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碰撞下的红色文化村落景观改造设计
——以南平市村尾村为例

2021-06-28 06:59郑华敏黄圳毅李家福
关键词:村落乡土景观

郑华敏 黄圳毅 李家福

(武夷学院 艺术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引言

2018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建设和发展周期。2021 年中央1 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下一步的乡村振兴指明了行动和建设方向。文件指出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大乡村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1]有效保护乡村特色、修复乡村文化风貌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而红色革命文化是乡村诸多文化中比较特殊且弥足珍贵的类型,它印证了中国东方巨龙雄起的热血和艰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当下,红色文化村落应当作为特色保护和发展地带,将红色村落建设成国人感受和感悟那段峥嵘岁月的场所,让红色文化流动在民族血脉中、遗传在民族基因里。[2]故本研究以南平市村尾村为研究对象,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找寻革命印记、挖掘村落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村落景观改造设计,重新树立红色文化村落的红色印象,以期能为新时期的乡村振兴和红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之用。

1.项目背景

南平市村尾村地处福建省南平市南山镇西南部,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南与吉溪村交界,北与集镇连接,东与际丰村毗邻,西与坑子源村相连,村内有一条主干道从村中间穿过,使村庄与南山镇、枫树坑相连接;全村面积约2.7 万亩[3]。1948 年,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先后在该镇的下明洋、上明洋、杜嵩岭、坑口、上溪等村驻扎过。期间广泛开展了爱国游击战争和组建贫农团等各项革命活动。1998 年,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政府在南山镇村尾村建立了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纪念碑。[4]

村尾村是闽北重要的红色文化村落,曾是闽浙赣省委机关的旧址,三省省委机关在该地有广泛的活动,给村尾村带来了多种地方文化,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多地方文化与红色文化相融的文化特点,最具代表的有五四农场、上明洋、杜嵩岭扩党练干、坑口村除恶分粮和上溪整编等红色文化场所和事件。

鉴于人口外迁或外出务工等原因,导致村落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况,整体环境较为破败,房屋道路年久未修,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使用;村落中虽留有多处红色革命活动的建筑和场所,但基本处于闲置状态,破损严重。项目改造设计结合闽浙赣省委机关的红色文化和当地的民俗特色,对村落环境进行保护修缮性改造。

2.村落景观改造设计构思

2.1 改造设计主题

结合村尾村村落的场地现状及特殊的文化内涵,改造设计以“红星耀村尾”为设计主题。挖掘村尾村红色文化内涵,结合村落中的革命遗址,以红色文化为改造设计主线,结合村民日常生活生产需求和村落原有的乡土风貌及建筑特色,将红色文化与村落景观紧密结合,塑造红色文化体验和感悟空间,修缮村落建筑,优化村落道路布局,增加村落的公共活动空间,营造既具村落红色文化印象,又适合村民宜居生活的村落新景观。

2.2 改造设计原则

(1)以红色文化为主线,体现特色性原则。因受闽浙赣三省的文化影响,村尾村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特色文化,其中红色文化最具代表,最突出。改造设计以红色文化为设计主线,挖掘红色文化和地方文化共通点和差异碰撞下的耦合效应,展现多维度下的村尾村特色。

(2)以少建多修、保留乡土性原则为策略。即对村落建筑改造采取一修、二固、三改用的原则,力求保留其原有的“乡土味”,强化村落不同建筑风格、建筑空间肌理和建筑细节处理的乡土符号。从而挖掘村尾村乡土元素和地域素材,保障村落景观营造的乡土野趣和在地特征。

(3)构建多维度空间脉络,生态宜居原则。以村内居民生活生产便捷、适宜为出发点,梳理杂乱的村落空间秩序,划分功能区域,从村落布局、道路系统、功能分区、建筑及配套设施等多方面形成多维度的空间脉络,打造生态宜居的新乡村空间格局和风貌,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和休闲集散需求。

3.多维度碰撞的村落景观改造设计策略

3.1 多功能复合重塑村落空间格局

村尾村村落整体呈近椭圆形,中间一条东西向的道路,东南位置一条河流穿流而过。改造设计充分尊重场地特征,以红色文化为主线,结合地形地貌优势,将原本散乱的空间格局化零为整,归纳统一。整个村落空间布局呈现“三线四区”的格局(图1)。“三线”指的是以闽浙赣省委机关活动路线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游览线、以生活生产为主的连接南山镇的村落生活生产交通线及村落内部休闲娱乐的河滨漫步线。以这三线为界限将村落划分为:西北部以村落民居聚落为主体的生活聚集区、中部五四农场休闲区、东南部为红色文化体验区及西南部的村落乡土风貌区等四大功能区。“三线四区”基于村落空间基底,又将各零散空间重新规整,使红色文化、乡土风貌、聚落空间既独立又统一,互相交融,撞击出不一样的火花。同时优化村落道路系统,以三线为主干,结合村落现有道路,形成“三线+三横二纵”道路网,方便村民的日常出行和生活生产。

图1 村落空间格局分析图

3.2 挖掘“事件”营造村落红色空间节点

改造设计以“红星耀村尾”为主题,重点营造村落的红色文化。探访闽浙赣省委机关在村尾村的活动轨迹形成红色文化路线(图2),挖掘活动路线上的重要红色文化事件,结合村落场地条件,重点营造“三省汇聚,百源花海”“杜嵩岭上,扩党练干”“坑口院落,除恶分粮”“明洋上溪,整编队伍”等红色文化空间节点。

图2 红色文化体验路线图

(1) “三省汇聚,百源花海”:位于村落的北端,是闽浙赣省委机关在此地活动展开的源头,作为红色路线的开端,“三省汇聚,花开百源”,将场地划分为三个花海区,种植红枫、木棉和杜鹃,分别代表闽浙赣三省革命人的热忱、英勇和革命的胜利。以碎掉的瓦片对期间道路进行铺设,寓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精神。

(2)“杜嵩岭上,扩党练干”:以杜嵩岭扩党练干会议为事件背景,在空间上还原当时扩党练干的场景,门口布置与民俗相融洽的手拉车放置花草以点缀,院落外立面题写扩党练干等标语,院内放置桌椅结合主题雕塑还原会议场景,室内放置相关的历史资料并将其设置成村尾村党员活动室。

(3)“坑口院落,除恶分粮”:除恶分粮是省委机关在南平一带为民做事的重要成果,改造设计以除恶分粮事件作为空间营造的依据,房屋大门左侧放置麻袋堆及农耕用具,既融入民俗文化,又恰如其分地还原当时情景,同时改变院内建筑功能,将其改造成村尾村农耕用具展示馆。

(4)“明洋上溪,整编队伍”:上溪整编是红色文化在该地的重要实践,即代表着省委机关在村尾村革命任务的结束,亦代表着新的革新旅程的开始,节点设置在村尾村的西南端,是红色浏览路线的最末端,设计复原革命队伍整编时的大小操场,同时该区也作为村尾村老年活动中心。

3.3 “修、固、改”优化村落建筑聚落空间

针对村落原有居民区,改造设计坚持少建多修、优化空间、完善功能的原则,在控制村落民居聚落的建筑结构特征、材质颜色和整体风貌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空间和环境设施的提升,使其尽量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求。村落中土木结构的建筑,因为年代久远,多数比较破旧,主要问题为土胚墙损毁和破坏比较严重,木结构也多有损坏。木结构建筑主要问题是木材质的腐烂和破损,针对这个问题主要采取置换原则。而砖木结构的建筑主要问题为建筑中不和谐的突出物或临时附着物,破坏了建筑整体结构和风格,于是对其进行拆除处理。同时结合路网的走向及其与民居聚落空间的关系,对其内空间进行梳理,利用废弃破败的建筑用地或闲置的空地,将其改造成为公共空间,形成民居聚落空间与村落路网空间新的有效过渡和有机连接,从而使村落民居聚落空间既能延续原有的建筑结构和空间关系,又能通过有机梳理和整合,使得空间更加优化,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和生活生产需求。

村落内的红色文化建筑,基本结构保存完整,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保留原来建筑的基本框架和外形,对破败和损坏进行修补,对建筑内老化的建筑材料进行更换。优化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在保证门窗外形和结构特征不变的情况下,以防腐材料置换原木构门窗。沿用传统工艺对其进行修缮和复原,使其重新焕发土木结构传统建筑的魅力。

3.4 提炼红色元素刻画村落空间细节

五角星象征着中国红色革命,代表希望与梦想。改造设计提取寓意“ 向上 ”的且与红色信仰、积极向上相呼应的五角星上半部分,作为村落空间标识和公共实施的设计元素。通过结构的变形处理,与“村尾村”字样进行艺术结合,形成具有红色文化内涵的村标符号(图3-a),并将其运用于村落标识系统中,如松木、杉木、钢板等材料与村标结合设计成村落景点介绍牌,村落路线指示牌则采用杉木与村标镂空处理,岩石、杉木和村标的组合则作为公共空间的告示牌(图3-b、图3-c)。

图3 村落标识系统设计

公共服务设计也同样截取五角星的上半部分作为造型设计的基础,以增强村落红色文化符号的识别性,如公共空间的休闲座椅以五角星的一角延伸形成靠背座椅,结合混凝土基座,上铺防腐松木,放置于休闲娱乐空间中,既增加红色文化标识,又增添空间趣味性(图4)。

图4 村落红色题材的休闲座椅

3.5 选用乡土元素突显村落乡土风貌

改造设计在营造村落红色文化氛围的同时,也关注乡土风貌的保护。维护乡土聚落空间在地性的同时,在村落景观小品营造中注重乡土元素的挖掘,营造乡土生产生活氛围。(1)直接将单一的乡土农事生活生产器具如犁具、板车等功能化处理后放置于田间地头或房前屋后,与周边环境相互映衬,烘托生产生活空间意境和场所氛围(图5-a)。(2)选取多元素的生产生活器具进行组合和重构,形成主题景观小品,放置在公共空间中,增加空间的乡土趣味和层次感(图5-b)。(3)提取村落乡土元素,进行符号化处理,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将其运用于花钵、垃圾桶、灯具等服务设施中。

同时,加强村落植物景观的乡土性,选择乡土树种合理搭配,注意四时季相变化,使村落植物景观四季因时而变。注重植物层次和群落的营造,村落街道主要以松树为景观主体,搭配蕨类植物及栀子花;红色游览线以松树、毛竹作为景观主体,搭配南天竹、红铁树;河滨漫步道以狗尾草、莩草等水生植物为主形成自然野趣的河滨风景。

4.结语

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都是村尾村较为特色的部分,当红色文化遇上乡土文化,必然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具有红色文化内涵的乡村景观相较于其他乡村景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乡土景观的物质基础,又拥有不一样的文化内涵,故而保护性挖掘乡村红色文化内涵,尊重乡土风貌和乡村空间肌理,二者合二为一,相互交融,才是红色文化型乡村更新和改造的关键。村尾村村落景观改造设计挖掘村落红色文化内涵和事件元素,并将其与当地乡土风貌紧密结合,意在通过极具红色文化和乡土韵味的村落空间场景唤醒人们记忆深处的红色记忆和乡土情怀,从而使乡村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的住原住民,并能记得住乡愁。

猜你喜欢
村落乡土景观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景观别墅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景观平面图》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