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
【摘 要】全面使用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加重了阅读的分量,其中,名著阅读被安排在各个单元。 在当前形势下,广泛阅读和深度阅读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重要任务。信息技术的参与可以加深 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学习理解;互动式的阅读可以促进阅读分享,形成阅读氛围;“比较”阅读 可以提高学生对经典古诗文的理解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名著阅读深度学习
信息技术在实体教学中的应用逐渐从边缘化走向内 核化,在语文学习中,同样要把迈向深度学习视为信息化 教学的主要目标和诉求,构建面向课堂教学的深度学习 模式。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批判 性地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 构,能够在新的情境中迁移应用,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 学习。统编版语文教材中还对名著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加大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基于信息技术 的深度学习为名著阅读提供了理念、环境和资源的支持, 从学习方式、技术平台、教学内容和评价手段等推进名著 阅读的各个方面。学生可以有梯度地学习,有兴趣地、自 主地达到对阅读内容和过程的深度理解,提高自己的阅 读能力、思维能力。
一、名著阅读的现状
统编版语文教材更新升级了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理 念,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文 学的喜爱之情。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名著选 篇,这些材料最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学家 创作的名著,具有很强的典型性,是语言和文字精华的浓 缩。这些名家作品,在语言表述、内容布局和情感表达方 面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独特性。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 长,欣赏能力也不断提升,进入高年级,教师就应该着重 创设适当的名著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赏析名著的能力。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要依托,而教材大多都是 缩略的短篇文章或者编者自创。名著的阅读都在课外进 行,往往导致了阅读无指导、阅读过程无监控、读后无反 馈等问题。都说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大量阅读有着密 切关系,但是每个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往往参差不齐, 导致了学生阅读量差异较大,语文能力分层明显。长此 以往,越来越多的人质疑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堂的效率和 价值。
二、 问题的解决策略
基于信息技术的语文深度阅读,在软件支持、课堂模 式、学习方式上都改变着传统的名著阅读教学模式。
首先,突破了时空限制。线上课堂的建设使得长篇 阅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融通了课内外的连续性阅读。 特别是在课外的使用,为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提供了 崭新的平台,实现了学生和世界的“零距离”,真正做到 了丰富阅读面,加强了深度阅读。
其次,网络环境的架构,阅读软件的投入也满足了学 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日益更新的海量学习资源,解决了 阅读材料供需矛盾,实现了阅读低成本,为高效阅读提供 了可靠保障,最大限度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最后,阅读互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丰富性,实 现了传统教学无法企及的全体学生同步交流的学习方 式,也实现了师生、生生等多重交互方式。这样的协作式 学习反馈及时,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监控,及时 指导,使师生与家长实现读后心得实时分享,更有利于形 成家校联动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提高了其阅读的素养。
三、 具体的实践过程
在高年级名著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呈现出课内外 紧密联系的特点。一部分是文本内容的拓展,进行名著 的配套阅读,如在学习课文《三打白骨精》后,教师可以 推荐学生阅读《西游记》;_部分是对作者作品的拓展, 進行相同作者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如学习课文《穷人》 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安 娜卡列尼娜》等;还有一部分是对语文综合能力的拓展 进行补充阅读,如练习中出现了《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并了解这些故事。适时而有效的 信息化介入让名著阅读精彩纷呈。
1. 多媒体手段提升内容感知
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此类有故事情节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自主阅读与学习,并借助 信息技术手段将故事经过从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视的影 音资源,从而更加形象、生动、直接地将一系列动作描写 展现于学生面前,加深其理解,进而帮助其将这些看似简 单的问题融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之中,剖析人物形象, 深化教学主题。同时,在视频或动画的演示过程中,教师 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课文描写的精度,提升其阅读理解的 速度,引导其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等。
2. 互动式交流促进阅读分享
《鲁滨孙漂流记》是六年级上册的推荐书目之一。 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充满引人入胜的意趣。本 文的阅读在课外进行,学生人手一本图书,一起阅读,读 后小组交流阅读感受,记录阅读心得,并在学习平台中进 行交流。
在读完整本书以后,每个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阅读 心得,有的设计了《鲁滨孙漂流记》故事的路线图,有的 绘制了连环画,甚至有的学生独具匠心地设计了飞行 棋······整本书的阅读不再枯燥,也不再是浮光掠影。
在学生们阅读完《鲁滨孙漂流记》之后,笔者继续给 他们推荐探险类名作,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 记》,凡尔纳的《格列夫船长的儿女》《八十天环游世界》 等,学生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人文、地理、历 史等相关知识的熏陶,这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极为必 要的。
3. “比较"阅读理解经典诗词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小 古文比重也逐渐加大。然而分析古诗文对于小学生来说 是一个难点,却也是一个丰富的精神宝库。古诗文学习 的难点在于学生远离诗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对于这种 含蓄复杂而有冲击力的情感难以理解,因此了解古诗的 创作背景是极为重要的。以六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文 三首》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从教材中的古诗文走 向课外拓展的古诗资源,把“比较”这种学习方法纳入教 学中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以提升学生的学习 能力。
笔者在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料包里放入《孟浩然诗 选》和《辛弃疾词集》,分别选取孟浩然和辛弃疾在不同 人生阶段创作的多首诗歌,并且链接了古诗的创作背景, 古诗文赏析等内容供学生参考。有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作 为辅助,有了网络搜索作为媒介,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范 围,让课堂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转变。小 组合作学习后,在小组展示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可以帮助 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资源的投影和推送, 让学生一边呈现自己的研究内容,以及搜集的辅助资源, 一边进行讲解和介绍。让课堂成了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
名著阅读教学最应还原阅读的价值,指导开放性的 读书教育,为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创设良好的氛围。作为 语文教师,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应尊重学 生的主体认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这也正是 名著阅读指导独特的价值所在。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教师 要将一本教材与广读博览紧密结合起来,将现代信息技 术服务与深度阅读相融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阅读时空, 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热情。
【参考文献】
[1]康红兵,吴永军.课程基地:见证深度学习的真实 发生——基于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实践建设的案例研究[J]. 江苏教育,2016⑺.
【2]黄云秀.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 力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6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