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美娟
【摘 要】本文通过在童话故事、改编教材、动手操作、一题多解、解决实际问题、“实践与综 合应用”中设计开放性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 课堂提问 开放性问题
深度学习是面对挑战性任务,学习者综合运用学科 知识,通过高阶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是 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布鲁 姆将课堂提问分为知识性、理解性、应用性、分析性、综合 性、评价性六类,只有后三类问题才是高阶思维问题。那 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拓宽学 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 习呢?
一、童话故事中设计开放性问题
案例1 :认识时、分、秒
情境:“时针、分针、秒针谁跑得快? “钟面上时针、分 针、秒针三个小伙伴正在为谁跑得快争得面红耳赤。秒 针说:“我跑得快,我的腿最长。”分针说:“我跑得快,我 跑一圈,时针才跑一小格。”时针说:“我跑得快,我走一 圈是12小时,分针走一圈才1小时。”
问题:时针、分针和秒针,究竟谁跑得快呢?谁说的 有道理?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有办法让它们都心服 口服吗?
反思:关于时间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 又抽象,上课伊始,教师以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学生甲劝道:“大家别争了,你们 都是记录时间的好帮手,记录跑100米的时间,要用到 '秒',记录做作业的时间要用到'分',记录一天睡觉时 间要用到时'。”学生乙说道:“让我们做个游戏吧,我从 1数到60,分针和秒针你们开始赛跑,看看你们各自跑了 多少?你们看,相同的时间内,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 走了一小格也是60秒,所以分针和秒针你们是好朋友, 60秒就等于1分钟。”学生丙说道:“你们别争啦,不同 的比较方法,有不同的结果,按走过的弧度算秒针走得最 快。按时间算,时针、分针、秒针走得一样快。时间可不 等人,总是在滴答滴答地走,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不但能说出 不同时间单位的用途,还能用游戏的方式说明时间单位 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的比较方法,得出不同的结果,还知 道要珍惜时间。
二、 改编教材设计开放性问题
案例2 :解决问题策略
情境:王叔叔想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 形花圃,王叔叔会怎样围呢?
反思:教材中的问题是“怎样围面积最大呢?"考虑 到有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学时,将问题改为“他会 怎样围?"学生有的计算、有的画画、有的列表,反馈时, 学生踊跃发言,当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方法后,教师可以启 发学生“谁能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地说出所有的方法 呢?你觉得王叔叔会怎么围花圃呢? ”有的学生说:“王 叔叔家的地可能比较窄,所以他可能会围长10米,宽1 米的长方形花圃。”有的学生说:“王叔叔家的地可能长 宽比较接近,所以他可能会围长6米,宽5米的长方形花 圃,这样面积最大。”设计这样开放性的问题,体现了因 材施教,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互相启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 发展。
三、 动手操作中设计开放性问题
案例3:圆锥的体积
情境: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 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反思:猜想是数学研究的第一步,引导学生通过猜 想一验证一归纳一^用的数学建模活动,探究新知,有利
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很快提出自己的猜想,并 用自制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学具进行装沙子和倒沙 子实验,当学生得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 体积的三分之一时,教师又提出:如果圆柱和圆锥的体 积相等,高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圆 柱和圆锥的体积相等,底面积相等,那么它们的高又有什 么关系?你能用画画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学生的思维 在变与不变中快速切换,空间想象力得到开发,促进了深 度学习。
四、 一题多解中设计开放性问题
案例4 :行程问题中的一题多解
情境:小明和小红家相距700米,两人同时出发,相 向而行,经过10分钟相遇。小红每分钟走30米,小明每 分钟走多少米?(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反思: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知识之间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 一道题,可以开拓思维,巩固知识,激发兴趣,开发潜 能。反馈时,有学生用算术方法解答=(700-30x10) + 10,有 的列方程解答:30x 10+10x=700或(30+x) x 10=700,还有的用假设法解答:30xl0x 2=600,700- 600=100,100十10=10,30+10=40,不同的解题方法有着其 合理性、发散性、深刻性,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体验。
五、 解决实际问题中设计开放性问题
案例5 :最小公倍数的运用
情境:五(1)班组织野餐活动,教师要求每个学生 带一个饭碗,3个学生带一个菜碗,4个学生带一个汤碗。 如果一共带了 76个碗正好用完,问参加野餐的学生有 多少?
反思: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 经历“用数学”的过程,能有效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 系,体会数学本质的价值之美。本题的问题,比直接问 “48人需要带多少碗”的思维要有深度。根据题意,首先 求出]、3、4的最小公倍數是12,参加野餐的学生人数应 该是12的倍数,通过试算,12人、24人、36人都不符合 题意,48人的时候,正好是76个碗,符合题意。巧用最 小公倍数解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巩固最小公 倍数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最 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 趣,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其对最小公倍数认识 的深度和广度。
六、 综合实践中设计开放性问题
案例6 :包装的学问
情境:小红在外读大学的姐姐要过生日了,她准备 寄2盒巧克力(长24厘米,宽10厘米,高8厘米潴姐姐, 大家帮小红想一想:如何包装2盒巧克力?如果包装4 盒呢?(包装接头处不计长度)
反思:“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以解决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 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 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是数学学科教学 的延伸和发展。
包装的学问是在学生认识了表面积以后安排的一節 “实践与狗颯”课。癖!庖装I?勅1盒,有的学生说:'生 日礼物包装要美观些。”有的学生说:“包装要便于邮递员携 带,包扎要牢固些。”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我们学习了物 体的表面积,我们能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包装的学 问呢?学生们很快拿起学具摆放起来,有的测量,有的 计算,有的静静地思索起来,突然有学生兴奋地举起手 来,争着回答:“我发现,重叠的部分面积越大,包装纸的 面积越小! ”学生在反馈交流时,通过展示不同包装方 案的计算结果,比较得出: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 越节省包装纸。这时教师又提出:把4盒这样的巧克力 包装成一大盒,怎样包装才最节约包装纸呢?许多学生 按照刚学的方法将4盒巧克力最大的面重叠,算出了重 叠部分的面积:24 x 10 x 6=1440平方厘米。这时,教师 接着启发学生:请同学们利用学具拼一拼、算一算、想 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拼法,包装纸更节省呢?学生的思 维再次活跃起来,通过摆放、计算,学生们发现:将每两 盒巧克力最大的面重叠,然后再沿长24厘米、高8厘米 的面重叠,这样分别有4个长24厘米、宽10厘米的面 和4个长24厘米、宽8厘米的面重叠,重叠面积一共是: 24 x 10 x4+24 x 8x4=1728平方厘米,这种拼法,包装纸 最节省。通过实际研究,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 的实用性,并能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 优化思想,不仅要考虑包装的美观、便于携带、稳固,还要 考虑环保、节约纸张。算最小包装面积的时候,既要考虑 大面重叠,还要考虑重叠面的数量以及各个面之间的大 小关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活用知识,让学有余力 的学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要吻合教材的重难点,要是扣紧 学生思维的节点,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驱动学生 深度学习,引发学生高阶思维,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 供良好的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