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文化遗产与艺术乡建
——《鸡笼、鱼笼、鸭笼》大型竹编艺术创作谈

2021-06-28 06:59曾焕光
关键词:鸡笼九龙编织

曾焕光

(华侨博物院 文物典藏部,福建 厦门361005)

2018 年11 月18 日在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九龙村开幕的首届“艺术唤醒乡村”艺术季,是在“乡村振兴”和“全面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背景下,以南平市延平区政府为主导,上海阮仪山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①为专业学术机构,在近两年的时间中充分进行前期考察及准备工作后,共同策划完成的一次当代艺术介入乡村发展振兴的活动。活动开展形式为区政府邀请活跃于国内外的当代艺术家来到九龙村进行驻地创作,较深入地考察、寻访、体验九龙村及周边村民生活现状。之后艺术家们在九龙村各自选择场地进行创作并完成作品制作。九龙村成为一个当代艺术创作者们的实验基地,艺术季也成为了村民和游客的狂欢季。通过各阶段的活动,在某种程度唤醒了沉寂的乡村,让她再次焕发出光彩。这也与“艺术唤醒乡村”艺术季的宗旨“保护遗产,振兴乡村”相映照。这个活动让这些来自5 个国家和地区的30 位艺术家有机会深入到以前所未能熟悉的中国农村现场中进行创作,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他们的灵感来源和社会视野。本人有幸连续三年参与到延平区的艺术季的活动中(图1-3)。

图1 艺术季的招贴之一

2019 年3 月,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发起组织的“2018 中国延平乡村艺术季”活动获得了国际国家信托组织(INTO)颁发的首届遗产保护卓越奖,本次奖项共授予了5 个不同国家的组织,这个奖项的设立是为了表彰全球为遗产保护作出杰出贡献的民间组织。

图2 艺术季的招贴之二

图3 艺术季的招贴之三

一、当代观念的介入使对象或者事件的意义重新得到解读

当代观念的介入使对象或者事件的意义重新得到解读,进而使材料、工艺、技术、方法、经验、词语得以释放。这是2018 年和2019 年我在延平区巨口乡九龙村和炉下镇樟林村创作竹编鸡笼、鸭笼、鱼笼的创作经验和感受。

2018 年,我受邀参加艺术季,从厦门出发,在古田北动车站出站,转乘小车到九龙村。九龙村满山遍野都是竹林,竹子作为村民的一种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极其悠久的种植和应用历史。九龙村居民门前屋后随处可见用来放养鸡鸭的竹编鸡笼、鸭笼。我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此。这个作品的核心内容是根据九龙村整体的环境特征及笼子创作场地周边建筑的关系对笼子进行有限度的“极限放大”,把一个寻常普通的器物放大到一个不寻常的尺度,从而转变笼子的器物功能和内涵,通过体量的改变达成某种观念企图和意义指向。在技术方面倒逼整体编织难度,更深入的挖掘竹子和竹编的潜能,拓展它的可能性和边界。在这三年间,通过对九龙村竹子特性的调查和与竹编艺人的探讨和协作,共同完成一系列作品。我希望进行多重尝试,扩大竹子这个材料运用范围,使传统竹编技艺得以被重新发掘,有所发展并传承下去。

二、笼子的编织方法和图案

鸡笼底部采用斜角度多重穿插的方式编织形成一个“六芒星”延续图案,笼身采用宽4cm、厚1cm 左右的青白竹片各10 层交替编织,自底自然延伸至顶,顶部同样以斜角度多重穿插,最后形成一个以小圆形为收口的穹顶,穹顶每排竹筋采用双根合并为一排的加固方式,并穿插进入笼身横向编织竹片内达80cm 深度,与底部纵向延伸的竹筋相互重叠,使穹顶和笼身紧密穿插结合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双排加固穿插使整个穹顶在造型上更加丰满结实,但也增加了穹顶与笼身连接处编织的制作难度。在穹顶小圆与笼身之间又增加编织一个平行的同心圆加固竹圈,同心圆处在穹顶小圆与笼身的中间的位置(图4),这是个关键的步骤—它起到了固定穹顶的作用,使承受风、雨、太阳最大考验的顶部能够避免变形,避免建筑因风吹日晒、时日久远而产生坍塌。这个步骤也使得笼身上下部的整体结构不会因穹顶过度的摇摆而变形扭曲,整体结构更加稳固。穹顶的制作是大笼子编织成败的关键一环。鸡笼最顶部的提梁则采用竹皮仿照麻绳的编织方式,把削下来的青竹皮人工拧成小股绳后再多股编结为一大股后将其与穹顶结构穿插编织形成提梁,提梁高度约50cm(图5)。

图5 鸡笼提梁

笼子制作过程需要改变村民编织小笼子养成的编织手法习惯和思维惯性,要以建筑结构的思维来思考竹编,毕竟鸡笼鸭笼已经变成九龙村中的一部分“建筑物”。在创作过程中我根据每个白天的编织进展情况晚上和师傅们一起总结经验,对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充分的考虑和准备。

鸭笼的底部采用十字间隔穿插方式编织,竹条自底自然延伸至顶形成十字穿插的长方形格穹顶,采用双竹片合并为一排加固收口,使穹顶形成长方形半月状弧线。笼身采用宽度4-5cm、厚度1cm左右的竹片白面朝外编织,笼身的底部转折处和顶端则采用宽厚各1-1.5cm 细竹来编,编织高度50cm 左右,这50cm 左右的细竹结构比笼身部分更加细密坚固,使得穹顶的竹片更加牢固地穿插进入,有利穹顶与笼身形成结实稳定的结构不易产生变形而坍塌(图6)。鸭笼的提梁高出笼子顶部3.5m,提梁的竹子需要4 根高度8m 以上的老竹,这种老竹不但肉厚而且韧性好不易变形,为此特意和林师傅到他们家竹林中现场挑选。将老竹破出4 根宽12cm 的竹片,每两根竹片尾部80cm 处重叠并相互捆绑形成一根长达15m 左右的竹条,二端竹头部分用快刀削出矛头状插头,在地面先把二根15m长的竹签中间部分打一个交叉结,用粗铁线加固交叉结形成四脚提梁,再由四个竹工同时抬升提梁的四个脚,竹工攀爬到鸭笼笼身3m 高的相应位置,把已削成矛状的抽头插入笼身,深度达3m 左右。最后进行整体调整,使提梁顶打结处在笼子中心点即大功告成。

图6 笼身上下部50cm 的细竹便于提梁穿插加固

三、笼子的功能和指向

鸡鸭笼尺寸:长7m,宽5m,高4.8m;鸡笼尺寸:圆直径5.2m,高6m。体量的改变使空间使用的对象随之改变,这两个大笼子分别被设计成关于人类生命历程与人类精神生活二个相关的空间,原来用于关鸡鸭的笼子变成了供人活动的笼子,这种转换使观众获得新的视觉感受和身体体验。人兽关系转化的同时延伸出他们同为空间、时间“囚徒”的某种共性,是对于人类社会性的另一种再描述。

系统融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机械部件装调、电气控制电路装调、气动系统装调、PLC编程、触摸屏编程、工业机器人编程、数控机床编程、自动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于一体,涵盖了PLC技术、触摸屏技术、机械结构安装、驱动调速、气动控制、传感检测、系统调试等内容。同时从选材、造型及功能等多方面贴合工业生产实际,着重体现真实工业现场的技术应用。设备的各个模块可分别逐次运行,可以由浅入深,渐进全面地掌握各项自动控制技术。通过该实训系统的使用、训练和培训,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业自动化生产线。

鸭笼内展示8 种植物(图7),用细铁丝悬挂两侧排开,它们是艺术季开幕当天从九龙村田间地头收集来的8 种植物:香蕉(水果,生殖器,性的隐寓);稻子(粮食);茶油果(茶籽油);棉麻(纺织物);狗尾巴草(草药);刺女人(草药);芙蓉花(草药);桐油果子(死亡的隐寓)。桐树栽种在于九龙村中间,村里老人说早年村里有好几棵,村中自古以来用果实提炼出桐油来给棺材上漆,现今没有土葬也就基本不用了。鸭笼变成一个植物博物馆,这些开幕当天在田间地头特意采摘的植物也可定义为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的象征。

图7 笼内展示效果

鸡笼的地面铺着一张圆径为5.3m,厚约7cm的大草垫,它们是用2018 年10 月初至11 月初收割的稻草,由4 个九龙村中年妇女在借用的王家中庭大厅用近一个月时间编织而成(图8 )。她们中的吴玉秀还专门让她的老公制作一台打稻草席的编织器。据她们说,以前九龙村女子出嫁前,有自己动手编织一床双人稻草床垫作为陪嫁的传统习俗。当时所用的是一种现在基本不种的优质糯米稻稻草。这个大草垫在展览开幕的早上由6 个村民从王家中庭大厅合力扛到鸡笼内铺就。

图8 在王家中庭大厅的大草垫

我将鸡笼这个原本作为母鸡生蛋、孵蛋,繁衍后代特殊设计的空间进行了作用和意义上的重新诠释。将作品的高达5m 的两扇门关起后就形成一个静谧的密闭空间。笼内人们的视线随四周环绕上升的青白竹编肌理不断向上延展,使得心灵和情绪逐渐破出穹顶,伸向天空,从复杂归于单纯而产生平静与升华。竹和稻草所发出的特殊气息把人拉回到自然的怀抱,笼子顶部的太阳图案连接着天空形成一个与天地对话的特定的场景。人在这里与天地进行单独交流对话,回归宁静。我把它定义为一个宗教空间,笼底的“六芒星”编织已经暗含了这个指向。每个参观者将拥有10 分钟的时间在这个空间独自仰望苍穹,静坐冥想。空间要绝对安静,参观者需预约时间,排队等待,脱鞋进入。

另一件“鱼笼”作品是2019 年7 月至11 月初受邀为纪念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南平推行“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20 周年的国家级现场会。活动在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樟林村村口现场创作的。樟林村是南宋理学家朱熹老师李侗故里,朱熹早年受李侗影响颇深。

鱼笼原型是村干部根据我的要求从村民处征集来的民国时期的竹制捕鱼器具,原始高度112cm,底径39cm,我把这件作品放大至高度13.8m,底径5.5m 的大型环境装置(图9),鱼笼原型作为捕鱼用具时是平躺的状态,我把它竖立起来,定义为一座勃起的阳具或者宝塔,强化它的造型和功能,与樟林村整体环境和历史与现在之间产生的特殊叙事形式,同时利用笼子内外结构与日月产生呼应,让观众置身于光、影与时间的新生与消逝的美感中。日光、月光从鱼笼的缝隙处照射入笼,光影变幻交织,人造的器物把太阳和月亮的光芒在同一空间中重新进行另一种方式的谱写和演绎,这个也可以理解为是对生命和时间的重新关注和发现。

图9 鱼笼式大型环境装置 高度13.8 m,底径5.5 m

笼子的竹材是采用九龙村洋头寨附近山上的竹子进行制作,这片林姓家族的竹林具有悠久的家族种植历史,土质肥沃阳光充足,竹高肉厚,柔韧性和强度都比较好。鸡笼鸭笼地面铺设的草垫是采用刚收割的当季稻草,采用村里传统的二种编织方式进行编织,不同的编织方法所产生的效果能使观众走进笼子里时产生不同的触感体验。

结语

艺术季的开幕使二个月前还人烟稀少的山村一下子沸腾起来,当天从各地来了一万多名观众,村里的第一家家庭旅馆也开张起来了。在往后的一年时间内,组委会在九龙村、上海、厦门、福州等地围绕艺术季组织开展各种论坛和活动,探讨更为广泛的乡村遗产保护、艺术乡建、乡村振兴等话题,以此吸引更多专业及公众的关注,将城市的资源引回乡村,同时为下一个乡村艺术季做了准备。

附录

参与竹子制作的主要村民:

1. 詹 文 庄: 九 龙 村 人, 男,71 岁, 参 与2018、2019 年鸡笼鸭笼鱼笼制作。

2. 林 明 午: 九 龙 村 人, 男,65 岁, 参 与2018、2019 年鸡笼鸭笼鱼笼制作。

3.詹章南:九龙村人,男,59 岁,参与2018鸡笼鸭笼制作。

4.江满堂:樟林村人,男,60 岁,参与2018鸡笼鸭笼制作。

5.林金全:男,55 岁,参与2019.7—11 月鱼笼制作。

6.老林师傅:男,65 岁,参与20019.7—11月鱼笼制作。

7.小林师傅:男,60 岁,参与2019.7—11 月鱼笼制作。

编织稻草的主要村民:

1.吴玉秀:九龙村人,女,60 岁

2.贺华翠,九龙村人,女,54 岁

笼子的相关数据

1.鸡笼:原有尺寸:圆径40cm、高45cm;放大后尺寸:圆径 5.2m、高6m ;

2.鸭笼:原有尺寸:长50cm、宽36cm、高29cm;放大后尺寸:长7m、宽5m、高4.8m;

3. 鱼 笼: 原 有 尺 寸: 高 度112cm, 底 径39cm;放大后尺寸:13.8m,底径5.5m。

材料及工艺:竹编,熏蒸,漆桐油。

注释:

①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于 2006 年 6 月 9 日正式成立,作为非公募基金会, 基金会的登记管理机关是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业务主管单位是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致力于通过资助和奖励对城市遗产保护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推动城市遗产的管理、科研、宣传、教育、人才培训、学术交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以及涉外活动等。

猜你喜欢
鸡笼九龙编织
在泰国体验鸡笼SPA
体验编织的乐趣
九龙口:超然江淮间,敢为天下“XIAN”
一针一线编织爱
佛影相随
遇见九龙口 遇见最美的自己
九龙九凤冠:明代皇后的顶级配饰
给鸡洗澡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小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