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单元教学中“课课练”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021-06-27 05:39读者QQ群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课课练

读者QQ群

研讨背景:“课课练”是对基本教学内容的补充,是体育课体能补偿练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当前体育单元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运用“课课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体能,增强运动能力,为之后的学习和技术动作的提升奠定基础。如何避免为了“课课练”而“课课练”,使得“课课练”设计具有系统性、针对性、高效性等问题困扰着体育教师。本期研讨针对当下体育单元教学中“课课练”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优化教学设计与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参考,真正使得“课课练”服务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话题1:结合当前体育课堂教学中“课课练”的设计与实施情况,您认为目前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您在教学中是如何解决的?

1.“课课练”首先是要让学生清楚“练什么”。2.“课课练”的练习内容要结合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场地器材等情况综合考虑。3.“课课练”要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4.“课课练”的时间安排要灵活、机动。5.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

——安徽罗传伟、河南关津鹏

1.体育课堂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在整堂课中,安排极少的时间进行“课课练”,从运动规律的角度来说,根本起不到作用,学生“蜻蜓点水”似地运动,体能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因此,课堂中应视情况而定,一般安排不少于8分钟的“课课练”专项练习。2.体育课堂存在形式化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随堂“课课练”如走马观花,一带而过,没有充分考虑学情,没有练习强度,训练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应依据学情进行设计,如本节课主要内容练习强度相对较低,那么“课课练”练习内容强度就应较大,要能够保证学生在整节课有充分的运动量。3.体育课堂忽视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如果不用整体性、系统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就会很容易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割裂开来。其实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如在实心球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曾经错误地以为一味地投实心球就能提高实心球成绩,但实际上不仅要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而且要发展其背部力量、腰腹核心力量、下肢力量等,整体全面发展,才能使学生取得进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安排不同的练习,进行上肢力量、下肢力量和其他身体素质“课课练”的协同训练。

——浙江项金忠

当前“课课练”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系统计划和长期目标,“课课练”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非体育课堂教学的点缀或修补。所谓“课课练”应用的系统性,是指在课堂教学学年计划、学期计划中,结合教材内容对“课课练”的内容、形式、时间安排进行全面系统设计,要兼顾长期性与阶段性、全面性与针对性;在每堂课的教学中,将“课课练”与主教材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形成自然过渡,提高场地器材利用率,为“课课练”应用与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体育锻炼的结合提供具体实施方案和路径,使三者能够形成合力。此外,还可以利用教研活动、师徒探讨、现代化仪器设备监测等形式对“课课练”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诊断,以此作为反馈环节对“课课练”进行调整,进而不断提升“课课练”的效果。

——甘肃牧仁、湖南游志勇

“课课练”不一定非要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关,只要能够长期、系统、有规划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即可。

——甘肃贠伟基

“课课练”主要面对的问题:1.安排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哪个环节合适?2.应该设计哪些方面的具体练习内容?3.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要为主教材服务?4.练习时间安排多长合适?运动负荷如何控制?5.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差异,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解决策略:1.“课课练”应安排在主教材内容学习之后、放松活动之前进行。2.“课课练”应尽量安排发展学生速度、力量、柔性、耐力、灵敏素质的相关练习,如蛙跳、立卧、平板支撑、仰卧起坐等发展学生力量的练习。3.“课课练”的内容尽量和主教材相贴合,围绕主教材进行设计。4.“课课练”时间控制在5~10min为宜,运动负荷中等。5.根据学生差异,在教学安排时,分层要求,针对课堂教学情况,灵活安排练习次数和强度。

——山东李景华、广东王曉龙、

广东陈厚波

“课课练”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内容的选择;练习时间的把控;参与者积极性的调动;“课课练”效果的测量和反馈。

——河南杨光、辽宁邵进南

“课课练”的内容相对枯燥,练几堂课学生可以坚持,但时间一长学生就不感兴趣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主教材的安排,将“课课练”渗入到主教材教学中,同时,“课课练”内容可以融入多元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苦练变巧练、乐练。

——江苏严立洋

“课课练”的提出就是要解决体能练习不足的问题,若体能练习达标,则应因内容而异。“课课练”从课中来,还应到课中去。在单元教学中,每一课时应提前计划好“课课练”的内容。这一单元的“课课练”应服务于单元内容教学。教学中一定要有整体性,不能单一考虑“课课练”的练习内容。

——湖北段明强、安徽金文波

“课课练”运动负荷的安排要根据主教材的运动负荷。若主教材是前滚翻、五步拳、太极拳等内容,则“课课练”的负荷量可以适当增加;若主教材是短跑中的途中跑、篮球的教学比赛等负荷较大的内容,则“课课练”的负荷可以适当小一些。配合音乐进行“课课练”能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课课练”的种类和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以便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练习效果。

——安徽李厚余

存在的问题:1.与教学内容(主题)契合度不高,大多孤立地存在于课堂中的某环节,甚至是固定于某环节,很难体现课的结构性、连续性和整体性,容易出现不是根据这节课的主题,设计所需自然过渡的“课课练”,而是为了“课课练”而“课课练”的现象。2.体育学科项目较多,各单元、课次中的“课课练”没有结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而是千篇一律,以同一种方式,一“练”到底。3.常规课的“课课练”,大多是做一些原地性的力量练习,缺乏系统性和趣味性,如小学生在不同身体素质的“窗口期”,应对应地发展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课课练”,形式也应多样化。

解决策略:小学一课次的总时长为40min,根据各环节的时间分布,安排课前热身和课后放松点评、小结至少10min,基本部分的学练20min、“課课练”10min。根据一节课次在各环节的时间比例分布,人体的机能要想得到刺激,发生改变,10min肯定是不够的,而在一课次中,10min的“课课练”时间是较多的。所以,在常态化的体育课中,针对开放式的球类项目,“课课练”可以结合球类比赛,替代原来单一的、具体机能部位的体能练习。另外,还可以将“课课练”尝试放在课后体育作业中,学校的体育课只是介绍锻炼方法与具体要求,更多时间还是以教学基本技能与练习、运用技能为主。

——重庆廖代山

话题1小结:存在的问题:1.“课课练”与所授的教学内容契合度不高,难以体现课的结构性、连续性和整体性。2.常态课的“课课练”,大多是做一些原地性的力量练习,缺乏系统性和趣味性,形式相对单一。3.“课课练”的练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4.“课课练”未考虑学情,没有练习强度,训练效果不佳。5.“课课练”的设计与实施不符合学生整体发展的需要。

解决策略:1.分析教材,研究教学内容,使“课课练”服务于教学,运动负荷合理,并进行细致的教学组织。2.多采用游戏或比赛的形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3.“课课练”时间应根据教学实际,设置8~10min的练习时间。4.充分考虑学情,“课课练”要体现差异化的练习要求。5.“课课练”要在单元计划内整体设计,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内容与要求,体现设计的整体性,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

——安微金文波

话题2:从单元设计入手,结合案例谈如何更好地呈现“课课练”内容的系统性与针对性?

一是结合主教材所要用的器材,如篮球,可以用篮球掷远,培养从下往上的发力习惯,锻炼爆发力。二是结合主教材进行体能练习,如篮球的变速跑、变向跑、滑步移动都可以根据所学单元进行构思与设计。

——江苏朱云笙

从单元教学设计来看,在“课课练”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体能发展、兴趣培养、练习方法的使用,每名学生的体能各有差异,练习所需要的强度、频率都需要随时调整。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没有兴趣很难坚持练习,而兴趣的培养可以从竞争、表扬和交流等各方面进行激发,应采用有效的、灵活的和能够比较轻松达到目的的练习方法,让学生更容易参与其中,完成练习任务。

——甘肃赵德胜、新疆杨静

“课课练”也要随着主教材进行单元化的设计,作为主教材延伸的同时,把主教材内容中一些关键、必备的素质真正发展起来,这样一学期下来,会有7~8个单元的内容,也就有发展不同素质的不同内容的“课课练”了,真正做到全面发展。过程中还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趣味性与多样性要充分体现。

——浙江赵辰、浙江王玲

以足球单元设计的“课课练”为例,可以设计跳球、俯卧推手、俯卧拨球、运球射门、蜘蛛行等与足球结合的“课课练”内容,练习学生的弹跳、上肢力量、核心力量、四肢的协调性发展,在设计单元时,根据单元课时划分,综合考虑每节课“课课练”的内容、次数、形式,这样比单课设计更具系统性、统合性。

——江苏赵美娟、浙江王玲

以篮球为例,某一学期以进攻技术为主的单元教学,在单元计划中“课课练”设计以移动为主,各种变向、侧身、后退、变速等,这样不但巩固了学生的进攻防守技术,还提高了学生的灵敏性和奔跑能力。

——新疆杨静

以小学“跑”为例,在此单元教学中,“课课练”要注重起跑练习,原地或行进中快频练习,使练习内容与本次教学内容和目标紧密相连。

——河南杨光

单元角度设计“课课练”要综合考虑具体项目的单元内容,具体到每一节课的“课课练”内容上。一是针对项目进行身体素质的补充练习,如双杠单元,上肢力量使用较多,可以进行身体素质的互补,进行下肢力量或者腰腹肌力量练习。二是针对项目需要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加强练习,如双杠单元教学中,学生的上肢力量和腰腹肌较弱,就要利用“课课练”加强学生的上肢力量和腰腹肌,可以进行俯卧撑、两人一组推小车或者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练习。

——山西闫继庆

1.单元教学中的“课课练”要注重全面性,如在武术单元教学中,教师需更多设计柔韧、协调、灵敏等方面的“课课练”内容,同时还应加强力量、速度等方面的练习。2.单元教学中的“课课练”要注重延续性,如小篮球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脚步移动方面的“课课练”,延伸本单元移动性动作主教材教学。3.单元教学中的“课课练”要注重前瞻性,如在体操技巧单元教学中,在进行侧手翻教学的前一阶段,可以设计双手撑地顶肩、双手撑地跳、靠墙手倒立等形式的“课课练”,既发展学生体能又为本单元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云南胡金华、山东李燕

“课课练”在单元教学计划中应有针对性,要与课的主教材相互搭配,以达到全面锻炼身体的目的。若主教材是投掷实心球等以上肢、腰腹肌力量为主的内容,那么,“课课练”的内容需增加如蛙跳等下肢力量练习,反之亦然,要体现锻炼的全面性。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由于形式单一,容易产生疲劳感,导致学生厌倦,因此,在不影响主教材学习的前提下,可以在“课课练”中增加趣味性的元素,如游戏、比赛等形式。“课课练”应与主教材有所联系并相互促进,而且应积极考虑“课课练”的单元化设计,努力保证“课课练”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甘肃郑北斗、甘肃席来喜

以田径单元教学为例,为增大步幅,“课课练”可以采用听信号跑、跨跳、后蹬跑、跨过障碍物跑等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组数,这样既保证了主教材的顺利完成,提高了课的练习密度,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奔跑能力。

——辽宁邵进南

从小学低段、中段到高段以及初中阶段,体育课中的“课课练”设计应该有系统的方向性,并与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时间段相匹配。同时从趣味到能力,让小学生从小喜欢上“课课练”,每节课期待该环节;到了初中,让学生能力得到提高,而不是到了中考前再拼命练。努力让“课课练”在相应阶段获得良好效果,其具体实施还需要教师在大方向上根据学情灵活把握。

——浙江霍磊

1.投掷单元的学习中,可安排“动”的体能练习,做到动静结合,如高抬腿、追逐跑、往返跑等,还可以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练习的次數和组数要循序渐进。2.《田径——耐久路》教学中,学生身体负荷较大,可安排柔韧性练习和核心区力量练习,同样注意动静结合,如各类拉伸、平板支撑、动态平板支撑等。3.球类单元中,将体能练习和技术学练融合在一起,如各种移动中进行接球、传球、射门,失误后进行蹲跳起、俯卧撑的“奖励”。

——山东周传玉

1.练习内容要体现身体锻炼的全面性。2.运动负荷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3.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开展分层练习。4.进行对主教材的内容和身体锻炼有补充和促进的“课课练”。如主教材是前滚翻的内容,单元计划安排5个课时,第1次“课课练”内容可安排下桥、前俯腰的柔韧性练习和俯卧撑等,第2次“课课练”内容可安排仰卧起坐,第3次“课课练”内容可安排立卧撑,第4次课可把蛙跳作为“课课练”内容,第5次课(考核课)可以把迎面或往返接力跑作为“课课练”的内容。进行“课课练”的练习时,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应在练习次数上提出不同要求。

——安徽李厚余

话题2小结:单元设计中“课课练”要注重系统性。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应水平段“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学习目标引领学练的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内容,安排在各个课时中,循序渐进,随着体能的提升,组数、数量逐渐增加,形成系统性,长期坚持下去,持续不断地练习,服务于学生运动项目技能的获得。在单元教学计划中,“课课练”要结合教学内容、学情、教学资源,要有针对性,要指向明确,要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根本任务。

——江苏张建

话题3:在教学中实施“课课练”时应考虑哪些因素?有哪些注意事项?

“课课练”不能脱离课堂学习,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课课练”。如在《田径——立定跳远》教学中,“课课练”可重点安排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的练习,对提高立定跳远成绩有促进作用。“课课练”要做到“随堂应变”,安排“课课练”的目的是弥补上课过程中学生体能练习的不足,如在一些技巧类练习中,学生的练习没有太大强度,这个时候可以安排“课课练”进行补充。如果在一节耐久跑课中,学生已经进行了大强度练习,这时就不要再安排大强度“课课练”,可进行一些柔韧、拉伸性的活动代替“课课练”。

——浙江项金忠

1.考虑因素:把握教情和学情;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兴趣;注意完成质量。2.注意事项:组织练习要安全;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是游戏或者比赛);练习方法要得当(要有针对性,练什么,怎么练);“课课练”设计内容具有可操作性;给课课练定主题(积极向上乐观,能够激励每个学生或者团队凝聚力):注重一个关键词,让“课课练”不再枯燥无味;让学生在“玩”中“乐”,在“乐”中“练”,在“练”中收获满满;让这个关键词发挥无限力量,促进学生的自我激励机制,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

——甘肃杨虎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选择合适的场地器材,提高学生参与“课课练”的积极性。“课课练”运动量的安排首先要考虑到整堂课的总运动量。在保证总运动量的情况下,根据主教材的运动量安排素质练习的时间、次数及难易程度,做到运动负荷适中。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不过度疲劳影响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以及学校所配备的场地器材,教师要多动脑,合理利用场地器材,做到“一物多用”“因地制宜”,从而吸引学生参与练习,活跃课堂气氛。

——甘肃牧仁、山西刘凯

考虑因素:实施“课课练”,不仅要充分考虑“课课练”的练习时间(5~10min)、练习内容(与主教材搭配)、遵循的原则(全面发展、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练习强度、密度(30%~50%)等,更要考虑能否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等因素。

注意事项:1.“课课练”的时间应根据教学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不应占据太多的教学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影响课堂主教材的教学时间。2.“课课练”宜采用集中统一练习的形式进行,以保证足够的练习密度,使全体学生都能进行适量的运动负荷练习,达到锻炼的效果。3.“课课练”贵在持之以恒。“课课练”可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安排在教学计划中,不能让“课课练”流于形式。

——辽宁邵进南、江苏赵美娟

主要考虑因素: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发展体能的原则、运动项目特性、学生需求与能力差异、不同体能要素、季节天气、模块(大单元)课次顺序、性别等。

——北京何辉波、甘肃郑北斗

“课课练”要关注学情,作为技能学练的补充,“课课练”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体能,分层分级对学生设计目标,不能采用统一的目标。

——山东臧科运

考虑因素:教学设计主题内容、“课课练”的练习强度、“课课练”的时间长短、学生的个体差异、“课课练”的器材。

注意事项:“课课练”应与教材互为补充、“课课练”内容的多样化、“课课练”内容的针对性、“课课练”内容的季节性、“课课练”内容的评价性、“课课练”内容的趣味性、“课课练”要有持续性。

——山西闫继庆、云南胡金华

在教学实施“课课练”时应考虑的因素及注意事项:1.统筹安排促发展。“课课练”要根据单元教学计划做出相应的安排,围绕教学内容确定“课课练”的具体练习手段。2.因地制宜创特色。“课课练”可以围绕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项目进行设计,为学校特色项目的发展奠定基础。3.灵活多样重全面。“课课练”的内容应是提升学生体能的相关练习,但也不能忽视运动技能的发展,因此在安排“课课练”内容时要考虑到尽量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4.运动负荷重分层。“课课练”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合理安排,多关注体育后进生的实际能力。必要时可以进行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都“吃好”“吃饱”。5.寓教于乐重趣味。在安排“课课练”内容时,不要单纯地为练习而练习,要将练习内容趣味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6.有效合理重安全。“课课练”的教学内容安排要合理,切不可盲目地“照搬”,要考虑到练习手段是否具有危险性、场地器械如何调配以及学生的实际身体状况等,充分做好应急处理预案。

——山东李景华、广东陈厚波

在教学中实施“课课练”时应考虑的因素:1.考虑主教材内容。如投掷内容时,可安排移动类的“课课练”内容,而跑的内容可安排上肢力量和核心力量练习等。2.考虑课型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新授课的“课课练”负荷可大些,复习课一般已达到学生的练习量,可安排负荷小一点的柔韧和协调性练习。3.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课练”内容。4.考虑教学资源的实际,进行整体设计。

——山东周传玉、江苏付新星

话题3小结:考虑的因素:1.考虑主教材内容,与主教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学生主动练习。2.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气候环境因素,以及学生不同体质的差异性。3.灵活多样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考虑运动负荷是否适中。4.要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价,提高“课课练”实效。5.安全适度性,考虑到场地器械调配以及学生身体状况。

注意事项:1.内容安排应和主教材内容相结合。2.防患于未然,提高练习的安全性。3.合理安排,注重运动负荷的适宜性。4.练习形式多样性,宏观把握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符合各学段的发展需要。5.重视练习的组织形式,优化练习手段,增强练习实效。

——山东罗兆杰

猜你喜欢
课课练
体育课“课课练”中力量练习动作变式的探究
改进课课练,增强体质
重视“课课练”提高学生素质
身体素质趣味课课练
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体能“课课练”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结项总结报告会在京举行
体育“课课练”的实践与思考
“课课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理性思考规划 花式“玩转”课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