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肱桡肌腱和掌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对比

2021-07-05 00:52邱军辉登封市三康医院河南登封45247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9期
关键词:偏角桡骨腕关节

邱军辉(登封市三康医院,河南 登封 452470)

桡骨远端骨折多采用内固定术,通过内部置入钢板固定骨折位置,可有效修复骨折部位,改善患者各项临床体征,但临床应用中发现,内固定术应用不同的入路方式,对手术效果存在一定影响[1]。 既往在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多采用掌侧入路的方式,虽具有一定效果,但该入路方式在手术过程中需切除患者旋前方肌,伤害程度较高,应用存在一定局限。随着现代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经肱桡肌腱入路内固定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其具有伤害小、恢复快等优点,但临床相关报道较少[2]。 鉴于此,本研究将分析对比经肱桡肌腱入路和掌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价值。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于我院接受内固定术治疗并完成随访的97 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将采用经掌侧入路的48 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将采用经肱桡肌腱入路的49 例患者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 27 例、女 21 例;年龄 24~51(37.68±1.57)岁;体质量 37~84(60.81±2.03)kg;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6 例、高处摔落18 例、运动伤4 例。观察组中男30 例、女 19 例;年龄 23~52(37.70±1.59)岁;体质量 38~83(60.79±1.99)kg;致伤原因:交通事故 28 例、高处摔落17 例、运动伤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实用骨科学》[3]中桡骨远端骨折诊断标准,并经 X 线、CT 等检查确诊;(2)符合内固定术手术指征;(3)既往无腕部骨折史;(4)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均由本院妥善保管。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无法与医护人员建立有效交流;(2)术后未及时遵医嘱用药治疗;(3)凝血功能障碍;(4)肝、肾功能异常。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掌侧入路,具体手术方式为:指导患者取仰卧上肢外展位,并实施臂丛麻醉。麻醉起效后,在患者前臂远端位置,作Henry 切口,长度约为4~8cm,并经掌侧入路,将旋前方肌切除,暴露桡骨面,并逐层切开皮肤组织,直至显露骨折线,并将骨折断端完全暴露。 首先采用克氏针对骨折塌陷处进行撬拨,使其恢复至正常位置,并采用克氏针对骨折断处进行临时固定。完成后,选择长度合适的固定钢板,在C 臂机透视下置入骨折断端,在置入过程中,需要注意固定钢板不可超过超过桡骨远端关节面,避免造成关节面不平整情况。 在C 臂机透视下观察置入位置满意后,对周围软组织、软骨损伤进行修复。完成后,观察关节面平整、复位满意,即可冲洗创面,并逐层缝合切口。

1.3.2 观察组 采用经肱桡肌腱入路,具体手术方式为:指导患者取仰卧上肢外展位,并实施臂丛麻醉。麻醉起效后,在患者腕关节桡侧边缘位置,取长约3~5cm 切口,在切口处,可见患者桡神经的浅支,纵行切开桡侧肌腱,在切开过程中注意避免伤到在患者桡神经的浅支,然后逐层切开皮肤组织,直至骨折端完全暴露,剩余手术操作同对照组。

1.4 评价指标 (1)手术相关指标:记录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及总住院时长。 (2)桡骨掌倾角与腕关节尺偏角:分别于术前、3 个月后采用量角器测量两组患者桡骨掌倾角与腕关节尺偏角。(3)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创面感染、发热、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及总住院时长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总住院时长(d)观察组对照组n 手术用时(min)术中失血量(ml)49 48 tP 56.73±7.26 71.23±8.47 9.059 0.000 41.85±6.76 57.26±7.10 10.949 0.000 5.33±1.09 7.41±1.58 7.560 0.000

2.2 桡骨掌倾角与腕关节尺偏角比较 手术3 个月后,两组桡骨掌倾角与腕关节尺偏角均高于手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桡骨掌倾角与腕关节尺偏角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桡骨掌倾角与腕关节尺偏角比较(,°)

注:与本组手术前相比,*:P<0.05

23.58±0.81*18.73±0.76*30.398 0.000 n 桡骨掌倾角 腕关节尺偏角手术前 手术3 个月后 手术前 手术3 个月后观察组对照组49 48 tP 1.03±0.26 1.05±0.27 0.372 0.711 13.25±0.81*9.83±0.79*21.046 0.000 12.16±0.69 12.15±0.68 0.712 0.943

2.3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因外伤或间接暴力等原因造成前臂桡骨远端处发生骨折,该位置骨质较为薄弱,是骨折的好发部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临床主要表现为腕部疼痛并迅速肿胀,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腕部畸形生长,严重时可造成手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4~6]。 目前临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常用内固定术治疗,主要采取经肱桡肌腱入路和掌侧入路内固定术,两种手术方式具术者的喜好和骨折时情况等,都在广范应用。掌侧入路为既往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应用较多的入路方式,虽具有一定效果,但该入路方式在治疗过程中,需切除患者旋前方肌暴露桡骨面,操作复杂,耗时较长,对患者二次伤害较大,且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临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7,8]。而经肱桡肌腱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以避开经掌侧入路的劣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及总住院时长均低于对照组,桡骨掌倾角、腕关节尺偏角均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总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表明经肱桡肌腱入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确切。分析原因在于,经肱桡肌腱入内固定术无需切除患者旋前方肌,而是从肱桡肌腱处取切口,并切开桡侧肌腱,即可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可有效保留患者旋前方肌,降低手术过程中失血量,并减小手术对腕关节的二次伤害作用[9,10]。 同时,经肱桡肌腱入路无需处理因切除旋前方肌后,对周围组织的修复,大大缩短手术时长,可有效避免创面暴露时间过长而引发多种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尽早开始康复锻炼,促进术后桡骨掌倾角、腕关节尺偏角的恢复,改善其腕关节功能,提升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经肱桡肌腱入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较经掌侧入路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手术用时,减少术中失血量,改善桡骨掌倾角与腕关节尺偏角,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偏角桡骨腕关节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改良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AO B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惯量主轴在桡骨粗隆精确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翼吊长涵道发动机短舱内偏角优化和机理研究
1.5T与3.0T核磁共振对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探讨
桡骨头骨折治疗要点
腕部外伤别只看骨折不看脱位
2018全国Ⅱ卷选修3-4中偏角的解法探讨
欧姆表偶然误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