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基层教研 助推教师发展

2021-06-27 01:51沈菁刘锋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江阴市课题教研

沈菁 刘锋

在构建江阴特质“大格局教育”的宏伟蓝图引领下,在江阴市“发展教师、提高质量”工作目标的指导下,江阴市实施“一核两翼”教研模式,营造“课堂为本、科研引领、评价激励”的教研氛围,提升教研质量,助推教师发展。

一、“一核两翼”内涵

针对江阴市以往教师群体存在不同学段及城乡与学校相对独立,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发展呈平行的问题,江阴市组合学科教研员、学科中心组、名特优教师和青年研究小组群体,创建了“一核两翼”教研模式,即以教研员引领的学科中心组为教研核心体,主导全市教研方向与主题,并直接统筹名特优教师导师组和青年骨干研究小组组成的“两翼”资源,“跨界与窜岗”参与各类学科教研与竞赛活动。这种“一核”主导、“两翼”并驱的联动机制,不受城乡、校际和学段的限制,丰富了原有相对封闭的县、片、校三级线性传统教研模式,打通了区域纵向与横向之间的壁垒,打破了教师在学段、年龄、城乡之间的界限,拉近了基层学校、教师与教研核心体直接对话的距离。青年教师借助外力,教研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导师组教师激发内力,在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进步。

为确保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导师组和青年骨干研究小组成员制订3年成长规划,依照导师组和青年骨干研究小组考核条例,实行3年1期1聘的进出机制,以此促进“一核两翼”队伍始终充满新鲜与活力。同时,加强“学科共同体”建设,组建覆盖小学、初中、高中的“名师工作室”和体育工作室联盟,帮带若干青年教师,呈现“一人能力提升——团队集体共享——区域整体发展”的滚雪球式辐射影响,营造江阴市体育学科的教研氛围。

二、推动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一)课堂为本:开启学科教研通向专业化道路之门

1.打造属于教师自己的“代表课”

(1) 上好“家常课”

打造属于教师自己的“代表课”,主阵地必在每一节“家常课”中,而“家常课”也最能全面反映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与作风、专业素养与专业水平。为促进教师“家常课”质量的提升,江阴市秉持“现场观察、问题研讨、适时解决、后续跟进”的务实作风,从以下3种调研方式入手。

首先,每周一校(1所小学和1所中学)的研究性调研。通过每周二与周三固定的调研日,深入学校随堂听课,了解课堂常态化实施情况,尤其针对江苏省开展的“二次备课”活动,问诊一线教师在“研读现行课程标准、研究教材、规范教学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其次,结合“综合督导”的诊断性调研。除了听课以外,还要对学科组集体备课与教研活动等常规实施与管理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有效诊断和正确引领。

最后,“3年1轮”的浸润式调研。由学科教研员组建调研团队,对学校进行深度调研,形式有“全覆盖式”随机听课、“点题式”集体备课或主题教研活动观摩、查阅校本教研备课资料等,调研结果通过书面报告反馈到校,指導校本教研,培植学科特色,提升学科常规课质量。

(2)打造“成名课”

打造团队支撑下的教师“成名课”,即教师的成名之作。通过共同备课、同课异构和磨课研课,提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强调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通过组内教师的合作、碰撞,辅以导师组的引领,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和整个教研团队,逐步形成“个体设计——导师修改——集体研究——组内展示与教研员指导——公开展示——互动交流—个人反思——成果汇总”的团队教研流程。为了帮助教师“成名”,江阴市为教师提供了研讨、赛课、展示的平台,打通教师通往更高平台的晋升途径。

2.构建基于专业引领的教研平台

通过名师工作室、网络学习平台、青年教师研究小组、国家重点课题研究组等方式,丰富教研形式、拓展教研空间。在此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帮助一线教师践行课程改革,江阴市围绕“课型研究”与“课堂观察”进行主题研究活动,搭建基于专业引领的课堂研究平台,提升教师参与基层教研的专业化能力。

(1)课程研究,专业引领的课堂研究平台

基于体育学科“运动认知性”的特点,遵循“实施与研究何种形式更有利于促进运动认知性发展”的原则,提出了“引导体验型”模式(图1),并通过3个层次进行研究与推广。

首先是理念先导,通过全员培训帮助体育教师认识“引导体验型”模式的内涵、特征、结构以及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意义。

其次是以赛促研,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一年一度“课型大比武”,带动体育教师投入研究。

最后是活动推进,在基层教研中广泛开展“引导体验型”模式的研讨活动,引领教师从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设计“引导方式”,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以此反馈、自省教师的教学素养,约束行为规范,并形成能凸显教师个人风格、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不同内容特色的教学模式。

(2)课堂观察,专业引领的实证研究平台

为考量“引导体验型”模式在践行课程理念、自省教师教学素养与行为规范方面的成效,江阴市以“课堂观察”为实证研究,组织课题研究小组研发观察工具,形成了“动作学习观察”“语言引导”“媒介引导”和“情意表现”等系列观察量表;实施“一核两翼”完善和修正系列量表,带领教研团队率先学习观察方法;开展“县—片—校”三级教研活动,做实“课堂观察”。

如举行“江阴市中小学体育学科基层教研活动现场会”,暨基于课堂观察的校级听评课教研活动观摩会,让“课堂观察”落实于教研活动中。通过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心得交流会,总结观察经验,探究归因分析,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实效。

(二)科研引领,搭建学科教研迈向教科研一体化之桥

江阴市通过大课题带动小课题、理论研究带动实践研究、科研行为带动教研行为的做法,搭建学科教研与科研连接的桥梁。

1.大课题带动小课题

组建科研骨干团队,立足教育部重点课题与省重点教研课题,聚焦一类动作的“共性特征”,进行动作发展视角下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重构研究;开展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进行课题开题、中期展示、结题汇报等活动,推动课题研究稳步实施;以大课题带动小课题,促进教师个人专项课题研究有效推进。如针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形成了“个体内差异评价”和“进步幅度评价”课题,基于“类技能”的约束矩阵和以约束为基础的任务分析,设计适宜每1名学生学练的内容与方法,解决课堂教学中活力不足等问题。

2.理论研究带动实践研究

通过“课题研究进课堂”活动,举行“滚翻类技能”教学设计评比,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研讨,创新教学范式的课堂教学展示,反映学习样态的课堂观察活动等,让课题研究基于课堂、高于课堂、回归课堂。

3.科研行为带动教研行为

通过举行科研方法介绍、论文写作培训、科研成果分享、科研型教研组建设路径介绍等活动,带动问题导向的微课题基层教研行为,如“体教融合的足球人才培养研究”“践行‘双减探寻学校体育‘双增的研究”等,让教师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循环认识过程,体验问题导向的教研乐趣。

(三)评价激励,驱动学科教研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了让学科教研走向高质量,激发体育教师自我发展需求的内驱力,实施三级考评制度。

首先教研部门组织青年教师3年达标、名特优教师辐射引领、专业提升、专业创新等方面的评选制度、考核制度,给予证书等奖励。

其次教研部门协同教育局组织涉及教育教学、条件保障、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江阴市中小学体育综合评估”,并将考评成绩纳入校长绩效年度考核范畴。

最后教研部门协助市教育督导部门组织针对学校层面的涉及教育管理、体育教研、体育课程、体育活动、应急救护保障机制等内容的“江阴市中小学体育专项督导”工作,督导结果以报告形式反馈学校,若存在问题则要求学校做出整改,并采用“回头看”的形式,督促问题解决。

猜你喜欢
江阴市课题教研
同心悦分享 同行悦澄长——江阴市欧美同学会学长共话“科创”,共庆五四青年节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我的新年愿望
春节里快乐的事情
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