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ICAP理论基本框架
在该理论下的四种学习方式中,被动式学习是指除了接收信息之外再无任何心理活动的学习方式。虽然被动学习无论是从外显行为还是心理活动上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但是学生依然会学到部分浅层知识。主动式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且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方式。此时学生的知识建构层次更加深入,思维更加活跃,为深层次信息加工做准备。建构式学习是指学生将所学知识批判性、创造性地内化,积极参与学习,主动进行深层信息加工,并且形成独立见解的学习方式。由于建构式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意向,因此,建构式学习以主动式学习为基础。交互式学习是指多个学生展开协同对话的学习方式。交互式学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参与和行为参与,因此学习参与度最高。同时,交互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交互式学习以建构式学习和主动式学习为基础。
三、ICAP理论下学习参与度关系模型构建及现状分析
学习活动是学习方式得以体现的载体,学习活动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与学习方式相关。厘清ICAP理论下的被动式、主动式、交互式和建构式学习方式所适切的学习活动,对于理解学习活动与课程参与度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基于学生思维水平差异,将学习活动划分为低阶活动和高阶活动两种,并且基于ICAP理论下四种学习方式的特征,阐明不同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的适配关系,认为高阶活动主要体现交互式、建构式和主动式学习;低阶活动主要体现被动式和主动式学习。由此,基于ICAP理论进一步探讨了两种学习活动的学习参与度差异。学习参与度影响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学习参与度影响模型
(一)科学的学习活动划分是构建学习参与度模型的前提
学习活动既是学生知识内化的前提,又是学生思维水平提升的关键。刘静认为学习活动既包括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所需完成的学习任务及其所有操作,也包括学习者在操作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认知、技能和情感态度,[15]体现学生内在思维水平的变化,不同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布鲁姆在认知领域将教学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其中,记忆、理解体现低级的认知思维,评价、创造体现高级认知思维。[16]也就是说,从记忆层次到创造层次的教学目标,所体现学生的思维难度逐渐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也逐渐上升。
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将教学目标具体化的过程。因此,随着教学目标层次的递进深化,学习活动所体现的学生思维水平逐渐提高。笔者将学习活动基于思维水平的高低划分为低阶活动和高阶活动两大类。低阶活动主要是指进行记忆、理解知识的活动,高阶活动主要是指进行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知识的活动。低阶活动是高阶活动的基础,为高阶活动的顺利、高效进行提供基础知识准备。高阶活动是低阶活动的深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评估、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活动与教学目标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学习活动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二)厘清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的关系是构建学习参与度模型的基础
首先,在进行低阶活动时,学习积极性未被激发,知识建构层次较浅。低阶活动的目标更多指向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学生未发生明显或有效的学习行为,尚未运用高阶思维进行信息深层加工,表现为以机械记忆为主的无意义学习。因此,学生主要以被动式或者偶发主动式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识记。由于低阶活动大多基于个体的被动学习,很难生成对知识的个性化见解,学习过程中未涉及师生、同伴间的交互,因此在进行低阶活动时未体现建构式学习和交互式学习。低阶活动与对应学习方式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低阶活动与相应学习方式的关系
其次,在进行高阶活动时,学习积极性被激发,知识建构更加深入。由于高阶活动的目标更多指向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实际问题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学生不仅需要对知识进行分析、整合和创造等深层加工,还需要基于自身观点主动与教师、同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进而实现共创。Mayes和Freitas认为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为了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环境之间进行交互的过程。[17]因此,学习活动的本质是一种交互活动。在高阶活动中注重交互性,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具有重要作用,交互式学习是进行高阶活动的首选方式。由于单一的学习方式不能实现知识对个体发展的全部意义,[18]而建构式学习和主动式学习是交互式学习进行的基础,有效的交互式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因此,高阶活动中不仅需要交互式学习,更需要建构式学习和主动式学习方式作为支撑。其中,建构式学习促进个人观点生成,培养知识迁移能力。主动式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被动式学习更多指向浅层学习,进行高阶活动时未体现此方式。高阶活动与相应学习方式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高阶活动与相应学习方式的关系
(三)学习活动与学习参与度关系模型构建
影响学生学习参与度的主要因素体现在课程的交互性和学生学习主动性上。首先,在交互性上,课程交互性越强,学习参与度越高。认知参与和行为参与是学生参与课程的主要体现,交互性均是其本质属性。具体表现为学生通过自我对话、师生互动、同伴交流进行知识建构和技能的学习。其次,在主动性上,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提高学习参与度的重要驱动力。学生学习主动性越强,学习参与度越高。由此得知,交互性和主动性是交互式学习、主动式学习以及基于主动学习的建构式学习方式的共同特征。以交互式、建构式、主动式学习为指导组织学习活动对于提高学习参与度具有重要作用。
ICAP理论的四种学习方式应用于不同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学习方式最直接的反映,在同一学习活动中可以有多种学习方式体现。其中低阶活动主要以被动式学习为主,部分活动体现学生主动性,但是与高阶活动中学生主动性相比偏弱,表现为学生抄写或选择性记笔记,以及进行无目的、形式化阅读或者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等;高阶活动主要以交互式学习方式组织并实施,并且以建构式学习和主动式学习为基础。表现为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或者个人构建思维导图、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并制定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合理科学地组织同伴互评等。因此,基于以上学习参与度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学习活动与学习方式的关系阐释,交互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习参与度,并且认为高阶活动学习参与度高于低阶活动学习参与度。
(四)基于学习参与度影响模型的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学生学习参与度存在较大问题,具体表现在:首先,大多数课程仍以知识传递为主,课堂为教师的“一言堂”,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也因此习惯了以被动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建构,少有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愿,更不知如何有效的参与课堂活动;其次,教师过于掌控课堂进度,学生则习惯于被安排任务进行独立思考,缺乏合作意识;最后,少有学生具备搜集、整合资料进而判断信息、观点、行动和结论的价值的能力,缺乏主动进行深层信息加工的意愿。[19]因此,基于高校学生学习参与度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高阶学习活动,明确不同学习活动对学习参与度的差异影响,并培养学生建构、交互的学习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四、提升学习参与度的策略
(一)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随着对课堂教学中学习参与度的深入研究,学者们不仅从外在特征描述对学习参与度的定义,同时对学习参与度发生的机制和相关主体的行为表现也进行了研究,以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20]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对学习参与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与学生本身和教师都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第一,想要真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从前提上看,教师应该具备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能力;从过程上看,要让学生有切身体验和高阶思维;从结果上看,要达成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深度理解。[21]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才能真正提高。当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解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倾听学生汇报的学习结果,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与学生一起感悟、深思、质疑和论辩时,教师由权威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和多元互动者。
第二,想要真正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对本科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质量的高低,不应该只依靠考试成绩来评价,对于大学生来说,还应该包括是否具有独立、持续的学习能力,是否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等。这些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培养与是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有很大关系。[22]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是简单把课堂交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加工,切实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
总之,在学习参与度影响模型的建构下,学生能够由最初的被动式、低阶学习活动,逐渐发展为主动建构和交互式的高阶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多层次的加工和理解,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最终实现知识的创新。
(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
学习参与度不仅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教学中的互动有关,同时与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动机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动机时,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并且积极参与到交互式学习中。Fredricks从行为、情绪、认知三个层面来阐述学习投入的内容,即学习投入既包括学业活动的高度卷入,又包括个体对学业任务及学校的积极情感,还包括个体在认知策略和心理资源上的高度卷入。同时,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和较高的认知负荷,学生多处于浅层次的学习参与程度,但当学生处于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恰当的认知负荷,学生多处于深度学习中。[23]所以,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对于知识的整体联通、创造批判以及进行高阶思维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一,树立正面积极的学习目标。研究发现,并非所有性质的学习目标都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得到好成绩”和“学到知识”对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有促进作用,而“避免没有学到知识”和“避免不好的成绩”对动机的激发均没有显著影响。[24]因此,应该更多引导学生以“追求成功”为目标,引导学生解决“避免失败”的焦虑。当学生处于“积极追求成功”的心态,会不自觉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第二,为学生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了学习共同体,因此系统内学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间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将学生的学习笔记进行相互参考和学习,不同的学习笔记展现着不同的学习方式或学习活动,突显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投入课堂的程度。
第三,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和学习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而具身性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使学习环境回归学生的身体。学生只有在具身参与到课堂环境的基础上体验教学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认知感。[25]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主动创造一个具身性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会所学的知识,当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去建构知识体系时,学生的学习动机会不自觉地提高,进而学习参与度也就得到了提升。
(三)设计多样的交互式学习活动
从学习参与度的影响模型可以看出,学生在进行高阶学习活动和交互式学习方式时,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最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形式多样的交互式活动必不可少。通过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形式,通过交流、对话、讨论等交互学习方法,使其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认同到协作产生共鸣,使教学过程充盈着创造的愉悦感,[26]最终使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一步步提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课堂教学中的交互行为。
第一,巧妙设计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学生不可能对每堂课的内容都感兴趣,多数可能处于被动的低阶学习,只是简单的记记笔记或者进行无目的地自由阅读。为此,教师需要有效提问,如分层设问、设计开放式问题、立足新旧知识的衔接等,[27]抓住激活学生思维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与教师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打破自己的思维瓶颈,达到对知识深层次地学习和理解。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与同伴、教师一起去思考、分析和探究,一步步地投入课堂,最终实现课堂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统一高效结合。
第二,积极开展小组合作。著名合作学习研究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28]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每次给各个小组评分并仔细记录下来,给予成绩优异的小组奖励,同时也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进而促进学生的行为参与。同时,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形式要丰富多样,这样,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调动起来。当学生处于这种交互式的学习方式时,学习参与度相对较高。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高阶的学习活动,例如进行思维导图和项目式学习活动等。
第三,有效进行非语言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非语言的交流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不可否认,非语言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一种有效互动。例如,当学生上课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较差等现象,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起到的效果往往优于对学生的直接批评。这种无形的互动往往不会让学生有太多的学习压力和认知负荷,相反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高,进而投入课堂的精力会更多。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妨多微笑,多与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拉近与学生的空间距离,逐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方式
ICAP视阈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分为被动式、主动式、建构式和交互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加工、处理的方式和习惯。[29]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导致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参与度的有效策略。
第一,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研究发现,学生感知的课程负担重与其采用表层学习方式有非常紧密的联系。[30]因此,学生的课程负担越重,认知负荷度越高,多数情况会处于浅层学习或被动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适当难度的学习任务,以适当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来引导学生逐步开展学习,指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建构和交互式的学习发展。
第二,倡导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生在单一、接受式、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下,极易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忽视实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长此以往学生必然失去创新能力。[31]因此在真实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解释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建构知识,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渐形成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第三,关注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否正确,还要关注其习得过程的正确性。学生在接受到信息后要进行自我加工、转化、编码的过程,因此要特别关注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听、触、动、说等多知觉体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五、结语
在ICAP理论下,被动式、主动式、建构式和交互式四种学习方式应用于低阶和高阶学习活动,其中被动式学习方式多应用在低阶活动中,主动式、建构式和交互式学习活动多应用于高阶活动。两种学习活动表现出学生的思维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参与度,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建构和交互的学习方式,并进行高阶学习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