆入驻方式进入幼儿园。幼儿体操馆入驻幼儿园,既可以丰富幼儿园专业运动器械,补充幼儿园体育方面专业师资。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良性发展的同时,使“快乐体操”发展成为能在幼儿园生根的活动。
按照幼儿园模式制定专业化教案,制定学期训练计划,制定定期教研制度,科学规范训练。在设定“快乐体操”课程目标时,注意运动能力发展的同时,关注到幼儿享受运动,快乐运动的情感目标。注意把“快乐体操”的理念与教学重点融合到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使快乐体操课程更规范化,科学化。
课程实施中要注意,在课程流程中,合理安排热身、柔韧与拉伸和动作技能的重点练习时长。在练习环节中,注意配乐的选取符合練习氛围的营造。注意用幼儿喜爱的方式与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游戏化练习设置。
——————————
参考文献:
〔1〕熊羽琴.快乐体操在北京市试点小学推广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
〔2〕张新军,方莉.快乐体操,从红山口向全国出发[J].军营文化天地,2014,23(08):41-45.
〔3〕刘玉财,王珺,尹开宁.体操内容融入学前教育运动活动的实践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6,35(04):373-377.
〔4〕张建华.快乐体操等级锻炼标准在海淀区小学开展情况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5〕袁秀腾.快乐体操 游戏先行——一堂幼儿体操课的启示[J].新课程(小学),2014,19(05):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