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把握

2021-06-30 08:44王芳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诗歌教学

王芳

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早由群体歌唱创作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到出现第一位诗人屈原;从先秦的诗乐舞结合的混沌状态到诗歌拥有自己的独立地位,诗歌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诗歌承载着古人数不尽的情思,因此在中学考试中被列为重点考察项目,诗歌鉴赏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一把金钥匙。如今老师需要教授的不仅是诗歌鉴赏的技巧,更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情境中,与古人对话,体验诗人的丰富情感。

关键词: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  鉴赏方法  解读意象  知人论世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考试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不仅需要储存基础的学科知识,面对未知的考题,还要能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诗歌作为中学语文的必考内容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仅仅依靠教学参考书和相关资料,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挖掘新的思考点,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僵化于书本。要教会学生独立地鉴赏诗歌,作为教师首先要“授人以渔”,从审视诗题、分析意象、关注关键词、结合时代背景几个方面和学生一起探索诗人的情感流露。

一、诗歌内容第一个暗示——标题

标题是读懂诗歌体裁和内容的第一个切入点,它向我们揭露诗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例如诗题中带有“赠”和“送”往往是送别诗,这类诗歌得情感内容往往就逃不开对友人的嘱托和不舍,对自己志向的袒露或者是想象离别后对友人的思念。《望庐山瀑布》、《江雪》这样的标题则明显可看出是山水诗,诗歌内容要么是单纯鉴赏美景,要么以景为基础,抒发自己的情感。总之,诗题是解读诗歌主旨,窥探诗人情感的第一个暗示,在具体揣摩诗歌时,我们绝不能忽略标题而片面解读诗歌内容。

二、重要的审美单元——意象

“意象”就是文艺作品中客观物像与主观情思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我国早早就有关于意象的说法,《周易》中就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一说。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曾提出過“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的说法[1]。诗歌中的意象具有历史继承性,诗歌发展的这两千多年来,总有一些情感体验是不断重复的,因此一些意象的含义逐渐约定俗成,被文人们反复使用。这些意象大致可以分为送别类、思乡类、愁苦类、抒怀类、爱情类、战争类和闲适类几种,例如愁苦类的意象就是用来表达忧愁、悲伤的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的氛围[1]。愁苦类的诗句以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为例,梧桐夜雨表示了环境的凄冷,此时“梧桐”这个意象衬托出主人公的寂寞,暗示思妇在这样的天气中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对所思之人牵强挂肚的心情。诗歌中的意象不会是单个出现,作为学习者,要学会将诗歌的多个意象串联起来组成画面,感受诗歌营造的场景,画面色彩以及氛围。同样同一个意象不会只有一种含义,意象在不同的诗里,有时也寄托着不一样的情感,这就需要学生去多方面地解读一个意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象有非常直接的联系,注重意象的积累对于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把握细节——注重关键词

诗歌是由“音、义、形”结合的中国字组成,对诗歌的鉴赏离不开对诗歌中特殊字词的分析,例如诗歌中的典故或诗眼等。“典故”的意思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感受融汇进典故中,往往使人们和古人产生一种共鸣的共通感[2]。苏轼历来是一位用典的能手,例如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引用周瑜火烧赤壁的典故,将周瑜的年少有成,风流潇洒的形象与自己的“华发早生”和功业未就形成鲜明的对比,委婉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得悲愤之情。“诗眼”是诗歌中起着画龙点睛作用的字词。句中的诗眼以一字为公,往往是诗歌中的动词;而全诗的诗眼则是最能表现诗歌主旨的词语或句子。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被王国维评论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的“闹”之所以妙,是由于“闹”将红杏拟人化,其突出了春来红杏争相吐蕊的繁多热闹,有声有色地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见诗眼不仅可以营造氛围感,同时也令诗歌增加了许多情趣,更加形象表达诗人的情感。不论是典故和诗眼,都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学生们注重细节,找出诗中的关键词,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诗人微妙朦胧的情感。

四、走进作者——结合时代背景

文学评论中有一种方法叫“知人论世”,其出自于《孟子·万章下》中。“知人论世”既是一种修身方法,又是一种说诗方法。通过诵读古人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就必须正确理解诗歌作品的精神实质。因此,仅仅就诗歌本身来分析是不够的,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以及情感经历及其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时代背景来具体考察。例如杜甫的诗歌风格可以主要概括为“沉郁顿挫”。他的风格是由当时正直安史之乱,国家前途渺茫,人民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一直接受“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的杜甫格外关注民生疾苦,这些独特的生活经历正是他形成这种风格的重要原因,因此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学生对诗人的感情感同身受,促进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五、小结

诗歌阅读,首先可以使人获得愉悦,释放或净化自身情感,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就是重视诗歌道德教化作用的表现。当我们阅读一首诗时,不论是在其中获得审美体验还是提高了自身的德行修养,都是对我们自身匮乏性的一种补充,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点考察诗歌鉴赏的最终意义。教育是一个灵魂去碰撞另一个灵魂,作为教师,则更应该作为指路明灯去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品格,塑中华民族之灵魂。

参考文献:

[1]张宏武,杨丽彬.解读意象——古典诗歌鉴赏的突破口[J].科技视界,2017(06):212+168.

[2]王敏.语言形式角度下鉴赏古典诗歌的新路径——读《汉字的魔方》札记[J].新西部,2020(06):116-117+103.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诗歌教学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浅析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知人吟咏悟人生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让诗歌教学策略更有效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