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字镜山字纹的来源与设计特征研究

2021-06-28 06:59金弘大
关键词:铜镜字体纹样

金弘大

(河南理工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山字镜是战国时期的铜镜代表作。由于出土品数多,外形精致 ,清末以来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山字镜开展研究最多、影响最大的是考古界和历史学界,他们主要关心山字镜的出现、流行及演变过程,分析山字镜出土地分布和铸造类型,推断其使用和收藏情况等。对于山字镜山字纹含义,出现六种不同解释,产生较大的争议①。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对山字镜有一定的研究,但与山字镜山字纹有关的设计学专题研究却相对匮乏。

本文从文字设计角度分析山字镜山字纹,通过详实的例子展示学界尚未曾关注到的山字镜山字纹来源信息,采用新方法、挖掘新资料,以说明山字镜设计特点、意义和成就。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客观梳理山字镜本身的设计特征。其次,通过对山字镜的设计主题和变化要素的说明,梳理山字纹的设计逻辑,探究现存各种山字纹起源观点的合理性。再次,根据山字纹纹样特点分析之前学者对山字纹内涵的解释,并做出自己的推断。最后,分析当时工匠对文字设计的理解和应用思维,阐述山字镜文字设计技法对后世中国文字设计的影响。

一、山字镜山字纹的设计特征

(一)山字镜一般特征

山字镜是战国早期至西汉初期流行于湖南地区的铜镜,其发展可分滥觞期、发展期、繁荣期、衰落期四个阶段(图1)[1]65-66。基本设计特点可概括为五点:第一,均为圆形。笔者认为没有方形山字镜可能是因为山字纹若是方形上不好排版,并且设计效果远不如圆形[3]30第二,在羽状纹的基础上添加花卉、树叶、动物等装饰纹样。第三,有三至六个山字形的纹样。山字镜更细分类:三山字镜、四山字镜(可细分5 式)、五山字镜(可细分为4 式)、六山字镜(可细分为2 式)。据统计,四山字镜占80%以上,出现的时间也最早,其他山字镜多出现于战国中晚期[6]95。第四,山字纹旋转方向分为向左(图1.1、1.2、1.4)和向右(图1.3)两种。第五,钮座有圆(图1.1)和方(图1.2)两种[2]28-34。

图1 .1 三山字镜,1.2 四山字镜,1.3 五山字镜,1.4 六山字镜(图片采自《铜镜图案与文化》)

总之,山字镜是战国时期薄胎、双层纹、卷边、川字纽(弦纹纽)类型的铜镜,设计上的最大特征是出现了山字纹,本文主要研究山字镜上山字纹的设计特点。

(二)山字纹设计分析

为了直观清晰地分析这一纹样,笔者将图1 四个铜镜最上边的山字分别摘选出来,去掉底纹,还原成图2 形态,结合图1 一起具体说明这四个山字的字体设计特征。

从现代字体设计角度看,山字纹中的山字是以无衬线字体(Sans-serif)特征为基础添加衬线字体(serif)效果的创意字体。居中的无衬线字体一方面保持了文字的整体稳定醒目,用体积较大变化较少的黑体,使文字具有笔画粗细相对统一、笔画连接处内外角度都是直线的特点,令人感受到直线的刚直和理性美。另一方面也追求细节变化,首先将山字D 笔画延伸到外围圆环部分(图1),形成了直线和弧线的组合,与山字其它笔画间棱角分明的连接形成对比。其次笔画的位置、长短相对自由,图1.1 中D 在B、C 的中间,图1.3 中D 则明显向左偏移,造成左窄右宽的效果。 最后山字笔画粗细不是一成不变的,图2.2 三个竖画的粗细基本相等,但图2.1 中间竖画上粗下细,图3.1 中间竖画比下面横画更细。乍看山字纹中的山字都是类似的,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山字的黑体部分有不少细微变化。

图 2.1 三山字镜的山,2.2 四山字镜的山,2.3 五山字镜的山,2.4 六山字镜的山

外围的衬线字体效果虽然在山字中所占面积小,但变化更丰富,带来了更精巧的装饰感。首先,有表现灵活的勾状结构。如图2 四个山字的B 勾和C 勾,不但与内线距离不同,而且形成了不同的角度变化。有的B 勾和C 勾的大小和角度基本一致;有的B 勾和C 勾的大小和角度不同,图2.2 三山字镜中B 勾比C 勾小,图2.4 六山字镜中B 勾与C勾的角度方向不同;有的勾的外形表现更自由,图2.3 五山字镜中出现了E 勾,为了保持山字的整体平衡,该字C 勾的右边出现了另一个勾形装饰。

其次,有变化丰富的外线形式。如在图3.1 和将图3.1 放大的图3.2 中,我们能看到外线的特殊变化,享受到更新鲜的视觉冲击。图3.1 山字外线部分缺失,使得中间的长竖画没有外线,左右两个短竖画内部没有B 勾与C 勾,而山字右边短竖画的外线向右延展,形成细长的连接到其它山字的纹路,表现出纤细秀丽的洒脱感。

图3 .1 四山镜的部分,图3.2 3.1 的局部(图片采自周世荣,《铜镜图案》)

最后,勾和外线的形状影响了山字纹的旋动感。如图2.1、2.2、2.4 山字纹的C 勾都比B 勾大,增加了这三个山字纹向左倾斜的动势。图2.3 的E 勾也与此效果相同,强化了山字纹向右倾斜的动势。图3.1 山字纹虽然没有B 勾和C 勾,但是通过右边短竖画外线细长的倾斜来表现动势,并且通过外线部分的省略,强化了纹饰的旋动感。从这些外线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工匠们对纹样处理技术的把握,以及对不同装饰效果带来的微妙美感的追求。

此外,山字纹的倾斜度与旋转也值得进一步细致观察。图2 四个山字纹的倾斜角度不同。图2.1三山字镜的山字向左倾斜32°,图2.2 四山字镜的山字向左倾斜10°,图2.3 五山字镜的山字向右倾斜40°,图2.4 六山字镜的山字向左倾斜44°。通过图2 四个山字倾斜度的比较可知,山字纹的数目和倾斜角度没有必然联系。

山字纹有两种旋转方向,图2.1、2.2、2.4 山字纹向左旋转,大部分山字镜山字纹也都是向左转的,图2.3 山字纹向右旋转,这样旋转的纹样数量不多。山字纹的旋转方向是否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同山字镜上的山字纹数目是否具有象征意义一样,目前学界没有统一的说法,但从设计学的角度看,这些变化有可能是工匠使铜镜装饰多样化的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山字镜上的山字纹毫无疑问是铜镜的主题纹样,该纹样在大而醒目的无衬线字体上添加衬线字体效果,增加了铜镜的装饰性和吸引力。以这些设计特征为基础,我们深入分析下山字镜山字纹的来源和演变。

二、山字镜山字纹的来源及价值

(一)山字纹的来源

由于与山字镜山字纹有关文献记载的不足,关

于来源,学界众说纷纭,难以统一,其中孔祥星和刘一曼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即山字纹与“殷周青铜上的勾连云雷纹有关”[3]35。但是如果将山字纹设计特征与具体实物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山字纹来源的另外一种可能,补充已有的学术主张。

图4是勾连云雷纹,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有学者主张山字纹是由勾连云雷纹发展而来的理由。勾连云雷纹在表现技法上大量运用直线,外形也与山字纹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深入细致观察,可以看出勾连云雷纹的基本结构和设计思路与山字纹差异明显。勾连云雷纹(图4.2)是以线条A 为中心,上方C、D、E 和下方C、D、E、F 相互呼应又不完全对称,纹样可以G 为中心,分为左右相同两部分,并且可以一直规律性向外扩展。

图4 .1《西周勾连云雷纹大鼎》部分,图4.2 勾连云雷纹的分析图画

由此可见,勾连云雷纹与山字镜山字纹有两处明显的不同。第一,勾连云雷纹是主题纹样重复出现的组合,纹样基本部分不会叠加其他纹样,可以直接大面积铺满器物表面;山字镜山字纹则是在不同底纹上出现独立的山字形纹样,山字纹与其他纹样叠加在一起,是与其他纹样同时展现出来的。第二,勾连云雷纹形状固定,基本纹样向上下左右重复扩展,但山字纹在细节方面追求各种变化,B 勾和C 勾形态丰富,山字的数字、角度、方向等变化繁复。因此,虽然勾连云雷纹和山字镜山字纹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但从纹样装饰细节的多样性看,山字镜山字纹和勾连云雷纹之间纹样演变的逻辑关系不大,看成是两个不同体系的图案更合理。

西周时期青铜尊上的山字纹图案(图5.1)的发现,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梳理山字镜山字纹的来源。西周青铜尊山字纹中间是五叶右旋纹样,外面是接近正圆的圆圈,六个白色的山字纹嵌在其中,每个类似山字的图形外面都有不太规整的外线。将其与山字镜山字纹(图2)比较能发现几个相同之处。首先,青铜尊山字纹整体是一个独立的圆形图案,与山字镜的圆形一样;其次,青铜尊山字纹和山字镜山字纹中的每个山字都完整独立,外形基本一样,倾斜方向相同,如图5.1 六个山都统一略微向右倾斜;再次,二者每个山字都有外线;最后,二者每个山字的竖画均指向圆形外部。而战国时期的青铜尊上的山字纹(图5.2)也与山字镜山字纹类似,展现出一脉相承的特质。

图5 .1西周青铜尊山字纹,5.2战国青铜尊山字纹(图片采自《中国青铜图典》)

通过以上观察分析,我们对山字镜山字纹的来龙去脉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可以看出,山字纹不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创造出来的新纹样,而极有可能是在已有纹样的基础上发展,并受勾连云雷纹的直线效果影响,在铜镜这一特殊载体上展现出来的纹样。

(二)山字纹的内涵

学界一般认为山字镜山字纹就是汉字“山”②。如清代梁廷枏(1796—1861)在《腾花亭镜谱》中提出“刻四山形以像四岳,此代形以字”[4]33-36。日本学者驹井和爱在《中国古镜的研究》中提出铜镜上用大一点的“山”字表示山之形,和“福”“寿”“喜”等字一样,含有吉祥寓意[5]61。田自秉指出:“《礼记》郑玄注:‘山,不动摇也。’《释名》:‘山,产也,产生物也。’《说文》:‘山,宜也,谓宜散气生万物也。’所以山是表示安定静止,养物生长的意义。”[6]95

笔者认为山字镜山字纹是汉字“山”,但对其内涵的解读与其他学者不同。从山字镜精妙无比的技术表现看,铜镜上不会堆满杂乱无章的图案,更大的可能是对高度视觉符号化的图案的精心布置,因此我们应该将山字镜山字纹与山字镜上的其它底纹结合起来,按照从底层到上层或者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解读。比如羽状纹③、山字纹、花纹组合,可以理解为烟云环绕的山上盛开的花朵,羽状纹、山字纹、动物纹组合可以看成动物在云雾缭绕的山中自由奔跑等。山字纹和铜镜上的其它图案一起解读时,就使铜镜更富诗情画意,也更符合贵族文化的要求。山字镜中的隐藏视觉符号系统是在静默中交流的高视觉符号化设计理念的表现,这也是为何山字镜会在楚国贵族社会流行一时。从这种角度看,一些外国学者将山字镜看成为“丁字镜”“T 字镜”,明显不太合理[5]60。

(三)山字纹的价值

文字是为了人们的沟通方便而被发明出来的生活工具,人们为了生活的便捷舒适,积极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用文字。中国运用文字装饰器物的历史悠久,下面我们从文字装饰器物的视角解读山字镜山字纹的意义和价值。

山字镜山字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汉字纹样化作品④,是成功将汉字纹样化的典范,对此后各朝各代的文字设计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山字纹的设计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表现出以下四方面特点。首先,山字纹笔画数量少,样式简单明快,文字形态流畅,通过笔画的长短、纹样的数目和倾斜的角度调整空间疏密。其次,山字纹的无衬线字体大而醒目,内线用粗壮的黑体勾绘,使纹样具有硬朗的几何直线美,视觉效果强烈。再次,山字纹细节变化丰富,通过黑体笔画粗细和D 笔画(图2)的位置调整打破僵化,并运用B 勾和C 勾的各种变化增强细节部分的观赏性,使山字纹同时具有无衬线字体和衬线字体的装饰效果。最后,山字纹与其它各种纹样在象征意义的表现上和谐微妙。因此整体来看,山字镜山字纹是精雕细琢下的战国铜镜代表作。

山字镜山字纹的汉字纹样化技法对后世的影响深远。秦汉六朝时期的各种工艺品中也能见到充分利用文字形态进行设计的作品。如中山国成公墓出土的山字形青铜器(图6.1),该青铜器高143cm、宽80cm、厚0.5cm,尺寸较大,上边是山字下面是云纹,时刻变化的云朵与稳固坚实的山峰组合在一起,形成奇妙的对比效果和神秘的视觉意蕴。“山”中间竖画高、长、尖,左右笔画略短于中间竖画,顶端尖锐,笔画规整,在无衬线字体的直线美与肃穆感的基础上添加衬线字体的粗细变化,熟练运用视觉形象设计(visual identity)手法表达了中山国王国的威仪。西汉见日之光草叶连弧纹镜(图6.2),表面有文字书写的祝福性语言,铜镜上的汉字也都是方头方尾和笔画粗细均等的无衬线字体效果,设计感强,布局整齐,设计属性明显。

图6 .1 中山国山字形青铜器部分,6.2 见日之光草叶连弧纹镜,6.3《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部分,6.4《降地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

对文字设计的应用除了表现在青铜器上外,在织物和其它作品中也能见到。1995 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8 号墓出土,现藏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图6.3),是汉晋时期运用文字装饰织物的代表,锦护臂的上下两边各有一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 个字,整体16 个字采用的都是笔画粗细统一、起收笔方方正正的无衬线字体,强化了文字视觉上的表现性,更容易展示表达内容。该地出土的《降地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中的寿字也用了相似的设计手法(图6.4),寿字的笔画粗细没有变化,用无衬线字体表现文字内容的庄重和视觉效果的稳重。

从以上几件文物可以看出,中国运用文字装饰器物的传统悠久,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物上使用的字体大部分都是无衬线字体,战国和两汉六朝时期已经存在各种不同的字体,但在青铜器、织物、瓦当、漆器等工艺产品中大量使用的是笔画粗细相等的无衬线字体,这绝不是偶然现象,而与当时的工匠在运用文字装饰物体时发现了无衬线字体的表现力和传达力有关。无衬线字体装饰效果醒目,易于表达文字内涵,吸引观者注意,可以更好地显现设计目的,突出展示效果。而山字镜山字纹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第一次成功而完整的文字纹样化成品,从文字装饰器物传统的角度看意义重大。

三、结论

通过对山字镜山字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与以往不同的结论。第一,山字纹是山字镜上的主题纹样,是在汉字“山”的基础上,进行笔画粗细相对统一方正的无衬线字体设计,并辅助衬线字体的纹样。第二,山字纹原始纹样在西周和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已出现,因此山字镜山字纹极有可能是以西周时期已有的纹样为基础,受勾连云雷纹等影响,在战国时期楚国地区发展出来的铜镜纹样。第三,整体观察山字镜山字纹与铜镜上的其它纹样,可以更立体、完整地理解纹样表达出的视觉符号象征意义。第四,战国及秦汉时期的工匠已经掌握了字体设计的各种方法,并且可以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无衬线字体的效果。第五,山字镜山字纹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第一次将文字纹样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 关于山字纹含义有六种不同学术观点:第一,山字镜的纹样与汉字中的“山”相似,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一纹样便是“山”字,该字是山的象征,是以形代字。清代梁廷枏(1796-1861)在《腾花亭镜谱》中提出“刻四山形以像四岳,此代形以字”,表现古人对山的原始崇拜。 第二,山字纹是“山”字,但不是以形代字,而是以字代形,日本学者驹井和爱在《中国古镜的研究》中指出“山”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写法与今天“山”字的写法几乎没有区别,山在中国古代往往与安静、养物等观念结合在一起,因此铜镜上用大一点的“山”字表示山之形,同“福”“寿”“喜”等字一样,含有吉祥寓意,类似的观点在田自秉1985 年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和2000 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长沙楚墓》中也能见到。第三,1981 年程如峰在《江淮论坛》发表了《从山字镜谈楚伐中山》一文,认为山字镜是特定时期、特定空间流行的铜镜,他以《战国策·中山策》中的“楚伐中山,中山君亡”为据,提出山字镜是楚国为了纪念征伐中山国而制造的纪念品。第四,梁上椿在《岩窟藏镜》中说山字镜“似亦为兽纹之一部所变幻”。第五,李亮宇在《山字镜新探》中以对楚国文化的分析为基础,提出楚国人崇尚“火”,“山”形纹实际上应是“火”字或者火的形象,山字镜其实是火字镜。第六,山字纹是其它纹饰的发展,刘一曼认为山字纹“与殷周青铜器上的勾连云雷纹有关”;李梦璋主张山字纹是云雷纹等几何编织纹图形;周世荣、张正明认为山字纹来源于远古编织物。

②山字纹的不同内涵参见:注释①以及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文物出版社,1984,34-35 页。

③关于羽状纹,现有三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其一是羽状纹是云纹和叶脉纹的组合。参见高至喜《论楚镜》,《文物》,1991(05),57 页。

④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的X 光线图上能看到26 个类似“十”字形的纹样。类似的装饰效果在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镶嵌十字纹方鉞中也能见到。但是甲骨文中的“十”字与现在的“十”字不一样,因此我们不能确定这些文物中的纹样是汉字数字“十”还是其他纹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山字纹可以说是最早、最完整的汉字纹样作品。

猜你喜欢
铜镜字体纹样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西夏陵出土砖饰纹样与特点
铜镜
古代的铜镜
枯燥的Times New Roman字体有了新花样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组合字体
字体安装步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