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3一体化”模式建构与实践

2021-06-27 22:35李伟王辉谢兴隆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研育人

李伟 王辉 谢兴隆

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市教研中心)从2008年开始,探索建构以体育教师培养为抓手,兼顾师生的共同促进,即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模式,并于2014年形成了雏形。这是以乌鲁木齐市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逐步形成的学校体育“1263一体化”模式,即包含1个理念、2个主体、6个抓手和3个亮点。

该模式形成至今还在不断进行完善与实践,其根本任务是“以体育人”,并以实现体育教师培养与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师生共同体”为远景目标,旨在探索“抓体育教师教学,促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校体育育人新路径,促使“教与学”实实在在落地,形成师生互促共同体,打造“小而精”的特点,并根植于一线体育教师的实践本位。

从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相互关联的角度出发,既能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又能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为学生的体质健康、运动技能掌握等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1263一体化”模式建构的内涵

(一)1个理念

在学校教育“立德树人”“身心并育”“教学相长”等思想的引领下,结合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提出该了“1263一体化”的育人模式理念,即“育人先育己,强心先强体,重学先重教”。

“育人先育己”指向体育教师品行、能力及自我完善过程;“强心先强体”指向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进而潜移默化地达成育心目的;“重学先重教”指向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与学并重的同时也应该有先后之分。

(二)2个主体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构成的两个主体,关键点在于打破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隔阂,建立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纽带和载体纽带(自编教参、锻炼手册)。

(三)6个抓手

6个抓手即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教研能力,学生的体质健康、技能掌握、竞赛成绩。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专业技能巩固、教研能力提升和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运动技能掌握、竞赛水平提高的具体实施方式、方法及成效。

1.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以参与国家级、自治区级体育课堂教学评比(展示)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依托乌鲁木齐市中小学体育专业委员会,定期开展“赛课活动”,建立校级—区县级—市级的教师教学能力成长机制。并遵循“以老带新,以强扶弱”的传统,在原有说课、微课、录像课、现场课的基础上大胆突破,积极探索室内体育技能课、单元式说课新样态,建立了“以教学为本、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效果”四位一体的课堂评价体系。

2.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以巩固体育教师专业技能为导向,构建周期性的青年骨干教师基本功培训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涉及“学规范、教方法、练技能、演技艺”4个维度。

“学规范”是通过队列队形训练、广播操学练,获得教师教态的矫正;“教方法”是通过对20余个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等内容的培训后,以微课体现教师教法的修炼;“练技能”是通过名师教授球类、田径、武术、体操、冰雪等项目的“绝招”,使教师运动技能得到加强;“演技艺”是通过精品微课、特长技能、特色才艺的综合表演呈现教师专长的应用。

3.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

以提升体育教师教研能力为目标,通过“内培”与“外引”2种方式,结合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定期规范地组织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教研活动。

具体而言,“内培”是指教研中心体育教研室以教研工作会议的形式,公布每学期教研活动计划,第1学期以各主题教研活动的培训和評比为主,第2学期以观摩学习和主题自我研修为主。如为了构建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骨干教师的教研能力,市教研中心组建60余人的“教参”团队,经过2年的论证、研讨、编写、调研、修订等,先后编写了《乌鲁木齐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参考(2021年试行)》《乌鲁木齐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参考》,并于2021年3月面向全市200多所中小学进行推广和试点。

“外引”是指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专题报告、主题讲座等,更新体育教师教学、教研的实践观点,为完善本模式奠定基础。

总之,“内培”与“外引”是从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激发内生动力,提升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能力,达到自内而外地补齐教师教研的短板,最终服务于广大师生的目的。

4.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以“抓教师教学质量,促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通过教研团队组织,从青年骨干教师中选拔一批在球类、操舞类、体能类、冰雪类等项目专业能力比较突出的教师,将其按项目类别组成体育运动课程资源开发小组,最终形成市级到校级的居家体育锻炼资源,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督促机制。

这样的督促机制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有机联系起来,明确教师与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课外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任务,不设置单主体责任制,而是让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即教师的重点在课堂教学,学生的重点在课外体育锻炼。同时设置人性化浮动性的评价、监督指标,为改变学生的被动体育参与提供了支持。

5.促进学生的技能掌握

以培养、巩固学生的运动技能为契机,使学生实现1~2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主要的方式与方法可概括为采用“一参考一特色”。

“一参考”是推广试行《乌鲁木齐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参考(2021年试行)》,以规范、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使教师能够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做到“教而得法”。

“一特色”借助《乌鲁木齐市级体育和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试行),该方案涵盖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冰雪、摔跤、柔道、拳击8个地域特色项目。对已命名的54所体育特色学校,规定在保证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基础上,每周增加1节特色课、建立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梯队、开展校内三级联赛等。

通过2年的实施,促进了乌鲁木齐市学生对特色项目的“学、练、赛”,为学生最终达到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目标与终身体育提供可能。

6.提升学生的竞赛水平

以“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的理念转变,通过营造浓厚的体育研究氛围,促进有志于课余训练的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传统特色校”的建设为依托,将“教学、训练、竞赛、裁判”融为一体,主要涉及体育教师专长发挥与学生竞技水平提升。

经统计,2014年至今,国家一级运动员102人、国家二级运动员552人,被一本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录取的有221名,其中有1人被清华大学、2人被北京大学录取。现有体育中小学教师国家级裁判员6人、一级裁判员93人、二级裁判员23人。

(四)3个亮点

“1263一体化”模式提出的“亮点”是对乌鲁木齐市中小学学校体育阶段性工作的总结、归纳与提炼,这是对学校体育教育教学阶段性成果的检视与肯定,也是以点带面地通过典型引领整体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

基于此,该模式主要从“教师”“学生”“师生共同体”3个端口切入,以教研中心、区县教研室、体育教研组为机制保障,通过“重研究、练技能、强实践”实现;“教学互促共同体”通过“编教参、促居家天天练”联通;“运动标兵”通过建设54所体育特色校和课余训练支撑。

1.“教学能手”的培养

通过创建体育教师培养工作室平台,统筹管理辖区内的体育教师的教学与教研活动。市教研中心定期举办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班,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发现、选拔一批具有潜力的青年骨干体育教师进行持续性跟踪培养,并对标全国、自治区的体育课堂教学能手要求,在日常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锤炼,最终实现以教学能手的培养带动乌鲁木齐市育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提升。

具体可概括为“五课六训一工作室”。其中,“五课”是指说课、微课、录像课、现场课和室内技能课评比;“六训”是指连续6届的教学技能培训;“一工作室”是指利用3批次、4届的体育名师工作室平台打造教师的成长。

2.“教学互促共同体”的联通

首先,定期开展乌鲁木齐市一线体育教师教学与学生体育课参与情况的调研,并总结、归纳、提炼调研中关于“教与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其次,组织、邀请青年体育教师、专家和退休老教师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方案的研制。最后,通过教参编撰、家庭体育锻炼互动等方式实现教学互促共同体的联通。

具体可概括为“二调研二修订一出版”。其中,“二调研二修订”是指《乌鲁木齐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参考》的二次编写、修订与2次调研;“一出版”是指在《居家战疫天天练》线上课程的基础上出版《家庭体育作业天天练》,以此联通教师与学生、学与练,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3.“运动标兵”的生成

以乌鲁木齐市体育特色校建设为抓手,分区域、分层次地实施教学名师与教研员共同指导、督导及评价的方式,统筹日常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打造市级体育特色校三级联赛体系,最终在满足普通学生基本体育锻炼需求的情况下,为有运动潜力的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与空间,挖掘“运动标兵”。

具体可概括为“特色与训练”。其中,“特色”是指名师与教研员承担的《乌鲁木齐市级体育和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论证起草与标准制订,对已命名的54所特色学校进行指导与服务、培训與评估;“训练”是指抓好田径、篮球、足球、拳击、摔柔、冰雪和武术等特色优势项目的训练与竞赛体系的搭建,为体育特长生的发展助力。

“3个亮点”动态地指向学校体育的“育人”本位,相互促进,共同发力,同时也是对学校体育“1263一体化”模式的整体效果的高度总结与检视。

二、“1263一体化”模式建构的原则

“1263一体化”模式是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以体育人”3个层次的内在要求与规定的指引下,提出与确定该模式的基本原则,主要围绕教师与学生的核心定位,以“精”为纲领确定“四精并茂”的原则,即精修原则、精进原则、精准原则及精彩原则。

该原则的内在关联表现为以“精”为核心,统领“修”“进”“准”“彩”4个关键点,构成递进、循环的逻辑关系,即促使形成“精修”→“精进”→“精准”→“精彩”→“精修”闭环和有机的整体,并在实践与理论的跟进过程中不断完善与修正,兼顾协调“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内在衔接。

(一)精修原则

精修原则是体育教师对待学生就像雕塑一件件艺术品一样,精雕细琢。同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目标、计划、策略等,进而达成“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

(二)精进原则

精进原则是体育教师在教研方面专心求进,即深入课内与课外体育活动,潜心研究教学手段,并积极聆听学生的声音;在专业技能方面毫不懈怠,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三)精准原则

精准原则是坚持“抓教师教学,促学生身心”这一主线,精准定位于抓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抓教研员有效管理及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等,促使学校体育的育人目标、重心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身心健康促进的轨道上运行。

(四)精彩原则

精彩原则包含体育教师的“出彩”与学生体育活动的“多彩”,即落实“体”回归“育”的真义,进而彰显学校体育中的人文价值与人文精神,探索走出“应试体育”困境的可能性。

三、“1263一体化”模式建构的价值呈现

“1263一体化”模式的建构是项目负责人基于对乌鲁木齐市中小学过去一段时间内教学、教研等工作的综合提炼,具有小而精、可复制及高效性的特点,能够不同程度地激发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并提供体育教师与学生群体共同展演的舞台,真正将“体”回归“教”、“体育”回归“校园”,根植于育人的本位,发挥育人的作用。该模式的具体价值可归纳为3个方面。

首先,突破传统体育教育思维,为师生互促的实践行动提供指南,如从学生参与的一堂课、一场比赛及一次课外体育活动的细节着手,并非硬性、机械地监督、管理学生与教师,而是提供体育教师教学与教研所需的成长条件,进而使体育教师能够安心、尽心地投入体育课堂教学工作中,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创建学校体育活动圈,一起享受体育运动参与过程中的乐趣。

其次,促进体育教师从新手型向专家型的成长与转变,为优秀青年骨干体育教师提供晋升的空间,如定期对青年骨干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涉及教学教研、教学技能、基本功等;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教参编写、居家天天练课程创编、名师工作室培养工程等活动,并设置严格规范的考核指标与评价体系。同时,邀请国内学校体育专家、学者进行引领,发挥本地区已退休和在职教学名师联合指导的作用,利用市级“三类人”“红山教育领航人计划”平台,打造教学名师,发挥典型体育教师的引领作用,形成样板空间,激发体育教师主动参与培训的热情。

最后,有效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实践搭建“ADS保障机制”,即以市教研中心(A)、区县教研室(D)和校级教研组(S)的一体化教师教学、教研及技能提升的网络结构,同时形成了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技能掌握及竞赛成绩等方面保障、督促的有效机制。

能过学校体育达到育人目的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本项目建构的“1263一体化”模式仍需要通过实践探索不断对其完善,如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及形成性评价还需进一步规范,整体性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摸索与建构。该模式还需要通过团队共同的力量逐步进行梳理、总结及修正,并使其扎根于一线体育教育教学,达到以体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教研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