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亚冰
滕州市财贸医院内科,山东滕州 277599
随着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近几年来,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骤增,再加上患者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退化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直接增加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危重疾病的发生风险, 如果出现两病合并等情况,不仅会严重损伤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成巨大威胁[1-2]。 研究指出[3-4],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不但会加重神经功能损伤,而且会提高疾病的治疗难度,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因此,临床为了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需深入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该文将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期间该院内科收治的62例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内科收治的62 例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经检查,所选研究对象均符合临床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5-6]。对62 例研究对象进行头颅CT 检查,全部满足影像学对于该类疾病的诊断标准[7-8]。 其中,男性患者49 例,女性患者13 例;年龄上限77 岁,年龄下限44 岁,平均年龄(58.32±6.49)岁;糖尿病病程上限38年,糖尿病病程下限6 年,平均糖尿病病程(7.15±0.94)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程上限4 个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程下限5 d,平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程(11.28±3.52)d;梗死部位:36 例前循环,26 例后循环。该次研究课题已经上交至该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 且经过严格审核现已被批准;所选患者均对该组研究内容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 ①62 例研究对象均符合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的相关标准; ②62 例研究对象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疼、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③部分研究对象存在肢体活动受限;④62 例研究对象的生存期预计不足6 个月;⑤62 例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齐全,无明显缺失;⑥62 例研究对象均具有小学或以上的文化水平。
排除标准:①治疗配合度及依从性相对较差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因治疗不良反应临时退出研究者;④合并重要脏器(如心脏、肝脏、肾脏等)疾病者;⑤存在全身慢性疾病者;⑥对该组研究无意愿参与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入院后,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状况及时开展治疗[9-12]。 ①抗血小板聚集:实施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血黏度。 ②降压治疗:对住院患者采取合理的降压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脑水肿症状。 ③改善微循环:给予患者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既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 又可以积极纠正患者的水、 电解质代谢紊乱症状。 ④降糖治疗: 要求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降糖药物,有效控制其血糖水平。 如遇急性期患者,建议选择胰岛素进行注射治疗, 确保患者的血糖水平维持在5.6~8.3 mmol/L。⑤饮食控制:对所选患者进行糖尿病饮食控制,多吃高纤维食物,促进机体的糖代谢,如玉米、小麦、白菜、韭菜、豆类制品等;多吃含糖低的蔬菜,如韭菜、西葫芦、冬瓜、南瓜、青菜、青椒、茄子等;多吃含钙的食物, 缺钙能促使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 如虾皮、海带、排骨、芝麻酱、黄豆、牛奶等;多吃富含硒的食物,如鱼、香菇、芝麻、大蒜、芥菜等,能积极降低患者血糖,有效改善其糖尿病症状。 连续治疗28 d 后,对所选62 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予以客观评价。
(1)疾病治疗后,还需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3]等相关资料,对62 例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①基本痊愈:患者的病残程度为0 级,可自主进行工作和生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改善;②有所进步:患者的病残程度为1~3 级,可自主进行简单的家务活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缓解;③无效或恶化: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未有缓解,病情无好转,甚至出现了死亡。
(2)治疗前后,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例如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并记录其糖化血红蛋白值。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选62 例患者均为急性发病:肢体活动受限占比80.65%,感觉障碍占比82.26%,吞咽困难占比35.48%,意识障碍占比27.42%,语言功能障碍占比19.35%。 见表1。
表1 所选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表现
经头颅CT 检查, 所选患者均存在局部脑水肿症状,出现占位效应现象的同时,还具有低密度病灶等表现, 共检出18 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 出现比例为29.03%;20 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出现比例为32.26%;24 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现比例为38.71%。 见表2。
表2 所选患者的头颅CT 检查结果
62 例患者住院后,均接受了针对性治疗,例如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改善微循环以及降糖治疗等,共出现27 例基本痊愈患者,29 例有所进步患者,6 例无效或恶化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32%。
治疗前,62 例患者的空腹血糖为(8.65±1.04)mmol/L,餐后2 h 血糖为(12.65±1.63)m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为(7.85±0.92)%;治疗后,62 例患者的空腹血糖为(6.12±0.83)mmol/L,餐后2 h 血糖为(8.47±1.32)m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为(6.05±1.12)%。 62 例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所选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变化(±s)
表3 所选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变化(±s)
时间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 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治疗前(n=62)治疗后(n=62)t 值P 值8.65±1.04 6.12±0.83 14.971<0.001 12.65±1.63 8.47±1.32 15.692<0.001 7.85±0.92 6.05±1.12 9.778<0.001
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 糖尿病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中老年患者群体生活质量、 威胁居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14-15]。经贺大权等学者[16]研究发现,糖尿病的出现不仅会引起内皮功能障碍, 而且可以诱发相关并发症,累及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 近几年来,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持续提升, 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由于合并症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餐后2 h 血糖、空腹血糖等指标相对较差,增加危重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同时,还会严重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而对患者的机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 研究指出[17-18],在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中,年龄是唯一不变的重要因素。 由于年龄的持续增长,患者的各器官、组织机能明显减退,再加上糖尿病病程的不断延长, 容易引发明显的血糖波动,加剧患者血管内皮损伤,产生剧烈炎性刺激的同时,还会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形成。 因此,积极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与疾病治疗和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现阶段, 临床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主要选择降血糖、脑保护等药物治疗,虽然能够降低患者机体内血浆胆固醇、脂蛋白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等异常情况的发生,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稳定患者的血糖水平,但为了进一步改善临床整体治疗效果,还应该借助疾病临床特点分析结果制定更加安全、规范的疾病治疗方案[19-24]。
该研究结果显示,所选62 例患者中,肢体活动受限占比80.65%,感觉障碍占比82.26%,吞咽困难占比35.48%, 意识障碍占比27.42%, 语言功能障碍占比19.35%。 说明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最为普遍的临床症状是运动功能障碍, 主要包括肢体活动受限、感觉障碍等。经头颅CT 检查发现,62 例患者中具有18 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出现比例为29.03%;20 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出现比例为32.26%;24 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现比例为38.71%。 研究说明,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能够判断患者的疾病进展状况, 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此外,实施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改善微循环、降糖等针对性治疗后,62 例患者中共出现27 例基本痊愈,29 例有所进步,6 例无效或恶化,治疗总有效率为90.32%。 与此同时,62 例患者治疗前的空腹血糖为(8.65±1.04)mmol/L,餐后2 h 血糖为(12.65±1.63)m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为(7.85±0.92)%;治疗后的空腹血糖为(6.12±0.83)mmol/L,餐后2 h 血糖为 (8.47±1.32)mmol/L, 糖化血红蛋白值为 (6.05±1.12)%, 治疗后与治疗前的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知,分析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 可对疾病治疗和有效干预产生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 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通常表现为吞咽困难、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需根据疾病特点对患者实施降血糖、脑保护、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