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摘 要: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渐被列为教学重点。换言之,也就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明确学习的主体。从学生角度出发,把体育教学工作做好,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对以生为本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展开探讨,旨在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以生为本;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一、整合资源,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育始终围绕学生,它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从另一角度来看,学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教育的主体。然而,由于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过于单一枯燥,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兴致,懒散懈怠。部分体育教师缺乏责任心,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体育教师应重视自身素养的提升,对教学模式敢于创新,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并对各种隐性的教学资源进行挖掘,优化学生体育学习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尽量偏向生活化,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以最佳状态展开体育学习。例如,在教学“快速跑”这一体育内容时,因为学生天性爱玩,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切身感受体育的乐趣,强化参与感。首先,体育教师在刚上课时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并让学生先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和团体操。接着,教师可以随机提问学生短跑和哪些因素息息相关。有些学生回答和跑步的速度有关;有些学生回答和跑步的状态有关;有些学生回答和跑步所迈步伐的大小有关。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跑步练习。针对学生在跑步中出现的头部后仰问题,利用固定风车的方式进行纠正,帮助学生养成端正头部的正确跑步姿势。
二、关注学生,根据学情展开教学
基于素质教育,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实时关注学生。在教学理念上,也应由原本的“知识为主”向“学生为主”转变,充分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学情,在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教学“立定跳远”这一体育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制定。利用立定跳远让学生上下肢体的连贯性和协调性变得更好,强化学生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教师向学生讲解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并进行示范之后,则可让学生进行自由练习。针对那些掌握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一对一强化辅导,纠正其错误姿势。此外,大部分的初中生对篮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喜欢,基于这一特性,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篮球和立定跳远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开展比赛活动,在娱乐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
三、实践拓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要想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体育教师必须要多组织拓展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育教师要对学生的一切表达行为和言语大力支持,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敢于表现,释放自我。同时,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和言行,教师要做到时时关注,循序渐进地引導学生走向正确方向。比如,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课外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实时跟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在制订课程计划时,加入课间操、早操和课间活动等内容,丰富学生体育锻炼的形式。根据具体的学生人数、天气等变化设计人性化的体育活动。其次,对学生健康档案进行构建。在了解全班学生的身体情况之后,制定合适的体育锻炼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最后,在班级评比中加入课外体育活动这项内容,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操活动和各项体育竞赛中。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意识。
四、角色定位,组织师生交流活动
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促进全体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不管在什么场合下,体育教学都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做到平等待生,尊重学生。并且,定期开展师生互动活动,对自身角色进行明确定位。例如,在教学“前滚翻”这一体育内容时,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前滚翻的练习方法和动作要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教学,让学生对前滚翻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并尝试进行自主练习。在学生自主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来回巡视,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若是学生动作出现错误,教师可以及时纠正。最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总结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并编成口诀“一蹲、二撑、三低头,前移蹬地滚成球”,便于学生掌握。如此一来,学生不但可以正确掌握体育技能,而且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潘子建.初中体育教学中以生为本的有效策略探究[J].好家长,2019(5):233.
[2]吴保太.谈初中体育教学以生为本的有效策略[J].新一代(理论版),2019(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