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性”文化视角下的侗族背扇纹饰艺术探析

2021-06-28 06:59高山张国云
关键词:母性侗族纹饰

高山 张国云

(1.安徽农业大学 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2.四川美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重庆 401331)

背扇又名背带,背儿带,取辈辈(“背”)传代(“带”)之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妇女用布帛类形式背负幼儿的工具,也是生活在西南数十个少数民族母亲们的必备之物。由于地域、信仰等因素,每个民族的背扇各不相同。“在某种意义上,背儿带将属于一,后来衍生为二的个体,透过形体上的‘系绑’象征两者血脉的一脉相承和人类亲情印记的心理‘连结’”[1]33,因此背扇是连接母亲和孩子的生命纽带。这种母亲与孩子的系绑与连结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孩子不仅能感受到母亲的体温,听得到母亲的语音,还可以和母亲交流对话和互动,同时又可以把母亲的双手解放出来,可以安心走亲访友,节日赶会,家务或田间劳作(图1)。《娃崽背带歌》中唱到:山中的青藤石上也扎根,山里的女人更辛劳,刚刚坡上拾柴禾,又回屋里煮饭菜,娃崽难离娘的身,丢开婴孩不放心。襁被裹紧心肝肉,背带系着骨连筋,不误田地不误家,手脚麻利仍自在,背带是个生命袋,给娃福来给娃爱,娘身汗水娘体温,暖的娃儿睡沉沉[2]14。背扇甚至被看成是母亲子宫的体 外延伸部分,被母性赋以祈福辟邪具有神圣的力量,因此也常常称为孩子的吉祥物和护神符。

背扇是侗族服饰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背扇的设计与制作成为侗族女性婚前做女红的一种重要品类,是评鉴侗族女性贤德、能力及获得社会认同的的重要依据。侗族是母亲制作背扇外祖母馈赠背扇的习俗,小小一条背扇联结了三代人的心。《背带歌》中唱到:“交背带,接背带,背带连接两家人。从来外婆亲外孙,打断骨头连着筋。自古生命外婆传,一条背带连着根。”[3]43湖南通道地区侗族人的诞生礼“贺三朝”是比婚礼还盛大的节日,外婆赠送背扇也成为这个节日中最隆重、最具仪式感的内容,是侗族对生育力源自母方的重要肯定。

一、侗族背扇的造型构成

黔东南侗族背扇有“T” 形基本造型样式和长方形背扇样式两种。“T” 形背扇一般由背扇心、背扇脚(又称背扇尾)、背扇手和覆盖于背扇心外层的盖帕4 部分组成(图2)。制作背扇没有明确的规范和式样,各部分的比例和结构由于制作者的不同都有一些差异。背扇心是背扇的主体部分,常见的约50cm2,一般内部夹有粽毡毛、毡、竹编、布壳等,以求保暖、透气,坚韧挺直,以保护孩子脊椎健康发育。它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也是装饰纹饰美化的重要区域。背扇脚一般长于背扇心。被形象地称为背扇手的是约10-15cm 长,宽度自由不一的带子,用于缠绕起到固定的作用。盖帕是防嗮防雨或是孩子睡着了用来遮盖保护头部的。[4]4-12

图2 “T”形背扇的造型构成(高山摄于黔东南博物馆,2017 年)

侗族背扇的外部呈“T”形或长方形的造型虽然简单,各个组成部分也接近方形或长方形造型,但是由于每一个母亲的智慧和才情各个不同,背扇内部造型结构骨式却千变万化,她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灵活的变幻能力,通过主题纹饰的差异,构成骨架的变化。应用色彩的对比,面积的大小,针法的不同,材料的对比等方法,将这同一母题之下的四方天地演绎得千姿百态,无一雷同。

黔东南地区的侗族背扇无论在视觉上呈现有多大的差异性,但是在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太阳是万物之灵,太阳纹是侗族背扇中运用十分普遍的的纹样。背扇内部主要结构骨式变化有方圆式、独立式、环绕式、同心圆式、花瓣式、八卦式等,其共同的特点都呈由内向外的放射状态势,充满了张力,体现了侗族太阳崇拜的情结。

二、侗族背扇的纹饰类别

对于没有文字的侗族而言,服饰的纹饰则成为侗族的观念载体,展示了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黔东南侗族背扇的纹饰主要来源于原始神话传说和自然居住环境并由此衍生而来。侗族生活在山川丘陵地带,居住村落大多依山傍水,植被繁茂,自然风光秀美。侗族信仰多神,相信“万物有灵”,山神、水神、土地神、井神、树神、石神、日神、火神、雷神都是崇拜的对象,形成了崇拜自然,与万物和谐共生的观念与习俗。背扇纹饰的题材从日月星辰、花木虫鱼、飞禽走兽到文字符号包罗万象。大致可以分为植物纹、动物纹、器物纹、几何纹和文字等。这些纹饰体现了侗族女性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度的概括能力,她们善于提炼自然物象的最典型化的特征,并运用点、线、面的形式转化为图形符号,形成侗族特有的图案形式。

(一)植物纹

1.榕树纹

榕树是贵州侗族地区最常见的树种,贵州南部都柳江流域生长着茂盛的千年古榕树,古榕主干虽然粗短,枝繁叶茂的树冠覆盖面积却能达一亩地之多,奋力伸展至空中。裸露的根系发达,盘根错节,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在侗乡,古榕树被尊称为“龙树”,象征着生命的繁衍。黎平的侗族人相信榕树长在月亮中,如果没有榕树就没有光亮,因此常常在儿童背扇上绣制榕树纹与月亮花组合的纹样,方形中心部分是一个大的月亮花,四周角隅纹样是榕树纹,以此祈求庇护孩子无病无灾,平安长大(图3)。

图3 榕树纹(张国云摄于贵州南部,2011 年)

2.花草纹

侗族人对大自然充满了崇拜。他们认为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和有神性的,他们祭祀的有树神等。侗乡常见的蕨类植物是一种自恐龙时代就生长在地球上的最古老的草本植物,清明前夕刚抽出的幼芽可以食用,也是侗乡春天里味道鲜美的一道时令菜肴。蕨类植物一般生长在山石的崖缝隙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蕨芨纹常常被组合装饰在背扇和儿童服饰中,是希望幼小的孩子能够像这种植物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抵挡邪恶茁长成长(图4)。

图4 蕨芨纹(笔者收藏)

3. 竹纹

竹子是黔东南侗乡山区繁殖迅速的一种植物,竹子与侗家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侗家俗语常说“屋前栽金竹,屋后置锦竹,塘边种水竹,山上育楠竹”[5]123。侗族民俗中姑娘出嫁要哭竹,红白喜事要用彩竹,走亲访友要讨喜竹。侗乡充分发挥了这种唾手易得的材料:既有用来制作跳芦笙舞的芦笙、笛子乐器,也有实用功能的竹椅、竹凳坐具,竹筐、竹簸箕、竹筛、漂垒和捕鱼用的竹笆篓生产工具等。竹纹是侗族织锦中的主要纹饰,以祈求人丁兴旺。背扇中的竹纹造型强调了竹子被破开的切面结构特点,提炼归纳简化为菱形的几何外形,内部常常添加万字纹纹样(图5a),重复排列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图5b)。

图5 竹纹(笔者收藏)

(二)动物纹

1.龙凤纹

数千年来侗族人民保持崇拜龙、凤的习俗。龙、凤被看作吉祥之神普及装饰于侗族建筑物鼓楼、吊脚楼以及侗族服饰中。侗族的龙的形象亲切善良,憨态可掬,体态活泼,自由多变。与中原龙威严跋扈的气质迥然不同。主要有二龙戏珠、盘龙、云龙、龙凤组合等形式。榕江侗族背扇以白色的线绳盘绣成多节曲体的龙纹造型,并用圆形亮片给龙纹点睛。体现出侗族龙纹的民族特色(图6)。侗族服饰中的鸟纹、凤纹常常不分。古越人时代侗族就有崇鸟的习俗,《博物志•异鸟》记载:“越地深山有鸟如鸠,青色,名曰冶鸟……越人谓此鸟为越祝之祖。”《吴越备史》卷一载:“有罗平鸟,主越人祸福,敬则福,慢则祸,于是民间悉图其形而铸之。”[6]23凤纹也常常被制作成银饰作为侗族女性的发饰。

图6 贵州榕江侗族背扇龙凤纹(高山摄于黔东南博物馆,2017 年)

2.鱼纹

侗族人依山傍水而居,山多、水多、鱼也多是侗族生存环境的一大特色。鱼在侗族人的生活和饮食中都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鱼纹作为普及的一种纹样被大量装饰运用在侗族建筑、雕刻、服饰等装饰领域之中。代表了丰衣足食和多子多孙生生不息的意象。黄岗侗寨的人们认为鱼类具有神性,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成和好运。鱼纹以写实和几何纹样居多。具象写实的鱼形银饰造型常常用于童帽中悬挂的吊饰,几何纹造型则被高度概括化,三角形的外形特点和菱形的鱼头造型基本保持了鱼的特点易于识别和辨认。鱼纹既可以拆分鱼头、鱼尾单独式纹样,也有与其他纹样组合成不同的吉祥纹样,如鱼鸟纹、双鱼纹等(图7),表现了对多子多福、生活美满的期盼。

图7 鱼鸟纹织锦(笔者收藏)

3.蜘蛛纹

蜘蛛纹是侗族背扇织锦中运用较广的纹样。在侗族的创世神话中,女神“萨天巴”因能生育受人尊敬,在天上象征日晕,在地上的化身是有着四只手、四只脚、两只千珠眼的金斑大蜘蛛,是原始先民幻想的人、神、动物的复合体。侗族人称蜘蛛为“萨巴隋俄”,即蜘蛛祖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也是智慧、勤勉、吉祥的象征。由于织锦的工艺特点图案呈现出几何化的特征,蜘蛛纹样被抽象概括化,蜘蛛纹样变形重点常常落在蜘蛛脚上,形成12 个脚的抽象蜘蛛纹符号并组合成连续的菱形纹样(图8),并以不同色线织出来,统一之中体现了微妙的变化性,有序又生动。有祝福新生儿智慧、平安吉祥之意。

图8 蜘蛛纹(笔者收藏)

图10 广西三江侗族混沌纹(笔者收藏)

(三)器物纹

1.井纹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中国早期的人类文明几乎都是沿着河流沿岸繁衍的。侗族人崇拜大自然,相信“万物有灵”。对大自然给予的礼物“水”更是充满了珍爱与敬仰之情,几乎每个侗寨都有一口水井,均用石板围成槽状。侗族人认为长流不息的井泉象征着子孙繁衍昌盛,井纹也象征着繁衍子孙后代的女性生殖器,是侗族生殖崇拜的一种符号表现。具体运用于背儿带中的井纹是在井纹的外轮廓形中填充其他纹样,有的还模拟当地的井台织有双井纹(图9)。

图9 从江贯洞侗族背扇井纹(高山摄于黔东南博物馆,2017年)

2.混沌纹

背扇中大量出现的混沌纹是圆形、花卉和蜘蛛纹的变体。混沌是侗族神话中的封闭球体,包容阴阳清浊,可化生万物。侗族人赋予其可孕育生命的花卉形象将其视觉美化,同时参考了侗族的创世纪女神“萨天巴”在天为日晕、在地为金斑大蜘蛛的造型(图10)。

(四)几何纹

太阳芒纹,也有称铜鼓纹。侗族是个信仰多神的民族,也是个崇尚日神的民族,太阳在侗乡常常被当做儿童的保护神,因此被大量运用在儿童衣物上。太阳纹图案变化多样,但基本都保留了太阳圆形和光芒四射的造型特征。有些圆形被分隔成同心圆的骨架样式,有些直接填充各种花纹、蕨芨纹等适形纹样。最多的是填充以辫绣工艺绣出的卷曲的蕨芨纹造型。太阳多以“o”形为多,周围一圈用线的形式表示光芒(图11)。贵州黎平县地坪乡的侗族背扇中心,都有一个“太阳纹”图案。中心一个太阳外圈环绕八个小太阳,契合了“远古时期,洪水泛滥,淹没大地,始祖萨天巴在天空中造出九个太阳,晒干洪水,拯救万物”的古老传说故事(图11)。

图11 太阳纹(高山摄于贵州黎平肇兴集市,2017 年)

(五)文字图案

侗族背扇中也出现大量的文字图案,体现了吸取汉族纹饰特点呈交融化的趋势。中国历史上,中原与西南地区真正大规模的文化融合始于明中后期,至清雍正时期达到鼎盛,清政府大力推行“改土归流”策略。此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开始传播到侗乡。背扇中“二龙戏珠”“福禄寿喜”“盘长”等纹饰即是历史的记录和反映(图12)。新中国成立后,各少数民族族际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加强了,使得背扇的纹饰呈现丰富多彩多元化的局面。侗族女性大都没有接受文化教育,字形缺少训练但一样表词达意。常有“秀中外慧多才多艺”“自力更生生活幸福”“长命百岁”“五湖四海 翩翩起舞”等字样,直观表达了对孩子的祝福、期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13)。

图12 盘长纹(笔者收藏)

图13 花好月圆(笔者收藏)

三、侗族背扇的色彩与工艺

侗族背扇纹饰精美,制作工艺精湛,色彩呈现丰富多样。主要有织锦、挑花、刺绣、蜡染、布贴等几乎包含了本民族所有类型的织绣染拼技艺。刺绣是最常见、最细致讲究、最具有表现力的工艺种类。主要有平绣、锁绣、辫绣、绉绣、绞绣、破线绣、打籽绣、贴布绣、堆绫绣、包梗绣以及混合型等。侗族背扇最有特色的是制作背扇的面料亮布和刺绣中的绞绣工艺。

1.亮布

亮布又称“侗布”,多为紫色或紫黑色,平滑、发亮富有光泽,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常用面料,也是制作上衣、百褶裙、头帕、背扇等男女盛装的最佳面料。亮布制作是黔东南侗族一种传统的工艺,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其特殊的染色和再造工艺,复杂、繁琐而冗长,需要经过“蓝染—红染—上浆—捶打—气蒸”等工艺程序,时间长达两个月至半年才能完成。侗族妇女将自织好的白布在经过蓝染、红染程序过后,再将鸡蛋清和牛皮胶的混合物均匀涂抹于染好色的侗布上,晾干后叠平放于平滑的石板上用木锤反复捶打。捶打是使亮布平整和发亮的特殊处理:一方面使得织物表面的绒毛被压平,以致纤维的平整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外力的作用下浆的粘附性也越来越牢固。亮布制作最后的气蒸工艺是亮布固色的重要处理,通过三四小时的高温蒸煮增加色牢度[7]59。运用亮布制作的儿童背扇会大量留有亮布的底色,与背扇中心绣制独立式的太阳图案,形成鲜明的色彩与材质对比(图14)。

图14 捶制亮布(高山摄于贵州黎平,2017 年)

2.绞绣

绞绣又称盘筋绣,工艺分为制作绣线和盘绣固定两个环节。绣制的粗编绳线筋骨坚硬富有光泽,是由打花辫的工具将几根丝线特制而成。然后依据织物图案纹样的走势将绳线盘于织物底布之上,绳线的固定是靠同色单股细线一小段一小段斜针插入固定的,隐蔽而不露痕迹。绞绣的纹饰色彩光影变化丰富、立体,具有精雕细琢的浮雕感(图15)。

图15 背扇绞绣工艺(高山摄于黔东南博物馆,2017 年)

有些背扇在织绣染技艺之外还常常会缝有彩色鸡毛、铜钱、铃铛等附加装饰物,也有加发光材料或亮片来装饰,取其材质的反光用来驱妖避邪,保护幼子。因为按照民间传说妖魔鬼怪都是怕火怕光的,这些亮片在太阳的照射下会闪闪发光,起到驱邪的作用。

四、结语

侗族背扇从面料制作到纹饰装饰、设计过程都体现了女性参与实践的重要特点。背扇的纹饰集中传达了以辟邪、祈福“生命”为共同主题的母爱基调,同时,背扇是也侗族女性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有形载体。她们用史诗般的记录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的绵延、祖先的怀念和自然万物的热爱。背扇也是侗族女性从出生、成长到延续后代的见证。她们从背扇呵护的对象变成背扇的制作者,再成为背扇的使用者,在耗费无数时间和精力的制作背扇过程中不仅完成传统文化赋予侗族女性的角色任务,也在这种使用行为中获得自己身份和角色认同。最终使得儿童背扇成为侗族服饰文化华彩篇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猜你喜欢
母性侗族纹饰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清三代青花瓷铭文与纹饰的认知特征与图文关系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孩子与母亲
孩子与母亲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毕飞宇小说对“母性”的探究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