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战强,丁 峰,王 承
洛阳新区人民医院普外科,河南 洛阳 471023
大隐静脉是指从足部到大腿根部的浅表静脉,而大隐静脉曲张则是表现为屈曲扩展的慢性周围血管病变,位于下肢内侧,常诱发下肢营养不良及静脉炎,病情严重者可能造成下肢静脉血栓[1-2]。临床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方式较多,如大隐静脉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术、常规高位结扎分段切除术、传统剥脱术等,其中传统剥脱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不利于预后。而静脉腔内激光术(EVLT)主要借助激光对血红蛋白的热效应原理,通过致酶变性失活,进而诱导静脉血栓形成,闭合曲张静脉,以起到近似剥脱的效果[3-4]。本研究就EVLT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临床指标及复发作进一步分析,旨在探讨EVLT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洛阳新区人民医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接收的93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42.51±4.37)岁;患肢情况:左下肢15例,右下肢18例,双下肢13例。观察组47例,男21例,女26例;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42.57±4.16)岁;患肢情况:左下肢19例,右下肢16例,双下肢12例。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经静脉造影确诊者;术前均行超声检查,深静脉血流通畅者;无相关手术禁忌症者;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者。(2)排除标准:下肢深静脉血栓者;合并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心肝肾功能异常者;有血管痉挛及雷诺病者;精神异常者;不认可本研究者。
1.3.1 观察组:行EVLT,于患者股动脉内侧部位于腹股沟韧带下约2 cm处沿着皮纹做一切口约2 cm,准确寻找大静脉入股静脉处,在该位置以下约1.5 cm左右结扎大隐静脉根部,之后将超滑导丝置入,并在导丝引导下,将5F导管扩张器顺行导入,之后缓慢抽出导丝,将激光光纤插入5F直头导管,连接激光治疗仪,于红外光指导下顺导管将激光光纤头端送至腹股沟韧带下2 cm位置,再将5F导管后撤约2~3 cm,之后将仪器打开,调节激光参数:功率为10~14W,脉冲为1 s,间隔为1 s。利用激光将血管壁进行烧灼,并以1 cm/s速度出激光光纤,沿着大隐静脉,用湿纱布对其进行加压,再使静脉壁收缩闭合。于患者股沟处切口作为皮内缝合。
1.3.2 对照组:行传统剥脱术,于患者卵圆窝位部位做一切口约5 cm,充分显露大隐静脉,结扎其根部的5个属支,并将大隐静脉的近端进行结扎,再于患者足踝部切口置入静脉剥脱器对远端大隐静脉主干进行剥脱,术毕,逐层缝合切口。
1.3.3 术后操作:两组术后均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对患肢进行包扎,密切关注病情状况,必要情况下给予抗感染处理,预防伤口发炎;术后1 d拆线,1个月后将弹力绷带拆除;出院后随访1年。
(1)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各项指标。(2)疼痛程度:借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估两组术前、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36 h后疼痛程度,总分为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4~6分为中度,7~10分为重度,分数越低,疼痛程度改善越明显。(3)记录两组1年内复发情况,判定标准分为六级,0级:肉眼较难观察到血管病变情况,即为早期病变;Ⅰ级:出现毛细血管扩张,体质偏瘦者下肢清晰可见;Ⅱ级:静脉曲张期,脚面青筋明显;Ⅲ级:水肿期,静脉血液回流不通畅;Ⅳ级:患肢出现皮屑,色素沉着;Ⅴ级:终末期,局部皮肤血液供应不足,取法营养,皮肤出现溃疡。
数据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少,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较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各项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各项指标比较(±s)
组别观察组(n=47)对照组(n=46)tP手术时间(min)42.36±4.57 79.48±5.14 36.825<0.001术中失血量(m l)29.25±5.08 74.19±6.11 38.603<0.001住院天数(d)3.20±1.63 9.05±2.07 15.159<0.001
两组术前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24 h、36 h时VAS评分均较术前逐渐降低,且观察组各时点VA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对比(±s) 分
表2 两组VAS评分对比(±s) 分
组别观察组(n=47)对照组(n=46)时间点术前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36 h术前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36 h F组间/P组间F时点/P时点F组间与时点交互/P组间与时点交互VAS评分6.24±1.47 3.18±0.46 1.67±0.25 0.61±0.15 6.28±1.45 4.35±0.30 2.43±0.23 1.18±0.13 39.208/<0.001 57.425/<0.001 28.410/<0.001
经1年随访,观察组复发3例(6.38%),对照组复发11例(23.91%)。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5.587,P=0.018)。
目前,临床对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方式包括注射硬化剂、保守治疗、手术等,对于手术耐受力较差者,常选择保守治疗,但硬化剂注射在治疗中受限制较大,若发生渗漏易对组织造成炎症或坏死[6]。因此对于大隐静脉曲张临床常选择手术作为治疗方案。
EVLT作用机制在于光纤周围的血红蛋白可吸收大量激光能量,通过细胞组织汽化产生蒸汽水泡,并通过热损伤原理作用于静脉壁,促使静脉壁结构受破坏并产生纤维化修复,进而起到闭合及闭锁静脉的作用。此外,EVLT还能够在患者局部麻醉下进行,减轻手术对患者带来的痛苦,且不会遗留手术瘢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恢复时间相对较短的特点[7]。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少,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提示EVLT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与邱昌城,薛俊芳等[8]研究结果相符,具有一定可靠性。同时术后12 h、24 h、36 h时VAS评分均较术前逐渐降低,且观察组各时点VAS评分比对照组低,由此说明EVLT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究其原因为,EVLT是在传统剥脱术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而来,利用激光灼烧的物理技术取代传统的分段剥脱技术,将手术切口减少至一个,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当光导纤维向回撤时,因动作相对匀速缓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中对经静脉构成的损害,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此外还能够避免因速度过快,导致静脉排空不充分而引起静脉壁不充分,影响预后。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经1年随访,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EVLT有助于降低大隐静脉曲张复发率。
综上所述,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行EVLT治疗可有效减少术中失血量,缓解疼痛,降低术后复发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