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华
摘 要: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生存教育。然而,在社会转型和网络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小学生易受网络文本的负面影响,对生存的认知产生偏离。为此,将生存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当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感悟审美的真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核心素养。
關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范畴。新时代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存教育,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存的美好和价值。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生存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优化阅读素材选择,感悟生存价值;开展作文创作,促进学生良性互动;深化文学鉴赏,增强审美情趣;实施“智慧化”教学,体验创新课堂。
一、生存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从本质上分析,生存教育同样属于全人教育的一部分,包含从个体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以及涉及的各个方面,与人的生死存亡和成长发展联系相当密切。生存教育最核心的目标就是通过生存管理保证每个人都能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存价值。《生存教育导师》中明确了生存教育的内涵,提出其是一直直面生存与生死问题的教育,开展生存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强化人们理解生存意义,从而自主尊重生存,积极生存并健康生活,通过彼此之间呵护与分享生存获得幸福生活与心灵和谐,最大程度突出了生存的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存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生存的认识,使其珍惜生存、热爱生存,保证学生可以理解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加深对学生价值观念与思想认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成为宽容、具有较强集体意识且可以找到生存价值与生存意义的个体。不仅如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存教育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符,让学生在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得到成长。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存教育的可行性
1.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生存教育内容。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出自名篇佳作,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髓,这些内容的应用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优良品格,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且教材中蕴含更加丰富的生存教育内容,为教师渗透生存教育提供支持。
2.语文学科中人文教育功能是渗透生存教育的基本。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人文性与工具性是其蕴含的双重功能,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提高对学科工具性功能的重视之外,还要强化其人文性,提高语文教育全面性。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学习中学生可通过文学作品学习以及创作等表达自身情感,同时也可以在阅读中获得感悟。因此我们可以说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时能够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开阔学生眼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当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之后,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就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种积极的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生存责任感。可见,语文学科蕴含的人文育人功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存责任感与生存意识。
三、小学语文生存教育的创新策略
1.优化阅读素材选择,感悟生存价值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将生存教育有效地融入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突破传统的单向说教模式的束缚。致力于将“隐性”的渗透,促成“显性” 的教学效果。关键是选好教学素材。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学素材内容要符合三点要求:一是要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阶段学情;二是要与教学大纲紧密衔接,严格落实课程标准;三是更要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生转变。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主动创设与生存教育相关的课题,择优选取教学素材,通过“渐进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在提升语文创作素养的同时,感受到生存的力量与价值,进而懂得尊重生存、热爱生存。通过渐进式的提问,将课堂教学引入了生存主题,引导学生根据文本阅读内容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存力进行联想。
2.开展作文创作,促进学生良性互动
作文创作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将小学语文教育与生存教育相融合,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好地发挥人文教育与审美培育,体现了新时代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然而,二者的深度融合需要良好的教育氛围为依托,并注重提升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深层次领悟生存的价值。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级实际,结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再由小组完成语文作品的创作。这种合作创作的方式,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作用,营造一种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更能培育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在创作过程中,语文教师更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存与生存之间的良性互动。此外,生存教育与环保教育密切相关,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如此,通过教师的主动引导,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效果得以进一步发挥,促使学生与自然界产生意识层面的互动,更使得生存教育真正落地生根,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审美能力。
3.深化文学鉴赏,增强审美情趣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除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也需要通过文学作品鉴赏提升核心素养。在语文作品的鉴赏中,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渗透生存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透过作品的表层物象,领会其中的精神内涵,感受生存的力量,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感动,有助于价值观的培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但提炼概括能力相对较弱,在阅读品鉴课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明确欣赏作品的主题,帮助学生加强理解,使预设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生成效果。例如,在组织学生欣赏“白衣天使”主题作品时,要教育学生生存的价值在于大爱和奉献。“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作品的主题无不彰显生存的伟大。同时,可以告诉学生生存的变化是无常的,我们在生存的旅途中难免也会面临各种困难和险境,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气馁,要勇于战胜挫折,让生存更有价值。总而言之,阅读品鉴不应局限在表层,而是要深入其中的精神内涵,触动学生的敏感神经,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积极地看待生存,发掘生存的色彩,从而培育是非观念与审美价值,让学生的生存更为丰盈。
4.实施“智慧化”教学,体验创新课堂
创新是语文教育的灵魂,也是生存活力的体现。生存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应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智化”课堂,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这种“智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促进教学手段的“智能化”。通过电子白板、投影、微课等载体,打造交互式的“智能化”教学环境。在阅读品鉴中,能够使学生对生存的观察更为立体、更为直观,帮助学生将视觉、听觉上的感知及脑海中的概念转化为实践行动的灵感和动力,从而深刻地了解、敬畏、珍爱生存。同时,“智能化”的教学手段也符合小学生热衷“新奇”的特点,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学主体的“智慧化”。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感悟生存的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想象力,主动进行创作。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手工,都可以使学生将自己对生存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创作展现出来。
5.博覽群书,身临其境感悟生命真谛
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课外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用心阅读,品味博大的情怀,感受生命的珍贵,养成健全的人格,实现阅读与生命教育的有机融合。此次新冠疫情来势汹汹,让学生感到无助和害怕,教师应该及时与学生沟通,多从精神上关心、鼓励学生,并进行示范引导。为此,在线上课堂中笔者把课外阅读与生命教育有机融合,向学生们推荐了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名篇佳作,如《热爱生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生命的故事》……通过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和可歌可泣的人物,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学生珍惜生命的意识;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是美好与困境并存的,只有直面生活的挑战,才能把握生命的罗盘。
参考文献:
[1] 汪媛媛《生存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小学生》2021年第2期。
[2] 焦银香《生存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渗透探究》,《学周刊》2021年第7期。
[3] 刘冠军《生存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路径研究》,《名师在线》2020年第36期。
[4] 谈海红《生存关怀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述》,《考试周刊》2020年第A1期。
[5] 刘凯丽《生存教育绘本阅读提升小学语文阅读可行性分析》,《新课程》2020年第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