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与特征研究

2021-07-06 11:27秦明昆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安徽省现状大学生

摘 要:为揭示安徽省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特征,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现状与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表现较好,但实际参与人数少;参与项目单一、锻炼场地紧张以及缺乏专业性指导;以合作性参与方式为主,且女生选择比例高于男生;男女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动机无明显差别;每周参与次数不固定、参与时长短以及参与强度不足,绝大多数学生的表现不符合体育人口的标准;男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行为表现具有明显差异。提出建议:效仿“清华现象”和“浙大现象”;合理安排体育场地的使用并开发其他可用体育设施;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文化节,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并实行学分制;实施因“性别”管理、引导。

关键词:安徽省;大学生;非体育专业;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6;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1)02-0068-06

0 引言

大学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者,体现着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最先进的思想观念[1]。其不仅要掌握高深的专业理论、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具有为人类做贡献的思想素质,同时也要让他们具有相应身体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需要。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普遍处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较低水平线上,耐力素质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2];广州市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除耐力、爆发力以及男生的上肢力量的最为不理想外,在总体上有多项指标均处于较低水平,与2014年全国体质调研结果均值相比,女生的心肺功能、耐力以及男生的下肢爆发力、耐力两项素质呈下降趋势[3];与2014年全国体质调查结果相比,辽宁省普通高校女生的800m指标和男生的50m、1000m及引体向上指标和均显著降低[4]。因此,重视和开展大学生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魄,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本文对安徽省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提供有效参考,为全面发展大学生身心健康尽绵薄之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安徽省高校1000名非体育专业在校生(其中男生500人,女生500人)为调查对象,以此1000名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网络、请人代发以及自身参与三种形式发放和回收问卷,于2019年6月对安徽省5所高校的非体育专业学生发放问卷,其中男女生各500人(如表1所示),回收问卷929份,回收率为92.9%,经过整理、分析问卷,得有效问卷845份(男生418份,女生427份),有效率为84.5%。

1.2.1.1 问卷的效度检验

将有关问卷提交专家审查后修正。现将有关专家职称及对本调查问卷评审结果描述如图1所示:专家共5位,其中教授职称3位,副教授职称2位。4位专家认为此问卷可行性较高,所占比例为80%,此数据符合统计学相关规定,故此调查问卷的效度较高。

1.2.1.2 问卷的信度检验

运用再测法,在距离问卷调查15日后,从929名被测者中随机抽取男、女各50名学生进行再次测试,两次测量的相关系数r=0.831,说明此问卷有较高的信度。

1.2.2 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以大学体育、体育锻炼、课余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等作为关键词查阅了学术论文53篇(其中中文核心论文22篇)、学位论文9篇;借助校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为本研究奠定学识基础与理论支撑。

1.2.3 观察法

为方便直观的观察学生课余锻炼情况,选取了其中2所高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观察。时间段为早上6:00-8:00点以及晚上18:00-21:00。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借助SPSS20.0软件对所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分析

态度是指个人对人、事、物以及周围世界,凭其认知及好恶所表现的一种相当持久一致的行为倾向。态度决定一切,有好的体育态度就能够增加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对体育活动产生的影响就能有正确的认识,也能够对体育行为的长久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5-7]。

从图2可以看出:男生非常喜欢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男生总数的21.3%;喜欢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所占比例为62.9%,超过男生总人数的一半。女生非常喜欢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女生总人数的23.7%,高于男生;喜欢参加的人数所占比例为67.7%,超过女生总人数的一半且大幅度的高于男生所占比例。

2.2 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分析

通过对安徽省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调查,得出以下结果(如表2)所示:在男生方面,前三名项目排名分别为:篮球、跑步、散步,所占比例分别为56%、14.7%、11.5%,以此类推分别是乒乓球、其他、羽毛球、网球、排球、足球,最后是跳绳项目。在女生方面,散步项目所占比例为39.3%,位居第一;排名第二的是跑步,为35.7%;排名第三的是乒乓球,所占比例为5.7%。从整体上来看,散步、跑步以及篮球是受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其他项目的排名依次是:乒乓球、其他、羽毛球、跳绳、网球、排球、足球。究其因由是男生较喜欢竞争激烈,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而女生比较喜欢节奏慢,动作小的锻炼项目。侧面反映出安徽省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在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上较为单一。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①对其他运动项目缺乏了解,不懂得怎么去进行该项目的锻炼;②学校运動场所紧张,资源不足;③没有锻炼伙伴。

2.3 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方式选择分析

经过调查发现,安徽省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无外乎合作性锻炼和独立性锻炼两种,其参加人数及所占比例如图3所示:在男生方面,选择合作性练习的人数占经常参加课余锻炼总人数的43.4%;选择独立性练习的人数所占比例为56.6%,大幅度高于合作性锻炼所占比例。在女生方面,选择合作性锻炼的人数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女生总人数的64.1%,大幅度超过总数的一半;与男生相比,大幅度的高于男生所占比例;选择独立性锻炼的人数所占比例为35.9%。从整体上来看,选择合作性锻炼的学生所占比例为53.9%,超过男女生总人数的一半;选择独立性锻炼的学生所占比例为46.1%。

2.4 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分析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5]。根据本文研究需要,特对安徽省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锻炼的动机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在男生方面,参加动机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缓解压力、强身健体以及休闲娱乐,分别占男生总频率的28.1%、23.2%以及22.9%,另外,人际交往占17.9%、其它占7.9%。女生方面,参加课余锻炼动机和男生的相似,排名前三的依次是缓解压力、强身健体以及休闲娱乐,分别占女生总频率的30%、25.1%以及18.1%,另外,人际交往17.8%,其它占9%。从整体方面来看,参与动机排名前三的依次为缓解压力、强身健体以及休闲娱乐,排名第四的是人际交往,排名第五的是其它动机。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学生除了学习压力以外,还面临着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等,故急需一种方式来缓解这份压力或者转移注意力,使自己能够尽可能的得到些许放松,从而促就了缓解压力成为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第一动机;强身健体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加之《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督促,以及《全民健身纲要》等政策的颁布与影响等,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2.5 非體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程度分析

根据本研究需要,针对安徽省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每周参与次数、每次参与时长以及每次参与强度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如以下所示。

根据表3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每周参与次数分析表可以看出,在男生方面,每周不定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最多,达到220人,占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男生总人数52.6%,排名第一位且超过男生总人数的一半;每周参与1-2次课余活动的人数所占比例为27.6%,排名第二位;每周参加3次及3次以上的人数仅占经常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男生总人数的19.8%。在女生方面,不定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达279人,占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女生总人数的65.4%,排名第一位且超过女生总人数的一半,大幅度高于男生所占比例;排名第二的是每周参与1-2次课余体育锻炼,所占比例达20.5%,排名第三的是每周进行3次及3次以上的课余体育锻炼,所占比例为14.1%。从整体上来看,每周不定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及所占比例依然是排名第一位,占男女生经常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总人数的59.1%,超过一半;排名第二、第三的是每周参与1-2次和没周参与3次及3次以上。侧面反映了在进行课余体育锻炼每周参与次数方面无规律可循,缺乏合理安排,与潘志贤[7](2005)、杨培基[8](2009)所述观点一致。

根据表4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每次参与时长分析表可以看出,在男生方面,每次无固定时长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226人,占经常参加课余锻炼男生总人数的54%,超过一半,排名第一;每次参与时长在30min以内的人数所占比例为27.6%,排名第二位;而每次参与30min以上的人数仅占男生总人数的18.4%。在女生方面,每次无固定时长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为181人,占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女生总人数的42.3%,低于男生所占比例;排名第二位的是每次参与时长在30min以内,所占比例为34.6%;排名第三的是每次参与时长在30min以上的,所占比例仅为23.1%。从整体上来看,每次无固定时长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及所占比例排名第一位,所占比例为48.1%,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是每次参与时长在30min以内及30min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31.1%以及20.8%。侧面反映了安徽省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每次参与时长不固定,参与时间短的特点,与王胜超[9](2011)所述观点一致。

根据表5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强度分析表可以看出,本文将参与强度划分为无感觉、喘气微热、出汗以及出大汗4个维度。在男生方面,参与人数排名第一的是出汗强度,占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男生总人数的39.5%;以此类推依次出大汗强度、喘气、微热和无感觉强度,所占比例分别为34.2%、18.4%、7.9%。在女生方面,参与人数排名第一的是喘气、微热强度,人数占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女生总人数的37.2%,高于男生所占比例;参与人数排名第二的是无感觉强度,所占比例为29.4%,所占比高于男生,以此类推,参与人数排名第三、第四的依次是出汗和出大汗强度。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男生较喜欢激烈、刺激、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如:篮球,且参与时长较女生长;而女生大多喜欢节奏慢、动作幅度小的运动项目,如:散步等。

综上所述:安徽省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出现了参与次数不固定、参与时长短以及参与强度不足等现象,根据卢元镇编写的《体育社会学》(第二版)[10]中对体育人口的界定,同时结合李文川与肖焕禹在《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畴结构》[11]中对体育生活方式的界定,绝大多数学生的表现不符合体育人口的标准。

2.6 男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行为表现差异性分析

基于以上研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赋值,通过spss20.0软件对男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的行为表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如表6所示):除参与动机外,参与态度、项目选择、方式选择、每周参与次数、每次参与时长以及每次参与强度这6个方面的男女生行为表现均有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女生在参与态度方面要明显优于男生(p=0.019<0.05),在参与方式选择方面以合作性参与为主(p=0.000<0.01),在每次参与时长方面要明显优于男生(p=0.003<0.01);男生在参与项目选择方面要明显较女生集中,女生则显得分散(p=0.011<0.05),在每周参与次数方面明显优于女生(p=0.000<0.01),在每次参与强度方面明显优于女生(p=0.000<0.01)。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安徽省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表现较好,但实际参与人数少.

3.1.2 体育锻炼项目单一、锻炼场地紧张且缺乏专业性指导。

3.1.3 以合作性方式参加为主,且女生选择比例多于男生。

3.1.4 参与动机以缓解压力、强身健体以及休闲娱乐三个方面为主。

3.1.5 每周参与次数不固定、参与时长短以及参与强度不足,绝大多数学生的表现不符合体育人口标准。

3.1.6 男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行为表现具有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参与态度、项目选择、方式选择、每周参与次数、每次参与时长以及每次参与强度6个方面。

3.2 建议

3.2.1 效仿“清华现象”和“浙大現象”。学校应实行强制性体育干预,实现“无体育不校园”的校园风气,制定每周锻炼计划并实施。如:每周按规定时间进行2-3次阳光长跑,男生2000m,女生1000m;开发运动app,对学生的锻炼情况实行实时监测等。

3.2.2 合理安排体育教师或者体育专业学生作为课余体育锻炼指导。帮助非体育专业学生了解各个项目的使用方法和技术技能的掌握;合理安排体育设施的使用时间,并开发其他的能够互补的体育设施。如:相关场馆的闭馆时间向后延长,将偶尔空闲的场馆及体育设施按年级或学院依次划分,实行轮流锻炼。

3.2.3 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文化节,引导、吸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环境能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开展体育宣传讲座,从意识及社会现象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体育从众心理,促使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3.2.4 实行学分制。学校或者学院按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的课余锻炼时间、内容以及强度,实行学分制。针对学生参与的次数、表现的优劣进行综合评分,最终与体育课成绩以及评奖评优直接挂钩。

3.2.5 针对男女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不同,实施因“性别”管理引导。例如将活动场所实施分流:多为女生提供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场所,多为男生提供篮球活动场所;学生处、社团、俱乐部等增加体育锻炼联谊次数,加强联谊强度,为合作性锻炼创造条件等。

——————————

参考文献:

〔1〕叶英杰,姚丽琴.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分析[J].内江科技,2011(04):78-79.

〔2〕罗旭等,周凤桐,韩凤芝,等.普通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以天津大学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04):81-83.

〔3〕贾志亮.广州市普通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05):20-23.

〔4〕奉姝,牛小影,辛宏.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9, 21(01):53-55.

〔5〕秦明昆.大学生体育行为与部分心理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淮北师范大学,2018.

〔6〕王长粉.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态度分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3(03):63-66.

〔7〕潘志贤,孙明兴,李犀.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动机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636-1637.

〔8〕杨培基,周学兵,于晓东.我国部分地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06):91-93.

〔9〕王胜超.普通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休闲活动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07):106-110.

〔10〕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3-85.

〔11〕李文川,肖焕禹.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畴结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03):33-36.

猜你喜欢
安徽省现状大学生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大学生就业趋势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