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传 读书古今谈

2021-06-28 14:39夏绮云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教学设计传统文化

夏绮云

[摘 要]《古人谈读书》是五年级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古人读书的方法,学会读书,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研题导入、读通课文、感知大意、领悟内涵、读写结合、延伸拓展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和作者对话,感受古代圣贤的读书智慧、深邃思想。这样教学,重视学生心理体验、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适时、适度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关键词]教学设计;读书智慧;传统文化;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6-0072-04

《古人谈读书》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由关于读书的两个短篇构成,都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的智慧为主题,重视学生心理体验、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适时、适度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提示作用。

一、整体建构,文言共生

学习文言文,是语言的积累,更是文化的传承。本课教学站在单元整组的视角,紧紧围绕语文要素展开设计。从“是哪些古人”到“谈了什么”,最后到“怎样谈的”,逐层深入,指导学生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疏通字义时,从篇章阅读的角度推敲词语的语境义;分析篇章时,着眼于篇章的整合,与具体的词语理解相结合,言文贯通,形成言语经验。最后以读书的名言警句结课,探寻读书之法,让学生感受先贤的智慧,受到文化的浸染。

二、强调涵泳,多法导学

经典古文语言精练、意蕴深刻,具有节奏美、韵律美的特点。古文教学要以读为根本。本课教学开展多渠道、多角度诵读,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反复揣摩,使他们真正理解内容,获得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达到厚积薄发之效。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辅助工具架桥搭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提炼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鼓励他们灵活运用;创设朗读情境,引发他们情感共鸣;巧借微课、学习单,激发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热情;适时引入背景资料,读写结合,促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度学习,让他们获得更好的閱读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阅读的自信。

三、内引外联,以古度今

文言文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者要有开放的心态、开阔的眼界。教师突破单一课文的限制,内引外联,对课文进行精心的补充和拓展。学习第一则拓展了孔子与弟子对话的原文出处,还原对话情境,让学生的理解更有画面感。学习第二则适度引入《童蒙须知》内容,并以古今中外名人读书名言作结,这样既将文言文放置于更大的文化语境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又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真切体悟读书之道、为学处世之道。古文学习生活化,使文化传承更加真实而鲜活。

【教学目标】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内容给自己带来的启发。

【教学流程】

一、单元整组,研题导入

1.文字承载了人类记忆。与书本为友,读书明智。课本第八单元,谈读书,忆读书,悟读书,推荐好书。今天,就让我们和先贤至圣一起谈读书。

2.简单反馈学生的课前预习,肯定学生自主读书、思考、查资料。

3.古人谈读书,是哪些古人呢?

介绍孔子和朱熹的信息。用思维导图梳理内容,让学生了解这是两位儒学大家、教育家在谈读书。

4.三四年级我们学过文言文,其中《囊萤夜读》也跟读书有关。读书有法,事半功倍。学习文言文有什么好方法呢?

【设计意图 单元整组导入,明确语文要素内容。反馈预习单,展现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起点。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用思维导图提炼、梳理两位古人的关键信息,清晰呈现两者的异同,潜移默化地为学生示范“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过程和方法,可谓“润物细无声”。“温故知新”,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承上启下,联结贯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开启学习之旅。】

二、通读课文,正音顺句

1.“书只贵读,读多自然晓” (朱熹)。学生根据课前自主朗读的情况,互相提醒需要注意读准的字音。

2.读好第一则古文。

(1)关注课文注释,正确认读通假字“知”。

(2)关注课文注音,结合语境判断多音字“识”“好”的读音。

(3)轮读、齐读第一则古文。

3.读好第二则古文

(1)教师提醒学生读好第二则古文的第二句。相机引导理解“心眼”的含义,读准停顿。

(2)指导读好节奏。根据意思断句,把长句子读好。

(3)齐读第二则古文。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以朱熹的读书名言为导引,顺学而教,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实践。两则文言文的朗读指导各有侧重。第一则出现了通假字和多音字,因此重点指导学生关注注释和注音,读准读通文本,并渗透结合语境判断多音字的方法;第二则难读的字不多,则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停顿,读出节奏,渗透根据意思断句的方法。通过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的朗读指导,实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三、自主学习,感知大意

1.苏轼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人谈读书,到底谈了什么呢?我们要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2.播放微课,推荐批注学习的方法。

3.古人谈读书到底谈了什么呢?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梳理信息,适当批注。

4.学生分享批注内容,了解词语的古今异义。

两则古文都有“尝”字,是曾经的意思。这个字古今意思发生了改变。四年级上册的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尝”字也是曾经的意思。像这样古今意思不同的字,课文中还有“厌”“急”等字。古今词义变化,是我国常见的用字现象。

5.古人谈读书,到底谈了什么?

第一则,找准关键词把握内容要点。孔子谈读书强调要有态度、方法。第二则,抓关键句把握内容要点。理学大师朱熹和孔子都谈到了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立足语文要素展开学法指导,从读熟走向读懂,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借助微课,学习批注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圈点标记等方式记录思考内容,把零碎的知识和阅读感受进行整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分享批注有的放矢,以“尝”字为突破点,以点带面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古今异义,有效释疑解惑。交流“谈了什么”,比较“谈”的内容,层层推进,梳理归纳,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掌握抓关键词句把握内容要点的方法。这样的支架助学,清晰直观,具体实践了单元的语文要素。】

四、品读第一则,悟孔子读书感言

古人谈读书,句句箴言。第一则六句话是《论语》中记载孔子谈学习的言论。

板块一:学习第一二句

1.孔子怎么谈读书?读读孔子对弟子说的话。

2.学生将古今译文对应连线,理解句意。男女生分读文言文和译文。

3.孔子在教导他的弟子怎么读书。我们回到当时的情景,看看第一句原文出处。

师:子路原名仲由,孔子说:“仲由啊,我对你的教导你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孔子对子路的教诲,你们明白了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读书的智慧吗?

生:读书不能不懂装懂,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4.查古文出处对理解有帮助。我们再回到孔子说第二句的情境中,看看原文出处。

师:孔文子是魏国大夫。子贡问孔子:“为什么给孔文子‘文的谥号呢?纵观历史,能够被称为‘文的人,往往是大德之人。”孔子回答:“是因为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文的谥号。”

5.孔文子不恥下问,那地位、学识高于自己的人,要不要问呢?

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贡不知而问,孔子就耐心回答。真正有“文”的人,为了真知,哪里可问就向哪里求问。“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值得我们学习。

6.师引生读。

师:孔子教诲子路,切莫强不知以为知 ,真正的读书智慧是——(男生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见贤思齐,我们既要像子贡这样向高人请教,也要学习孔文子好学善问——(女生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读书要实事求是,谦虚好学。孔子对弟子因材施教,我们也受益良多。

【设计意图 对这则《论语》,我们采用板块推进的方式组织教学。第一、第二句均为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因此作为第一个板块,指导学生比照阅读。古文译文对应连线、适时补充原文、还原当时的言语情境,这样具有画面感、生活感、情趣感,让学生置身语言环境中感悟先贤的读书智慧,从而理解与思考更加精准深刻。】

板块二:学习第三至第六句

1.这四句是孔子自己的读书体会,他认为怎么读书呢?学生完成“课中实践单”,思考并交流。

2.学习交流第三句。读书治学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1)学生简述理解。教师点拨“识”。谈到“识”,孔子又云“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求知的方法是多听多看,牢记在心里。

(2)孔子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还不停自省——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这就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呀!

(原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师引生读。

(3)读书治学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4)《论语》中有不少类似的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

(5)孔子勤奋好学,堪称楷模。他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交流第四、第五句。

(1)学生朗读并交流感受。这两句话都谈到了读书要勤奋、勤勉。

(2)创设情境,学生入境朗读。没有天生的圣人,孔子多知多智,缘于多听多记、勤奋好学。为学不知满足,真正有志于学的人,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这不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厌”吗?他就是靠勤勉求得知识的人。孔子以博学和知礼闻名,这就是他主动进取的求学态度。

4.学习交流第六句。

(1)学生朗读并交流感受。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名言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必须学思并重。学是思的前提,思使知识融会贯通。

(2)指导朗读。圣贤读书,都强调边读边思的方法。学和思不可偏废,两者结合,方能进步。

【设计意图 后四句为孔子自己的读书体会,作为第二板块进行教学。教师打破传统讲解方法,独辟蹊径,运用“课中实践单”引导学生探究,这样让课堂转变为探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旁征博引、联系比较等方式,引领学生主动思考,理解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同时,链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例,开展语用实践。这样,以读代讲,以评代讲,将文本的深刻意义巧妙地揭示出来,富有文化意蕴,激思启智。】

5.情景引读第一则

孔子,至圣先师。他学高为师,教导自己的学生读书要端正态度,实事求是,读书要讲究方法,要好学善问。孔子身正为范,时常自我反思,总结出勤学善思的读书智慧。孔子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言犹在耳。(配乐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回到整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这样从分散到集中、从粗浅到深刻、从模糊到明确,文内文外有机结合,使学生体悟读书的真谛,感受孔子“至圣”魅力。】

五、品读第二则,悟朱熹读书感言

1.宋代理学家朱熹发表了很多的关于读书的真知灼见。第二则文言文就出自他的《童蒙须知》。他对儿童怎么读书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2.朱熹启发我们,读书尽量多调动我们的感觉器官。小组讨论:“三到之中”,为什么“心到最急?”

3.互助合作,分享感悟。

(1)第一小组反馈。

①生1: 这段文字点明了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最重要。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读书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绝对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说明,读书如果心不在焉,就会记不住、学不好。

生2: 我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有一次,妈妈不在家,我一个人背课文,可是我总是想着玩,结果过了一个小时,我都背不下来。我们如果不用心学,就是浪费时间。

②师:这个小组借助注释理解关键句的含义,联系亲身经历、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很不错!心不在焉,这是在反面论证。那心在此,好好读书呢,那就是专心致志。

③语言实践:心若在此, 。

学生练说。

④教师先出示“心”的甲骨文、小篆,再出现“思”的篆书。[“心”字甲骨文、小篆][“思”字篆书]

“心”的初始字形是心脏的模样。古人认为人的思维与心脏有关,思考、思想是“心”的事儿。后来有了“思”字,“思”以“心”字做底,意为思考、思索。读书要用心读,就是要有思考的读。学思结合,朱熹的观点和孔子思想一脉相承。

⑤朱熹从反面来论述说明“心不到”的后果,强调“心到最急”。师生对读。

【设计意图 提纲挈领,百毛皆顺。这一环节,教师直奔重点,抓住关键处“心到最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这过程中,“心”“思”两个字的演变,不仅让学生明确“学”与“思”之间的关系,而且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为何“心到最急”,梳理提炼“学思结合”的读书方法。】

(2)乙小组反馈。

①生1:我们小组重点结合最后一句来谈。这是一个反问句。大家能把这个反问句变为肯定句吗?

生2:这个反问句强调了“心到”最重要。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反问句吧!

②师:这个小组注意到了典型的表达,反问强调“心到”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朗读。

师:读书需要什么心?

生:专心、细心、思考心、探究心……

师:这段文字观点鲜明,先从反面论述“心不到”的后果,再从正面来论述。短短65个字,结构清晰,思维严谨,表达精妙。

③全班齐读,配乐背诵。

④拓展:在《童蒙须知》这本书里,还提到了不少读书的好方法。这是《童蒙须知》的第四部分,是对儿童的生活起居、学习、行为礼节等的具体要求。(出示)

衣服冠履第一 日中所着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

语言步趋第二 父母长上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

洒扫涓洁第三 窗壁几案文字间,不可书字。

读书写字第四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杂细事宜第五 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聚焦文本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典型表达,展开思考,探讨朱熹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提高了学生思辨力和表达力。拓展《童蒙须知》,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表达魅力,而且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读写结合,深化感悟

1.两位圣人都给我们传授读书秘诀。孔子言传身教,强调读书要实事求是,虚心求教,勤勉好学,边读边思;朱熹强调读书有三到,心到最重要。孔子重态度、方法的教诲,朱熹重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

2.古人谈读书,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呢?

学生写体会。

3.阅读圣人古籍,继承先祖智慧。交流读书体会。

【设计意图 读书贵在得法。反复诵读感悟后,让学生练笔实践,迁移运用,交流思想,这样既增强学生对先贤至圣思想的体验,又训练学生的表达,積淀语感,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之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七、情境延续,读书古今谈

1.古人谈读书,读书古今谈。这个单元,我们还会听到冰心奶奶聊读书的家常,作家叶文玲坦言读书的体会。课外,大家还可以学习其他的读书方法。

2.拓展古今中外名人读书名言。(出示)

(1)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

(2)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

——莎士比亚

(3)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习近平

师:经典传千年,文脉承千古。凡成就卓著之人无不对学习极其重视,留下了字字珠玑的读书感悟。大师们讲述读书佳话,教授读书诀窍,让我们受益匪浅。

3.寓理结课。“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希望同学们都能好好读书,多读好书,书写好自己的人生之书。

【设计意图 这里从单元整组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文化视野和思维视野。以古今中外的名人读书名言结课,意蕴深远,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读书的意义,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价值。】

[动态板书]

【设计意图 第一阶段板书“古人谈读书”,教师启发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用已知经验促进未知的学习;第二阶段调整板书“读书古今谈”,学生在扇形书签上写下读书体会并择优展示。板书有文化韵味,颇具匠心。古人谈读书,读书古今谈,板书设计灵动有张力。】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传统文化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