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艳
摘 要:地图因其信息量大、综合性强、与生活联系紧密等特点,成为地理学科的典型要素,在地理课堂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自主识图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整合地理信息的创新性思维,使其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中结合学情特点科学培养初中生的自主识图能力,使其能够掌握自主识图的技巧与方法,根据地图能够对地理知识综合性理解、分析与判断,既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立足农村初中地理课堂实践,以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培养农村学生自主识图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自主识图;初中地理;策略
自主识图能力是指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前提下,学生以老师所提供的方法为参考,独立地进行分析、探索、实践、质疑,自主形成的识图能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地图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而是信息的叠加与综合,对此初中生应学会自主识图,通过地理课堂的学习,能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及地理图表的技能”。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获得地理信息的渠道狭窄、对地图的利用程度不足,他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淡化对地图的探索与发现,所掌握的识图方法也相对落后。因此,教师应探索和总结出有效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读图,喜欢读图,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从而提高农村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一、循序渐进,完善识图步骤
初中地理地图种类多、色彩丰富、信息量大,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与认知处于基础阶段,尤其是农村学生,其总体地理素养相对不足,对地图的认识及利用程度远远不够。比如在“大洋和大洲”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识图,能够利用地图上的符号、色彩、文字等,教师可以引導学生从简单的入手,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四大洋、七大洲,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并在地图上找出相应的位置,比较大小。其次,用红笔标画出大洲的界线,观察这些分界线有什么特点。需要明确的是,自主识图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信息提取、综合分析等能力的过程,对此教师不必急于向学生灌输或填充关于识图的基本思路,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归纳识图步骤,对于图或表中不够完善的部分,交给全班同学并当作议题来解决,通过集体探讨来完善识图步骤。
二、因材施教,强化空间感知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农村偏远落后地区的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其知识面相对较窄,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或利用多媒体演示动态,让学生感受地理空间。比如在“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结合教材理解丘陵、鞍部、山谷、山脊等不同类型的地形,然后进行读图、识图技法的讲解,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及数值变化,可以判断出不同的山体部位,进而识别出地势的高低起伏与坡度陡缓。但对于多数的农村初中生来说,教师的讲解是抽象的语言,对于理解与判断等高线有一定难度,如果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图片:一座山体,分别于100米、200米、300米处标出A、B、C三个点,在三个点上做水平截面,水平截面与山体的边缘相交,从焦点上向下引垂线,垂线与水平面的各交点连在一起,形成闭合的曲线,即为等高线。这样,学生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来理解等高线并强化空间感知,使其对等高线的理解更为深入,从而明确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三、讲练结合,注重技法指导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为了提高农村初中生的自主识图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讲练结合,以讲促解,以练反馈学。调查发现,不少初中生对地理课本中的地形图、示意图、分布图、分区图、剖面图等理解不够,如果教师能够通过习题让学生在图中找关键信息进而求解,将会激发学生的识图兴趣。当然,对自主识图并用图的技法的理解,并不能等同于对图文的创造性利用,为了促进图文转换,可以化繁为简,或集中就地图的某一部分重点讲解,将图中信息加以描述;或针对识图的方法与技巧加以筛选。当学生熟练图文转换,也就能够根据地图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还能够根据地理信息绘制正确的地图。比如在“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中,学生对等高线的性质、特点及规律有所理解与把握后,教师可以出示几个存在错误的等高线图,请学生指出错误并订正;画等高线示意图,标出海拔不同的两地A与B,思考从哪儿爬到山顶更容易一些,并用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解释。
总之,自主识图本质上是尽可能削减应试功利性的导向,建立学生与地图、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其在自主识图中领会自主探究地理的乐趣与成就。农村初中生地理自主识图能力的培养,起点较低,难度较大,与之相应的培养策略也就需要教师深入分析学情来科学设计与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钱和玉.初中双语学生地理识图能力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探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