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翼四线”教研模式推动教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1-06-27 21:11熊会安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天津市体育教师教研

熊会安

编者按: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理顺教研管理体制,完善国家、省、市、县、校教研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应独立设置教研机构。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省、市、县三级教研机构应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各级教研员,发挥重要的体育教学改革指导作用。”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尤为关键。基于此,本刊本期邀请了部分省(直辖市)、市、县(区)体育教研员,从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方法、推动体育教研组建设的策略,以及促进体育教师能力和素养提升的经验等方面进行分享,以期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科研能力等,使体育教师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教研工作是国家政策文件落地的重要一环,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前行的一个重要载体。为了让体育教研工作在新时代能够发挥积极有效作用,实现学科在促进学生有个性而全面发展中的价值,天津市按照根据区域情况和学科教研的发展目标设计了“一体两翼四线”的教研模式,即以常规教研开展为主体;以教育科研和信息技术助力为“两翼”,以课堂教学生命线、高中课改推动线、课程建设发展线和省市交流联动线为“四线”,推动天津市体育课程改革不断前行,促进天津市体育学科教研高质量发展。

一、“一体”为本,转变方式打牢工作根基

教研工作是教研部门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市教委相关工作精神、提升区域教育教学水平和促进课程改革纵深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常规教研作为整个教研工作的基础,若要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做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更好地满足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整个工作的设计上做到统筹规划,在具体实施中通过观念的转变保证教研内容精准、方法精当、过程精细。

(一)制订因需、分层教研内容

天津市面对地域、能力、发展需求不同的教师群体,根据区域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尽可能做到因需而研、分层而研。如,天津市对各区体育教研工作和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摸底调研,聘请专家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各区教研工作的优势和不足及教师们在教学、个人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课程中心)的总体工作部署,设计了提升体育专业能力的3年工作规划,以学期为单位进行逐步细化,并以常规教研和个性化教研2种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常规教研体现的是自上而下,突出全员性;而个性化教研则是以自下而上的形式、以各区业务提升为目的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活动。如,根据学年工作目标在教学、科研、运动训练等方面设计需求菜单,在网络下发供各区进行选择和申报,对各区需求反馈情况进行归类分组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在后期进行分组、分层的个性化教研指导。这种活动形式既做到了教研工作整体“面”上的推动,也满足了不同需求,提升了不同水平教研“点”。

(二)实现教研方式转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的教研方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天津市针对课程中心提出的教研方式6个维度转变要求进行了认真学习,结合学科特点做好工作关联,通过化整为零有机地把这6个方面的内容融入到学科教研工作中,并在日常教研工作中逐个落实。1.组织体育教研员进行学习和交流,做到“源头注入活水”,让观念转变促使教研方式转变,并在教研活动中真正发生;2.组织市区两级教学指导团队深入课堂,加强课堂观察,做好基于事实和证据的课堂教学改进;3.在市区组织的优秀体育课评活动中把“以学定教”“学科育人”等理念融入评价指标中,以评价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4.加强体育学科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教研员和教师们的信息素养,逐步改变原来传统的集中教研模式,并逐步向开放的、信息化的教研模式转变。通过线上、线下及混动的教研形式,保证统一性教学指导和个性化服务。教研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天津市体育教研工作的发展。

(三)做到教研活动精准

在认真学习、领悟近期颁发的相关文件基础上,结合天津市学校体育现状,在天津市教育学会和高校专家的帮助下,课程中心对影响天津市学校体育发展的难点、热点和关键点等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形成教研专题内容,为后期教研活动有的放矢地开展和教研形式的选择提供依据。如,发挥天津市各区体育名师工作室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展精准帮扶活动,让工作室与较为偏远的静海区王口镇四小、蓟州区的桑梓镇小学等学校签订周期至少1年的帮扶协议。既避免了工作的形式化,也让学校体育教师能够得到持续、专业的指导。在教研组织形式上,针对不同的教研主题、不同的教研人群和不同的教研环境,选择更适合的教研组织形式开展活动。除了有序组织常规的线下教研外,天津市还根据教研工作的需要和各直播软件的特点,有目的地選用腾讯会议、钉钉、天津市网络基础教研等平台,以直播和录播等线上教研形式开展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和经验分享的平台。在一些学术专题研讨活动中,为体现教研的深度,更多地采用混合式的教研形式提高教研效益,做到线上有资源、线下有活动、过程有评估。为了检验每次教研活动的效果,在活动结束时让线上、线下观摩活动的教师通过扫描活动组织方提供的二维码,对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更好地规范教研、提高效率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教研活动的精准性。

二、“两翼”助力,拓宽渠道实现教研精准

要让体育教研工作又快又好地发展,就应给教研装上翱翔的翅膀,而教育科研和信息技术就正是为课程改革助力的双翼,为实现体育学科教研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教育科研助力,聚焦科研课题研究,加快成果转化步伐

要做到教研、科研和教师培训三位一体,既要用一种研究的视角不断促进教研工作研究化、研究成果化,还要以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不断提升学科教研品质。

1.培养高水平科研教师队伍

一方面,在全市范围内招贤纳士,遴选优秀的科研骨干组成天津市体育科研微团队。通过聘请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为团队成员进行系统地科研理论指导和培训,使每名成员成为天津市体育科研工作的授课者、宣传者和实践者;另一方面,发挥天津市南开区、静海区、津南区和滨海新区4个“体育教师读书屋”的作用,围绕11个研究专题成立了相关专题研究实践小组,通过教研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培养出1支有思想、有理论、有能力的科研队伍。

2.创设良好的学科科研环境

积极倡导各区体育教研员创造教研工作专题研究环境,围绕区域教育教学现实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把研究重心聚焦在学科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全过程,把成果应用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中。围绕课程中心开展的《天津教研“求是”大讲堂》工作思路,发挥天津市特级教师和市未来教育家工程学员的作用,开展了系列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逐步形成好学、爱研的良好学术氛围。

3.搭设教师科研实践平台

实践是检验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通道,没有实践支撑的研究如空中楼阁。为此,天津市为体育科研微团队的成员搭设了线上线下形式的专题讲座和科研指导等平台,既检验了他们理论学习、实践研究的情况,也提高了他们运用研究成果更好地为体育教师专业服务的水平。此外,还通过在中国教育学会和天津教育学会等科研部门立项的课题让更多教师参与进来,在研究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为扩宽研究领域,加强各学科教师间的深度合作,通过《古诗词融入徒手操提升体育品位的研究》《美育在推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等课题研究不断加强体育与语文、艺术等学科的有机融合,既实现了学科的教学增值,又体现了协同育人。

4.科研成果宣传推广

以科研引领、具体落实的思路,认真做好教研成果的转化工作。通过举办天津市“体育教师读书屋”阶段性成果展示等市级教研活动对系列研究成果进行全方位推广,发挥各区体育名师工作室的作用,深入各区各校进行点对点的成果渗透,实现成果推广工作的以点带面、整体提升。此外,还利用网络平台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做好成果的宣传工作,实现研究成果效能的最大化,为推动天津市体育学科课程改革不断前行提供不竭动力。

(二)信息技术助力,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拓宽教研工作渠道

当前,信息技术在深化课程改革推动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天津市体育学科信息化建设主要从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丰富学科教研方式、拓宽学习交流渠道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等主要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基于信息化与学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体现区域和学校个性化需要的区域教研、学片教研和混合教研等形式的教研活动。通过近几年的学习培训、交流展示和实践反思,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充分提升,教研和教学效率得以不断提高,并在研究实践过程中提炼出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推动天津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文件精神做出了学科贡献。在体育信息化建设中,天津市具体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研究。

积极探究开展基于网络的教研活动模式,不断丰富教研内容,拓宽教研渠道,以直播等形式开展区域及跨区域教研活动,既满足了当前教研发展的需要,也为更好地指导教师精准教学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思路。

开发天津市中小学体育学科网络精品课程,借助天津市中小学网络教研平台进行课程资源整体框架搭建,通过协助各区、校挖掘整理体育课程特色内容,形成数字资源做好分类分批上传,实现体育优质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

发挥天津校园体育网络视讯台和微信公众号的作用,借助平台开设了丰富多彩、体现教师需求的接地气的栏目,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搭设了实践体验的平台。

提高天津基础教育网络教研等平台的使用的频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借助平台积极开展市、区、校级系列教学评比、优秀成果的展示及各种学术研讨活动,由于教师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大量的教学资源经过上传、评比和推优,最后分门别类地被上传到不同的栏目供教师参考使用。

借助天津市个性化服务系统,陆续开展了以检验教师技能水平为目的的天津市体育教师技能大赛和推动天津市校园武术发展的“津门武林新秀”学生武术评比、展示与推广活动。

利用信息技術拓宽教研渠道,使之成为教研工作形式的一个补充,并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具体实践,让教研活动针对性更强,辐射面更广,活动效果更显著,实现了学科教研的精准。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逐渐让信息技术成为加强天津市学科教科研的有效工具和教师们专业发展学习交流的平台,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的重要手段和对外宣传报道的有效载体。

三、“四线”推进,具体落实,谋求学科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动体育学科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保证天津市体育学科教研工作稳步前行,按照天津市教委、教科院的整体工作部署,课程中心结合学科教研工作的特点和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做好顶层设计,并把课堂教学生命线、高中课程改革推动线、课程建设发展线和省市交流联动线作为优化政策和理论落地、落细、落实的实施路径、具体抓手。

(一)抓牢课堂教学生命线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主渠道和主阵地。天津市聚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引导教师在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增值。

1.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与指导

加大对体育常态课的监管力度是保证国家、市、区相关文件精神和学校体育工作要求具体落实的有力手段。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本着以区督导为主、市抽查为辅的原则,由各区教研部门协同各区教育局体美劳科、督导室,根据区域学校的数量和学科中心组成员的数量进行督导分组,按照常态(定点、定时、定内容)+重点(市区临时任务、重点工作)的工作实施模式到学校进行教学督查与指导,及时做好反馈,并把反馈结果作为评价学校教育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此项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校领导对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视,保证了各项文件内容的具体落实,同时能够在课堂教学上给体育教师具体的专业指导,较好地保证了天津市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2.加强对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

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陆续下发,体育学科作为育人的主要载体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把课程思政、生命健康教育、国防教育等元素融入体育课程,落实在课堂教学就显得越来越迫切了。为此,天津市发挥本市体育学科专家和名师的力量,根据文件精神和现行课程标准要求,不断对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理论建模、教学实践不断对研究成果进行丰富和完善。几年来,天津市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上做到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多渠道将研究成果进行宣传和推广,形成研学一体、互融共生的良好研究氛围,教师的教学品质也得到不断提升。天津市先后在红桥区铃铛阁外国语中学、北辰区佳园里小学等学校进行武术、花样跳绳等项目的课堂教学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未来天津市还将按照《国防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要求,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如何融入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

(二)找准课程建设发展线

课程是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学科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此,在做好市级专业引领的基础上,还应有目的地帮助各区挖掘本区域体育特色课程,为区域间学科特色课程建交流与合作搭设平台。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展示活动,不断加强学科特色体育课程的建设与优秀经验成果的流动,为形成“区区有特点、校校有特色”的局面营造氛围,为开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良好局面打下坚实基础。

1.进行顶层设计,做好区域特色体育课程的设计与指导

按照天津市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的整体教研工作思路,对体育学科课程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做好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和调研指导,增强各区的课程意识,通过提供一些实用性的操作思路和方法,为各区有意识地挖掘和梳理本区的体育特色教研成果并形成课程做好学术支持和过程引导。

2.整合优质资源,开展体育学科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各区体育教研部门在课程中心体育研究室的统一安排下,借助市派和区聘的退休学科专家、名师、特级教师的力量,不断加强对区域特色课程整体框架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的研究。通过理论学习、潜心研究、实践创新和成果提炼等系列工作的开展,不断对区域特色体育课程进行丰富与完善,为能在后期参加市里组织的教研特色成果展示和评比活动做好保障。

3.归类和提升,形成市级特色体育课程

在课程中心课程研究室的协助下,不断加强对各区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帮助各区提升体育特色课程成果的品质,并通过层层遴选、反复打磨形成市级精品课程资源。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市校园武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花样跳绳等体育特色课程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在市内各区进行广泛推广。此外,天津市以挖掘课程内涵、打造学科文化为目的,与萨马兰奇纪念馆、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合作,建立天津市体育文化教育基地,为丰富天津市体育课程内容、提升师生体育文化素养、构建天津市体育特色课程新范式提供了新的课程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用好课程改革推动线

深化课程改革,就需要在政策文件和学科课程标准学习的基础上,做到教育观念和方法的转变,并通过课程改革试点的培育和研究实践成果的逐步推广,不断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保证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做好政策文件及现行课程标准的宣传、培训

针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除了组织开展市、区两级的专题培训外,还利用教研活动和网络平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及时准确地把课程改革精神和国家政策要求传达给课程改革所涉及到的多方人群,使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做到方向明确、操作正确、评价准确,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2.组建专项研发团队,深入一线进行课程改革多维指导

整合天津市多方资源,组建市区体育课程改革研究和指导团队,在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做到点面兼顾、多维指导。指导团队通过深入研究、集中力量,陆续解决天津市在推行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难点问题,通过多方实践提炼出实用性强的操作范式供教师们使用,并根据各区、校的课程改革需求,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做到精准帮扶,较好地促进了天津市体育课程改革工作的落地、落细和落实。

3.做好典型培育,加大课程改革成果推广力度

加强对天津市第二中学等3所体育学科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基地校的重点培育工作,并对3年来基地校在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将其转化为推动天津市高中体育课程改革进程的成果,在全市进行推广。此外,通过市区多平台的搭设、多渠道的宣传,及时把小学、初中课程改革试点的研究成果进行片、区、市等范围的逐步推广,加深教师对课程改革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保证各区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不走样”,发挥了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强化省市交流联动线

发挥省市交流的联动线既是展示天津体育文化、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区域学科发展的有效渠道,也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维,实现互融共进、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教研工作中,天津市從以下3个方面不断加强与外省市的合作交流。

1.以学术交流为主体多渠道沟通

为了让各省市好的教研成果更快更好地流动起来,为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提升服务,在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及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的支持帮助下,天津市课程中心利用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不断丰富各省市联合教研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拓宽教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渠道。通过与北京、湖北、广东等省市进行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交流与分享,加快了教研成果的广泛流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促进了各省市的深度合作,也实现了共同进步和共同提高的联动目标。

2.以研究项目为载体多维度合作

为了保证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具体实施,天津市课程中心围绕学科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开展系列的专题项目研究,与广东、安徽、江西等省份的体育名师工作室深度合作,成立若干课程改革专题研究团队,集众人智慧攻坚克难,不断解决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逐渐形成一套省市间教研联动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3.以队伍建设为目标多方面培养

教师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主要条件之一,是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最核心的力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与价值十分重要,天津市通过引入与合作省市的专家学者,成立专家资源库,定期或不定期地以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指导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既让专家资源有序、有效地流动起来,也为打造不同层级的优秀体育教师团队,为教师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成长机会。

“承担时代赋予使命,打牢学生发展基石”,既是天津市体育教研工作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当前形势下对学科教研员和教师提出的全新工作要求。作为教师队伍中“关键少数”的教研员,更要主动面对学科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在学科教研工作中,立足实践,深入课堂,有效分析,以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实践新课程,从而实现学科育人观念上的转变。进入新时代,体育教师一定会不辱使命,不断创新,踏实工作,促进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为实现“五育并举”、凸显学科的育人价值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天津市体育教师教研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如果画笔会说话?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天津市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