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瀚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食管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尽管在食管癌手术中应用胸腹腔镜技术能够避免切开胸腹及颈部,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的特点,但手术带来的创伤仍然会造成术后疼痛[2]。术后疼痛是一种强烈的身体应激,能从生理和心理上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3]。疼痛所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能增加全身耗氧,使得心肌缺血缺氧,能引发心肌梗死。此外,疼痛会干扰患者睡眠,使患者产生焦虑、易怒等情绪[4]。因此,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将直接对疾病的发展和转归产生影响,术后疼痛控制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5]。超前镇痛是医学界最近提出的全新的疼痛控制技术,其核心理念是在疼痛发作之前提前进行镇痛,减少伤害性刺激,缓解疼痛感,预防疼痛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从而减少术后剧烈疼痛发作的次数,同时也可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6]。本研究对超前镇痛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行根治手术的120例食管癌患者,年龄59.43±3.21(55~68)岁,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纳入标准:经病理活检确诊为食管癌,均在全麻下行根治手术,术后麻醉恢复正常。排除标准:麻醉用药禁忌或耐药者,肿瘤远处转移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配合度差者,认知障碍者。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后疼痛状态、手术时间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镇痛护理,包含内容为:①术前镇痛宣教:将疼痛产生的原因、机制、程度、描述技巧、评估方法、非药物疼痛缓解办法、镇痛药物知识等内容作为宣教资料,对患者进行术前镇痛宣教,使患者了解疼痛控制的意义,并提升护理的依从性。②疼痛评估与镇痛处理:疼痛评估采用静息状态下数字疼痛量表评分法(NRS)[7],以10分为最高分,代表极痛,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高。术后1 d内每4 h评估1次,2 d内改为每8 h评估1次,3 d以后改为每12 h评估1次,依据患者疼痛得分采用不同的镇痛护理。评分在1~3分的轻度疼痛,给予患者非药物镇痛护理,主要为注意力转移方式(听音乐、冥想、谈话等),按摩患者骨粗隆处皮肤,防止压疮的形成,在患者咳嗽时互助切口,防止切口被扯动引起的剧烈疼痛;疼痛评分在4~6分的中度疼痛,采用药物护理与非药物护理结合的方式,追加镇痛泵给药剂量,或采用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以缓解疼痛;疼痛评分在7分及以上的重度疼痛,给予患者静脉注射阿片类镇痛药物(如地佐辛)以缓解疼痛。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超前镇痛护理。责任护士在手术前给予患者超前疼痛护理的概念、方法、意义的宣教,指出超前镇痛护理是指在疼痛引发之前预见性地评估疼痛即将发生,从而提前采用镇痛办法,尽可能将疼痛控制在最低水平,告知患者预见性疼痛评估的方法和时机,让患者主动参与到疼痛管理当中。预见性的疼痛评估是指患者在咳嗽、活动、检查、换药时,及时告知护士,尽早进行评分,并及时采用镇痛措施。例如,患者咳嗽、排痰、深呼吸等会牵扯切口而形成疼痛,患者把握时机提前告知护士,护士对其进行预见性疼痛评分,并遵医嘱给予患者预防性镇痛用药,使得患者疼痛程度降到最低。
1.3 观察指标观察统计两组食管癌患者如下指标:①术后24、48、72 h疼痛得分情况。②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含恶心、呕吐、低血压、尿潴留、肺部感染,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③记录两组患者的康复状况: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时间、首次肠排气时间、住院总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1 两组疼痛评分对比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24、48、72 h疼痛NR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后疼痛NRS评分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低血压、尿潴留、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13.3%)(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n=60) 例(%)
2.3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肠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总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
3.1 超前护理在缓解术后疼痛中的作用常规的镇痛护理是在患者发生剧烈疼痛之后,才开始评估并用药控制,镇痛的时机晚,工作被动。在镇痛产生效果之前,患者常常已经受到疼痛影响,因此满意度不高[8]。超前镇痛的理念在于及时识别出伤害性刺激,在疼痛作用于机体之前,即开始实施镇痛措施,阻止疼痛的产生,从而减少药物用量,降低疼痛对机体的负面影响[9]。超前镇痛的理念已在各类外科手术后的镇痛护理中开展应用。马益敏[10]的研究将之应用在42例子宫动脉栓塞患者术后疼痛控制中,发现其能更好地对患者进行术后疼痛管理,促进患者康复。梁芬芳等[11]的研究中,将之应用在骨科手术的术后疼痛治疗中,发现超前镇痛理念的护理能够积极镇痛,调整患者心理和生理状态,有益于患者术后康复。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采用超前镇痛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术后24、48、72 h疼痛评分均小于对照组,这提示超前镇痛护理理念,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食管癌根治手术后疼痛的主要来源有胸膜与肋骨骨膜之间的疼痛介质反应,手术创口炎症引起的反应,呼吸或咳嗽导致的切口牵拉疼痛,引流管对胸膜及肋骨的刺激等,绝大部分的疼痛是可以预见的,如用力咳嗽一定会引起切口的牵拉,大力呼吸会引起胸膜间的疼痛[12-13]。超前镇痛护理的关键在于提前对于可能造成疼痛的场合进行预见,即在有可能引起疼痛的诊疗操作及患者日常活动前,及时评估,提前用药,预防性地将疼痛程度降至最低。
3.2 超前镇痛护理更有益于患者康复食管癌根治术后疼痛具有持续性、急性、尖锐性的特点,能极大地影响术后病情的转归与康复[14]。疼痛的持续能够增加切口周围肌张力,这不利于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患者因惧怕用力呼吸及咳嗽引起疼痛,使得肺顺应性及通气功能下降,极端情况下患者肺不张及严重肺部感染,造成呼吸系统并发症;疼痛不利于患者睡眠,助长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不利于患者心理健康;剧烈的疼痛在给患者带来极端痛苦的同时,能影响机体整体功能,甚至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15]。良好的术后疼痛控制能够增加患者舒适感,改善其睡眠,有益于患者呼吸功能及肠蠕动功能,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疾病转归,加快康复进程[16]。本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小,而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总时间等康复指标优于对照组,这提示超前镇痛理念的护理,在促进患者病情转归方面,具有优越性。因控制得当,疼痛大为缓解,这及时地抑制了中枢神经的异常兴奋,使患者可以更快地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改善饮食和睡眠,减少感染与并发症,从而促进康复。
疼痛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现象,患者被剧烈疼痛困扰的同时,降低了手术的治疗效果,不利于术后尽快康复。超前镇痛护理应用在食管癌患者术后护理中,将预见性的疼痛评估与定时评估有机结合,灵活地对患者实施镇痛护理,从而有效控制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是临床上可以借鉴并推广的良好护理方式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