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研究

2021-06-28 01:00孙佳鹏
职教通讯 2021年5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

摘 要:专业群建设评价是衡量“双高”建设绩效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专业群建设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专业群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学界对专业群建设评价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专业群建设评价体系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此,以CIPP评价模式为分析框架,提出评价指标设计要以专业群目标建构能力为前提,以专业群资源配置能力为保障,以专业群运行实施能力为核心,以专业群成果绩效能力为关键,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方面构建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展专业群建设评价的建议,即坚持动态发展性评价、加强第三方机构评价、推进协商共建式评价。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评价;CIPP评价模式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2017年晨光计划项目“上海市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7CGB15)

作者简介:孙佳鹏,女,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5-0044-08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要求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健全职业学校评价,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制。专业群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高質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其内涵提升的重要抓手和发力点,从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提出特色专业群建设任务,到2019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将专业群建设列为高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专业群建设评价是对专业群建设质量进行诊断、鉴定和改进的过程,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专业群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根据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群内部结构,预警和纠正专业群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偏差,保证专业群的正确发展方向,是专业群发挥集群效应的关键,是保障专业群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专业群建设起到持续的推动和改进作用。尽管目前专业群建设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从现有研究来看,专业群建设评价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理论层面还不完善,实践层面仍在探索,专业群评价体系构建仍处于起步阶段[1]。基于此,本研究在分析专业群建设评价必要性的基础上,以CIPP评价模式为分析框架,构建了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开展评价的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评价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评价的必要性

(一)专业群建设评价是衡量“双高”建设绩效的必然要求

2019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制定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定期跟踪评价”。随着“双高计划”的启动,专业群建设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工作,对优化专业结构、彰显办学特色、提高专业和学校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是高职教育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双高计划”首轮建设单位共计197所,其中,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56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141所。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用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以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高投入要求高产出,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必然需要依靠科学的评价来把握和衡量。通过构建合理的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专业群竞争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的建立,对不同专业群建设成效进行横纵向比较,从而判断专业群的发展情况和相对位置,可以激励和督促专业群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助力实现“双高”建设目标。

(二)专业群建设评价是解决专业群建设问题的重要举措

良好的评价机制是专业群建设的基本保证,是专业群良性循环、可持续改进的基础。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专业群建设的有效性。一是对专业群建设的内涵把握不到位,专业群组建思路和定位不明晰,顶层设计不够科学,专业群特色不够鲜明;二是专业群建设缺乏具体、明确的指导性要求,使专业群建设缺乏方向指引;三是专业群结构与产业发展匹配度不高;四是专业群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强度不够,群内师资、课程等资源的统筹管理及整合共享不足[2],专业群的集群效应不突出;五是专业群建设缺乏常态的组织运行保障机制和完备的管理机制。因此,高职院校急需建立合理的、具有指导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判断专业群建设的水平高低、优劣程度,以评价指标体系为指挥棒引导专业群建设方向,明确专业群建设目标和重点工作,指导和监督专业群各要素内容的建设。高职院校通过动态评价与考核,可以对专业群建设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找准专业群建设短板和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使专业群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保证专业群持续健康发展。

(三)专业群建设评价是推动专业群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专业群建设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专业群的科学评价和考核,全面反映专业群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其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其建设水平和整体效益的提高,进而完成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任务。专业群建设评价有利于专业群理清发展思路,及时诊断和改进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为专业群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经费使用等提供参考;有利于专业群积极适应新时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优化专业群内部的专业结构和组群逻辑,提高专业群内涵建设水平,促进群内各项工作的规范和完善;有利于引导高职院校建立专业群建设和调整的自律机制,不断提高专业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CIPP评价模式

科学的评价是促进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依据和指南。只有以一定的评价理论为基础,才能准确测量专业群建设的效果,指导专业群未来的发展方向,本研究即选取了CIPP评价模式作为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CIPP评价模式,即由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和成果评价(Product)四个要素构成的立体化、动态性的系统评价模式 [3]。CIPP评价模式是基于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的教育评价模式。决策导向是指评价是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评价者通过为决策者、政策制定者、学校董事会、教师和其他需要评价信息的人服务,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服务[4];改良导向是指评价目的不在于鉴别教育,而在于改进教育。CIPP评价模式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教育评价阐述最为详尽、设计最为周密、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价模式 [5]。CIPP评价模式强调评价方案设计与教育计划相一致,将教育目标的选择、教育资源的投入、教育活动的实施和教育成效的评价形成一个循环,并对每一环节进行评价,且前后环节之间不断反馈修正,形成一个教育控制与评价的闭环系统[3]。

(二)CIPP评价模式对专业群建设评价的适切性

CIPP评价模式具有广泛适用性,其评价思想在以下三个方面与专业群建设评价的要求具有较高契合性。一是全程性。CIPP评价模式整合了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全部要素,评价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专业群建设评价应贯穿专业群建设的全程和始终,涵盖专业群建设的各环节,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专业群建设的质量,而CIPP评价模式中的背景评价指向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建构,输入评价指向专业群建设的资源配置,过程评价指向专业群建设的实施过程,结果评价指向专业群建设的成果绩效。CIPP评价模式将专业群建设目标、建设资源、实施过程、建设成效全过程纳入评价范围内,契合专业群建设评价的全程性。二是灵活性。CIPP评价模式集理论思想与方法指导于一体,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具有多元性和灵活性。评价者可以根据评价内容和评价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在背景评价中运用调查法、诊断性测验法等,在过程评价中又较多地运用观察法、访谈法来获取有关实施过程的资料[6]。CIPP评价的灵活性正好契合了专业群建设工作的复杂性、阶段性和多维性,可以在专业群建设的前、中、后等各个阶段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灵活开展评价,对专业群建设评价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三是发展性。CIPP评价模式针对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过分强调目标达成的弊端,提出评价不仅应具有诊断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改进和发展功能,关注评价质量的生成,强调通过评价改进教育方案、优化教育活动、提升教育质量和成效,是在传统教育评价观念基础上的一大进步。专业群建设评价本质上是一个诊断、鉴定和持续改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螺旋上升过程,与CIPP评价模式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具有一致性。

(三)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专业群建设评价要通盘考虑、细致规划,既要考虑每个指标的独立性,避免指标内涵的重叠和交叉,又要考虑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专业群建设的关键要素之间要相互协同、紧密联系;专业群总体建设目标与其他要素(如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使用、组织管理等)的建设目标应具有一致性,其他要素建设目标共同服务和支撑专业群总体建设目标。同时,评价还要考虑指标的全面性,尽可能涵盖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要素,既要评价专业群课程资源数量、师资队伍数量、实习实训基地数量、就业创业率等外显量化指标,也要关注组群逻辑的合理性、专业群对区域发展的匹配度和支撑度、人才培养对社会的贡献度等隐性指标。

2.差异性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因此,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在办学基础、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实训设备、课程教学资源和生源质量等方面差别较大,在设定评价指标时不能一刀切,而应该根据办学基础、区域特征、地区差异等情况,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出适合的评价要求,从标准化、统一化評价向精准化、个性化评价转变,开展分层分类的评价,制定个性化的发展和评价方案。

3.类型性原则。“职教二十条”确立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地位,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重要载体的专业群,其评价指标的设计也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凸显企业在专业群各要素层面的全面参与和深度融合,促进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4.定性定量结合原则。专业群建设过程和成效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用单一的定量或定性方法难以有效衡量,只有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才能全面、客观、科学地测量专业群的建设水平。对生师比、就业率、论文专利数量等可以量化的内容,应采用定量评价,数据直观,便于操作和比较;对组群逻辑合理性、专业群对区域发展的匹配度和支撑度等难以量化的内容,应采用定性评价。要通过主客观评价相结合、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四)基于CIPP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要素设计

评价指标要素设计是影响专业群建设评价的关键,基于CIPP的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要素几乎涵盖了专业群建设的全部要素和整个过程。它以基于背景评价的专业群目标建构能力为前提,以基于输入评价的专业群资源配置能力为保障,以基于过程评价的专业群运行实施能力为核心,以基于成果评价的专业群成果绩效能力为关键[7]。

1.背景评价的指标要素设计:以专业群目标建构能力为前提。背景评价指向专业群组群和设计的起点,是对专业群建设的定位、理念、目标和基础等内容的价值判断和诊断性评价,关注专业群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即专业群是否与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需求相匹配,是否与国家政策导向相一致,是否与学生、家长、行业企业、高职院校、教育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的需要相适应。专业群背景评价指标要素设计的前提是要对专业群所处阶段以及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等进行分析,制定科学的专业群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专业群建设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课程建设目标及实训基地建设目标等一系列维度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各维度目标要进行一体化设计,做到相互关联和支撑。

2.输入评价的指标要素设计:以专业群资源配置能力为保障。输入评价指向专业群建设的资源配置能力,着眼于可行性评价。在确定了建设目标后,专业群建设就要分析建设所需要的人(教师资源)、财(经费资源)、物(教学条件资源)及其组织管理情况是否能够为专业群提供全方位、强有力的支撑,在教育教学、课程教材、教学资源等方面是否能做到共建共享。首先,输入评价要考察专业群组织管理是否到位,是否配齐配足专业群负责人、课程群负责人、专业群管理人员,是否制定了相关政策保障相关群体参与专业群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内部质保体系,促进专业群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专业群的高效运行;其次,要考察专业群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团队建设情况,即教师在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的结构情况,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情况,重在关注专业群师资力量能否充分满足群内教育教学需要;再次,要考察专业群教学条件资源,包括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新平台等教学设备资源的建设情况能否满足师生实际需求,微观的教学资源如课程和教材建设情况则列入第三部分过程评价中,以避免指标内容重复;最后,要考察经费数量和来源情况,关注经费能否充分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需要。

3.过程评价的指标要素设计:以专业群运行实施能力为核心。过程评价指向专业群的建设过程,关注专业群建设方案的执行情况,重在对专业群建设运行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对方案实施过程进行连续不断的监督、检查和反馈,发现专业群建设的问题和不足,不断调整和改进专业群建设过程,为其后续建设提供指引。首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充分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考察1+X证书制度试点情况,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情况,组建或参与各级职教集团、联盟、产业学院的情况。其次,教学内容要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内容,考察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标准、专业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及网络教学资源等内容的建设运行和具体使用情况;同时,要考察专业群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再次,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要注重考察多元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最后,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同时要考察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情况以及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4.成果评价的指标要素设计: 以专业群成果绩效能力为关键。结果评价指向专业群建设的最终结果,是解释、评价专业群建设效果、效率和效益,是对专业群建设的预期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价,评定其是否满足专业群建设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是否使利益相关者对专业群建设的整个过程和结果满意。成果评价是对专业群建设实际结果的形成性评价和对整个建设过程的总结性评价,旨在通过评价获得相关反馈信息,为完善专业群建设工作提供政策依据。首先,专业群建设最重要的成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它是检验专业群建设质量和成效的核心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学生就业率和创业率,1+X证书获取率,学生在各级技能竞赛和专业竞赛中的获奖情况,在校生、毕业生、家长、教职工、用人单位和政府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等。其次,教师在专业建设中所获得的专业成长也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成果,重点考察教师在各级教学竞赛、技能竞赛、学术成果、质量工程建设中的获奖情况,教师学术研究和专利获得情况。最后,专业群的社会服务、国际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特色与创新情况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专业群建设的绩效情况,应纳入评价指标,以保证指标的全面性。

(五)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如下:一是以CIPP评价理论为依据和支撑,构建指标体系基本框架;二是梳理专业群建设工作所有环节,注意区别于单一的专业评价,凸显高职专业群自身特点;三是阅读梳理“职教二十条”“双高计划”等国家职业教育重要文件,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专业群建设要求;四是广泛阅读专业(群)建设和专业(群)评价相关文献,把握研究动态;五是充分利用现有公共数据信息,如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质量年报等内容要点;六是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初稿的基础上,通过访谈高职院校专业群管理者和骨干教師、职业教育专家、企业技术人员等,对指标进行完善,最终构建出高职院校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背景评价(目标定位)、输入评价(组织管理、教师资源、教学条件资源、经费资源)、过程评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成果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教师专业成长、社会服务、国际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特色与创新)四个维度,以期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评价提供参考。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三、开展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评价的建议

(一)坚持动态发展性评价

专业群自身成长遵循一定的发生发展规律,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对专业群建设的评价应超越传统的截止到某一时间点的静态的结果性评价,要根据学校发展变化、产业需求变化、专业群所处阶段,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动态监测,精准诊断,精细改进,开展动态的发展性评价。由于专业群本身和外部环境不断发展变化,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仅提供思路参考,指标内容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评价材料收集后,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研究和分析评价结果,促进教育活动的改善;要以静态存量为基础,注重纵向增量比较,考察专业群自身的发展进步情况,彰显专业群个性化、特色化发展需求,建立专业群评价的长效机制,保证评价的可持续性。

(二)加强第三方机构评价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在评价中的作用。“双高”计划和“职教二十条”也均提出要发挥第三方评价作用,进行定期跟踪评价。第三方评价属于教育外部评价,专业群建设评价应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独立性、专业性、服务性和公正性等优势,推动专业群建设不断发展进步。近年来,国内出现了第三方机构对高职院校和专业(群)的排名,如2021年4月底,国内某第三方机构首次发布高职专业群综合竞争力评价排名情况,这说明专业群第三方机构评价处于起步阶段。此外,排名仅能体现评价的鉴定功能,第三方机构评价还需要进一步发挥改进和发展功能,以促进专业群内涵建设的全面提升,助力国家“双高”建设。

(三)推進协商共建式评价

“职教二十条”提出,要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教育,连接企业界和教育界,沟通学习和工作,传统的教育部门主导的单一评价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跨界特征,应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自身、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专业评价机构、家长和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商共建式评价。由于各评价主体在专业群建设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不同,所以要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身份优势,调动其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不同角度为专业群建设建言献策,促进专业群的高质量发展。此外,尤其应注意企业对评价过程的参与,因为企业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最终归宿,在专业群建设评价中扮演关键角色,所以应给予企业对专业群建设评价和指导的话语权,充分发挥企业对专业群建设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亚南,成军.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的轨迹、热点及未来趋势[J].教育与职业,2021(3):5-12.

[2]兰金林,田静,石伟平.我国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与反思——基于2008—2018年CNKI核心期刊文献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74-80.

[3]杨海华.基于CIPP的职业学校创业教育评价研究[J].职教论坛,2019(9):37-41.

[4]张丹萍.CIPP评价模式在通用技术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10):36-38.

[5]高月勤,陈玲,吴思健.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高职内部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2):110-114.

[6]马玲玲.基于CIPP模型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J].教学与管理,2020(9):115-118.

[7]罗美玲. 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6:22-26.

[责任编辑   贺文瑾]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High Project"

——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CIPP

SUN Jiapeng

Abstract: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measure the "double high project" construction performanc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and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group.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evaluation of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is still in initial step. Based on this, taking CIPP evaluation model as the analysis framework,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design of evaluation index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professional group's goal construction ability, the guarantee of professional group's resource allocation ability, the core of professional group's ope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bility, and the key of professional group's achievement performance ability.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onstructed from four aspects of context evaluation, input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and product evaluation.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carry out the evaluation of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that is, to adhere to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evaluation, to strengthen the evaluation of third-party institutions, and to promote the evaluation of consultation and co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uble high project";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CIPP evaluation model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
再论“双高计划”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双高计划”:怎么看、如何干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