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衍局
[摘 要]抽屉原理是组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依据“一个项目玩一节课”的理念,利用扑克牌作为实验项目,让学生在玩扑克的游戏中体会、理解“抽屉原理”的概念,从而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关键词]项目学习;抽屉原理;扑克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10-0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项目背景与思考】
1.分析教材:教材并没有直接给出“抽屉原理”的定义,而是在“你知道吗”出现了这样的描述:抽屉原理是组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它最早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并用于解决数论中的问题,所以该原理又称“狄利克雷原理”。
面对教材,需要关注以下两种不同的问题形式:问题一,把4个苹果放在3个抽屉里,总有1个抽屉至少有2个苹果。对吗?问题二,把4个苹果放在3个抽屉里,总有( )个抽屉里面至少有( )个苹果。这两种不同的问题形式,会导致学生解题出现差异。问题一指向的是假设法,即假设这句话是错误的,那么,每个抽屉最多只能放1个苹果……问题二指向的是平均分法,即将苹果平均分散在不同抽屜里面,会使得每个抽屉中苹果的数量尽可能的少。在问题二的背景下,学生容易列出“苹果数÷抽屉数=商……余数”这样的算式。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这一教学内容的学习有以下困难:
(1)对抽屉原理中“至少”的理解存在障碍。抽屉原理在语言表述上具有精练、概括、抽象的特点,因此,学生很难理解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入了多少个物体”这样表述的意义,他们往往忽略前半句 “存在性 ”的前提,将“存在性”与“至少”割裂后思考,根据过去的经验把 “至少”理解为数量上的绝对少。如有学生认为:这个问题根本不用多想, 最少的个数就是 0,因而不能很好理解抽屉原理的数学模型。(其实,这里有最值思想的渗透,如果让学生体会到最多的那一个抽屉里最少可以放几支笔,就可以了。)
(2)对“存在性”的理解存在障碍。抽屉原理研究的是物体数最多的一个抽屉里最少会有几个物体,只研究是否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而并不需要指出具体是哪一个抽屉。正所谓:“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种“不确定性”与学生过去的定量学习和习惯于“明确指向”的思维定式之间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抽屉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换句话说,对存在性定理的理解即对最差角度的体会,“至少有一个”的意思就是存在,满足要求的抽屉可能有多个,但这里只需保证存在一个达到要求的抽屉就够了。
(3)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数学知识的能力不强。鸽巢问题的表述本来就拗口,学生对“总有……至少……”的理解难度大,如果不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鸽巢原理,那学生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的。
为此,笔者依据“一个项目玩一节课”的理念,利用扑克作为实验项目,让学生在玩扑克的游戏中体会、理解抽屉原理的内涵,从而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项目实施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扑克牌。你了解扑克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扑克牌有13个数字;扑克牌有4种花色和大小王。
师:用扑克牌可以干什么?
生1:赌博。
生2:玩游戏。
生3:用来学习,比如算24点。
生4:变魔术。
二、 引入新课
1.体会“总有”“至少”
【活动一】从一副52张的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随意抽出5张牌,如果把抽到的花色次数统计出来,可能会有什么规律?
师;仔细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1:每种花色的次数会变化,但是每组的总数都是5。
生2:每组中最少的数量是0或1,最多的数量有2、3、4。
师:同学们能从整体上观察数据,非常了不起。最多的花色次数还可能是几?
生3:最多的花色次数是5,我刚才就抽到了5张“红桃”的花色。但是,每组中总有一种花色至少会出现2次。
2.体会“至少”“总有”
师(板书“总有一种花色至少出现2次” ):你觉得这句话对吗?
师:在第一次实验结果中,红桃出现了3张,不是2张。
生4:这里是说,至少2张,不是刚好2张。至少的意思是大于或等于2。
师:但是在第一次中,“方块”没有出现一次,没有大于或等于2呀?
生5:我明白了,在观察这些数据的时候,不能仅仅看1种花色的情况,要把4种花色都看一遍。虽然在第一次的数据中,“方块”没有出现,但是,“黑桃”出现了3次。因此,总有一种花色出现2次是正确的。
(教师让学生观察、思考其他情况)
【设计意图 :“总有”和“至少”这两个关键词,反映了学生对“存在性原理”的理解水平。由于抽屉原理研究的是物体数最多的一个抽屉里最少会有几个物体,只研究它是否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而并不需要指出具体是哪一个抽屉。这种“不确定性”与学生过去的定量学习和习惯于“明确指向”的思维定式之间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抽屉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教学开始,笔者便让学生开展“抽取扑克牌,观察花色数量”的活动。学生在讨论中体会“至少”和“总有”这两个关键词,为后续研究扫清障碍。】
三、教学新课
1.初步感知抽屉原理
【活动二】把4张扑克牌放在3本书上,总有1本书上面至少有2张扑克牌。对吗?
要求: (1)独立操作:找出3本书,利用4张扑克牌(背面朝上)做实验:边操作,边记录。
(2)同桌合作:向同桌介绍你的想法;请同桌“找茬”。
师: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吧。老师手上就有4张牌,你觉得可以怎么放?(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意在第一本书上放3张牌,在第二本书上放1张牌)
生1:我觉得这样放是不符合要求的,因为题目要求是“放在3本书上”,而第三本书上没有放。因而,这样放是不行的。
生2:我觉得没有问题,“把4张扑克牌放在3本书上”并不是说“每本书上都要放扑克牌”。
……
师:如果这样放,该怎么记录呢?(板书:3,1,0)
师:这样放置的结果,能判断吗?
生3:可以的,因为第一本书上面有3张牌,说明了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师: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那是不是所有的情况都符合呢?看来,我们还需要继续做实验。
(同桌两人合作做实验,一人摸牌,一人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成果汇报:
(1)枚举法1
生4:将4张扑克牌放在3本书上,罗列出所有的情况,有(4,0,0)(0,4,0)(0,0,4)(3,1,0)(3,0,1)(1,0,3)(1,3,0)(0,1,3)(0,3,1)(2,2,0)(2,0,2)(0,2,2)(2,1,1)(1,1,2)(1,2,1),共计15种。
生5:我们罗列了全部情况,共有15种。每种情况都证明了总有1本书上面至少有2张扑克牌。因此,我们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
师(展示学生作品):很多小组也想全部罗列出来,但是有些是14种,有些是16种。请大家认真看看这15种,有没有問题?
生6:我发现,他们在记录这些数据的时候,能“有序思考”,仔细比较,应该只有15种情况。
师:像这样把全部的结果都罗列出来的实验方法,我们称为“枚举法”。请仔细观察这里的每一种结果,再想一想是否可以证明这句话是正确的。
生7:是的。
(2)枚举法2
生8:我们认为不用这么多,只要研究这四种就可以了:(4,0,0),(3,1,0),(2,2,0),(2,1,1)。因为不管怎么放,只是顺序变化了,而数量上没有变化,对于总有2张扑克牌放在同一本书上这个命题没有影响。
师(引导学生观察刚才的15种):(4,0,0),(0,4,0),(0,0,4)这三种情况是不是像这位同学讲的一样,只是顺序发生改变,本质上都是说明了“总有1本书上至少有2张扑克牌”?
生(齐):是的。
生9:像这样的情况,我们留下一种就可以了。这样算下来,这15种可以分为4类,每类都留下一种情况,所以,只要研究4种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想到4种情况来代替15种。那么,有没有比4种还简单,但又能说明这个结论的方法呢?
(3)假设法1(最差角度)
生10:用(1,2,1)这一种情况就能说明这个结论是成立的。因为这个问题是让我们判断“总有1本书上会出现2张扑克牌”,我就从最差角度来思考:能不能让每本书上都不出现2张或2张以上呢?于是,我在每本书上只放1张牌(教师让学生到讲台前动手操作)。这样,我分掉了3张牌。可是,还有1张牌,不管怎么放,总会出现在其中的一本书上。(板书:1×3=3 3<4)
(4)假设法2(反证法)
生11:我也是用(1,2,1)这种情况就能说明这个结论是成立的。但是,思考方法和生10不同,我假设这句话是错误的。那么,每本书上多只能放1张或0张牌(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我分掉了3张牌。可是,还有1张牌,不管怎么放,总会出现在其中的一本书上。
【设计意图:从枚举出来的15种方法,到不考虑位置顺序的4种方法,进而到(1,2,1)这样只用一种方法来证明的思维发展进程中,学生经历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触摸到了“抽屉原理”的本质属性,即从“最差角度”来思考问题,体会到了“抽屉原理”的优越性。】
2.建构抽屉模型
(1)1+1的模型书上
师:我们在“将4张扑克牌放在3本书上”发现了规律。如果把扑克牌数和书本数都增加相同的数量,这个规律还存在吗?(课件依次出示各种数量变化的情况)
A.将5张牌放到4本书上。
B.将6张牌放到5本书上。
C.将10张牌放到9本书上。
D.将100张牌放到99本书上。
[不管怎么放,总有1本书上面至少有2张牌。对吗? ]
师:请你挑选一个例子向同桌说一说原因。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2:扑克牌数比书本数多1的时候,这个命题都成立。
(2)商+1的模型
①余数为2
师:如果扑克牌数与书本数发生其他变化时,还是这样的吗?
师: 5张牌放在3本书上,总有1本书上会出现2张牌对吗?
生13:从最差的角度来思考,我先在每本书上放1张牌,这样我的手上还有2张牌。不管怎么放,总会有1本书上会出现2张牌或3张牌。
生14:我反对,如果你把这2张牌放在同一本书上,本身就已经给出了结论,那就不是从“最差角度”来思考了。应该把2张牌分开放,虽然分开放了,但是每本书上还是有2张牌,才能说明结论是正确的。
……
②余数为0
师:如果把6张牌放在3本书上……你会怎么放呢?
生15:我首先在每本书上放1张牌,这时候手上还有3张牌,于是,继续在每本书上放1张牌……
生16:我不会这样放。6张牌放在3本书上,就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除法平均分,所以,我先口算6÷3=2,然后,直接在每本书上放2张牌。
师:真了不起!你发现了“抽屉原理”和以前学习的“除法平均分”是相同的,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好方法。
师:除法平均分的方法和刚才的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生17:除法平均分就是把扑克牌数“分散”了,也就是每本书上面都最少了。
生18:哦!除法平均分的方法也就是从“最差角度”来思考的方法。
……
【设计意图 :“最差角度”与“除法平均分角度”看似无关,实则本质相同,用“除法平均分”证明结论的方法,就为“抽屉模型”的建構做了很好的铺垫。】
(3)破解“商+1”的模型,沟通平均分
【活动三】
A.将7张牌放到3本书上,有1本书上至少有3张牌。对吗?
B.将8张牌放到3本书上,总有1本书上至少会出现( 3 )张牌。
C.将( )张牌放到( )本书上,总有1本书上至少会出现( )张牌。
师:将7张牌放在3本书上,总有1本书上至少有3张牌。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19:我用假设法,在每本书上只放2张牌,但是我的手上还有1张牌,所以这个结论是成立的。
生20:我用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我的算式是7÷3=2……1,2+1=3。我将7张牌尽量平均分在3本书上,但是,只能分掉了6张牌。还有1张牌多余……
【设计意图:同样的一道判断题,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可见,学生已经理解了抽屉原理的实际含义。】
师:把8张牌放在3本书上,总有1本书上至少会出现几张牌呢?
生21:这不是判断题,这是填空题了,我觉得用假设法好像不太好。
生22:我们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来思考。8÷3=2……2,2+2=4。
生23:不对,应该是2+1=3。要把多余的2张再“平均分”。
……
师:你们刚才发现和分析的就是著名的数学家狄利克雷发现的“鸽巢问题”,也叫作狄利克雷原理,同时叫作抽屉原理。
师:我们常常用苹果和抽屉来表示需要研究的元素……
【设计意图:把判断题改为填空题,让学生发现“平均分”这种方法的普适性,学生就能“触摸”到抽屉原理的本质属性。】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