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茜蓉,闫凤茹
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山西030001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大约有2.55亿人,其中独居和空巢老年人约1.18亿人[1-2]。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3]。2016年7月,山西省民政厅、卫生健康委员会等9部门联合制定《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明确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为老年人提供就医便利服务。2018年医养结合工作列入了山西省委、市委改革重点任务。山西省太原市作为我国医养结合的第一批试点城市,将医养结合工作列入重点民生事项和深化改革重点指标,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初步形成“医疗护航、健康养老”服务机制[4]。太原市作为山西省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8%,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增长,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愈发明显,并将继续呈现“未富先老”趋势。在此研究背景下及时分析目前太原市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现状,并分析主要影响“医养结合”的需求和影响因素,为及时优化“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1.1 调查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太原市6个主城区的老年人各100人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居住时间≥6个月;③认知及反应能力正常;④所有研究对象均被告知调查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健康养老现状、是否支持医养结合以及具体健康养老服务需求5个部分,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填写人的基本信息、就医情况、参保信息、养老服务模式认知等,若碰到相关专业性的问题,由调查员向老年人进行简单的解释及说明。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78份,其中有效问卷546份,有效回收率为91%。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²检验进行统计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太原市老年人基本情况 546名老年人中女性占51.1%,男性占48.9%;城镇老年人占46.5%,农村老年人占53.5%;年龄集中在65~79岁;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占83.0%;月收入<2 000元占35.9%,2 000~4 000元占51.3%;患有慢性病者占97.43%;医保类型主要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占68.9%。
2.2 太原市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支持情况(见表1)
表1 太原市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支持情况(n=546) 单位:人
2.3 太原市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在对医疗服务需求方面,21.99%的老年人认为医药费太高;12.64%的老年人认为看病距离远,交通不便;10.27%的老年人认为因为行动不便,不方便看医生;4.76%的老年人因为医生服务态度不好,导致不愿意看病;3.38%的老年人认为医疗技术条件差,认为看医生无用;2.14%的老年人认为就医拥挤而导致看病困难。在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方面,41.38%的老年人选择了医疗保健服务,36.59%的老年人选择了紧急救护服务。在社会养老服务中,27.26%的老年人看重医疗保健,21.66%的老年人看重支出费用,19.53%的老年人注重专业素养,17.49%的老年人看重居住环境,2.13%的老年人看重文化学习。
3.1 太原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现状“未富先老”一直是养老服务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居民的收入和医疗服务支出是“医养结合”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月收入≤4 000元的老年人占80%以上,但大多数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支出集中在3 000元以下,反映出太原市老年人面临着养老资金的短缺问题。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太原市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概念了解不足,及时宣传可以加深老龄化人群对“医养结合”理念的理解,从而结合自身的需要选择“医养结合”的服务。太原市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还处在逐渐完善的阶段,医养结合服务的质量和种类还需要不断提升,一些传统的养老服务机构尽管融入了更多的医疗服务元素,但是其服务质量还不能满足需要。
3.2 建议
3.2.1 养老机构分级管理,合理配比养老支出 可以通过建设小规模、性价比高的养老机构,利用社区医疗资源,就近配备,与医疗卫生服务站、康复中心等捆绑合作,形成分散式、网络化的养老体系[5]。建立小型的养老机构,依据文化程度、月收入、主要职业分级管理,能更好地减少建设成本,进而缩减养老服务支付费用[6-7]。
3.2.2 普及预防筛查,增设老年预防保健 近年来,高血压、心脏病、血脂异常、血糖升高等常规重点关注的慢性病比例较高,发展成为更需重点防治的慢性疾病[8]。因此,需要加大对老年人高发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定期开展健康饮食宣传、保护心脏等预防保健活动[9];同时应加强养老机构在“养”方面的服务,主要包括健康行为的倡导,建立健康生活、饮食习惯;开设老年食堂为老年人搭配营养餐;在老年服务中心内增设理疗室、复健设备等,促进老年人康复训练,从而缓解或预防疾病。
3.2.3 提供差异化服务 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数量庞大,且多数都患有慢性疾病[10],多数失能老年人面临的是医院不能养、养老机构不能医的困境,康复治疗难度大。失能老年人作为一个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弱势群体,其生活质量不容忽视,需要开展更深入的关于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长期照护需要、照护体制、心理护理等的研究[11]。医疗与养老设施应按照老年人的基本情况范围划分[12],可以将常见的药房、非综合性门诊部(牙科医院)等机构类设立坐诊[13],并且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体检,关注老年人的健康,若有问题及时进行救助;同时为不同的老年人提供合适饮食指导、运动与休息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养老服务。由社区联合志愿者组织、心理健康协会等非营利性组织促进病人的精神健康,开放老年活动中心,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14]。通过医养结合形成医院-社区-家庭为核心的连续性照护体系。
3.2.4 建立规范化医疗、养老模式 老年人对于“医养结合”服务有较高的要求,尤其不能忽视老年人对心理护理的需求,有学者提出“医养心整合养老模式”,是在原有医养结合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服务的理念,更好地践行人性化治疗和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15]。但目前养老机构因缺少政府的规划和引导,面临着许多问题和难题,如定位混乱,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养老服务存在矛盾和冲突,管理标准不统一等[16]。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标准示范性文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医养机构的具体特点,科学制定养老服务体系总体建设规划[17]。明晰各种“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性质、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制定和完善统一、具体的机构建设标准、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