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蕾,施燕禧,张月珍
1.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学院,福建362000;2.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
随着现代医学观念的转变,心理保健已成为围产保健的重要环节[1]。初产妇在适应妊娠、分娩、产后恢复等生理改变的同时,心理上也会产生应激反应[2]。顺产初产妇因经历分娩阵痛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甚至分娩之后此情绪仍不能缓解,剖宫产初产妇则因产后宫缩痛、剖宫产术后瘢痕有碍美观等因素产后易出现情绪障碍[3]。相比足月产妇,早产初产妇照料早产儿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与财力,且需承受更多的精神压力与经济压力,更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4]。产后抑郁是产后常见心理障碍,与产后生理状态的恢复及产妇长期生活质量密切相关[5]。因此,早产初产妇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受到广泛关注。育儿胜任感是指母亲在育儿过程中的自我感知能力和育儿过程中自我获得的满足感[6],是用以评价母亲角色行为的全新指标[7]。已有研究显示,育儿胜任感较低的父母易在产后1周出现消极情绪[8],心理弹性是用以反映个体积极应对逆境的良好指标[9]。然而,育儿胜任感与心理弹性对早产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早产初产妇产后3个月内抑郁现状,并探讨育儿胜任感及心理弹性对产后抑郁的影响,为实施针对早产初产妇产后心理保健项目提供参考。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于泉州市妇幼保健院与泉州市第一医院妇产科分娩的205例产妇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分娩时孕周28~<37周的初产妇;②有基本阅读、理解能力,能配合调查;③早产儿病情基本稳定;④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早产儿患有重大疾病或伴有畸形;②初产妇合并非产科因素导致的重大疾病。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自行编制调查表,内容包括初产妇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家庭居住地、喂养方式、产后并发症等。
1.2.2 育儿胜任感量表(C-PSOC) 该量表由杨晓等[6]汉化,包含效能(8个条目)和满意度(9个条目)2个维度,共17个条目,各条目采用6级计分,“绝对不同意”计1分,“绝对同意”计6分,其中9个条目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育儿胜任感水平越高。
1.2.3 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 该量表用于测量个体心理弹性水平。本研究选用由于肖楠等[10]翻译并修订的中文版CD-RISC,包括坚韧、自强、乐观3个维度,共25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0~4分)评分法,各个条目得分之和为心理弹性水平总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心理弹性水平越高。
1.2.4 中文版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 该量表由国外学者Cox等[11]于1987年编制而成,现已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产前与产后抑郁筛查评估工具,用以评价过去1周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量表包括情感缺失、焦虑及抑郁3个维度,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3分,本研究中使用的EPDS界值为13分,EPDS总分≤9分无抑郁症状,10~12分为有抑郁倾向,≥13分为有抑郁症状[12]。
1.3 调查方法 本研究经相关伦理委员会审核且一致通过。正式实施调查前统一对调查员开展线上培训,调查实施过程中调查员向产妇解释研究目的与意义,产妇知情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发放问卷,在调查结束后回收问卷,且立即现场检查有无漏填、错填问卷,若有立即请产妇进行修改与补充。本研究共纳入215例早产初产妇,经过3个月的随访,失访10例,失访率为4.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2.1 早产初产妇产后抑郁现状 早产初产妇产后1周EPDS得分≥13分62例,占30.2%;10~12分117例,占57.2%;≤9分26例,占12.6%。产后1个月EPDS得分≥13分79例,占38.5%;10~12分106例,占51.7%;≤9分20例,占9.8%。产后3个月EPDS得分≥13分65例,占31.7%;10~12分111例,占54.1%;≤9分29例,占14.1%。3个阶段产后抑郁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阶段产后抑郁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初产妇产后EPDS得分具体见表1。
表1 早产初产妇产后EPDS得分情况(±s) 单位:分
表1 早产初产妇产后EPDS得分情况(±s) 单位:分
时间产后1周产后1个月产后3个月F值P例数205 205 205情感缺失1.34±0.91 2.01±0.96 1.93±0.89 11.473<0.01焦虑4.97±1.74 5.32±1.49 4.63±1.67 14.463<0.01抑郁4.71±1.38 5.34±1.54 5.01±1.39 12.984<0.01总分11.02±2.56 12.67±2.98 11.40±2.29 23.293<0.01
2.2 不同特征早产初产妇产后抑郁得分比较(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早产初产妇产后3个月EPDS得分比较(n=205,±s) 单位:分
表2 不同特征早产初产妇产后3个月EPDS得分比较(n=205,±s) 单位:分
项目年龄统计值P F=1.126 0.527职业F=6.772<0.001受教育程度F=2.595 0.054家庭月收入F=16.318<0.001家庭现居地F=1.189 0.307喂养方式分类18~24岁25~35岁>35岁教师或公务员职员自由职业无业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专科及以上≤6 000元6 001~10 000元≥10 001元城市乡镇农村纯母乳人工喂养混合喂养F=14.154<0.001产后并发症有无例数32 155 18 27 46 78 54 75 57 73 43 149 13 74 66 65 134 20 51 68 137 EPDS得分11.41±0.87 11.39±2.03 11.38±0.71 10.37±0.60 11.32±0.64 11.37±1.14 12.45±1.12 11.95±2.95 11.14±1.32 10.87±2.05 12.38±0.79 11.37±1.69 10.49±1.57 11.41±3.14 11.84±1.67 11.09±1.60 11.99±2.33 10.00±2.34 10.43±1.57 12.10±2.74 11.06±1.97 t=3.123<0.001
2.3 早产初产妇产后育儿胜任感与心理弹性得分情况 早产初产妇产后3个月C-PSOC总分为(59.32±10.01)分,其中效能分量表得分为(30.97±8.01)分,满意度分量表得分为(28.35±5.39)分;CD-RISC总分为(57.42±12.01)分,坚韧维度得分为(28.14±6.84)分,自强维度得分为(19.38±5.43)分,乐观维度得分为(9.90±2.45)分。
2.4 早产初产妇产后育儿胜任感、心理弹性与产后抑郁相关性分析(见表3)
表3 早产初产妇产后3个月育儿胜任感、心理弹性及产后抑郁相关性分析(r值)
2.5 早产初产妇产后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早产初产妇产后3个月EPDS总分为因变量,以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喂养方式、产后并发症及C-PSOC、CD-RISC总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见表4。结果表明,喂养方式、家庭月收入、产后并发症、育儿胜任感、心理弹性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抑郁总变异量的52.9%,见表5。
表4 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5 早产初产妇产后3个月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3.1 早产初产妇产后抑郁现状及其特点 本研究中早产初产妇产后1周抑郁检出率为30.2%,产后1个月抑郁检出率为38.5%,产后3个月抑郁检出率为31.7%,高于国内学者李真等[13-14]针对产妇的研究结果,也高于国外学者研究[15-16]结果。可能由于本研究所调查的对象是早产初产妇,初产妇产后首次面临母亲这一人生新角色的变换,对照顾新生儿感到信心不足,育儿自我效能感较低[17],因而易出现不良情绪,影响其生活质量[18]。相较于经产妇,初产妇缺乏经验,会因无法应对伤口恢复不良、哺乳期形象紊乱、母乳喂养效果不佳等产后恢复问题及育儿问题而导致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出院后更需要母亲的精心护理,早产儿的照护问题困扰着大多数产妇,对于早产初产妇来说,早产儿的照顾问题尤为突出,不仅会给产妇带来精神方面的应激与压力,还会影响产妇产后生理健康状况的恢复。造成恶性循环,使早产初产妇产生抑郁等负性情绪。由于早产儿病情较重,有的需要入住新生儿监护室进行后续治疗,其治疗费用对于一般收入家庭是巨大的冲击[17]。加之缺乏对早产儿病情的科学认识、担心病情预后、缺乏相关护理知识与技能导致难以胜任早产儿的照顾工作等因素都易致早产初产妇面临巨大心理应激,从而产生不良情绪。早产初产妇产后3个阶段中产后1周抑郁水平较低,产后1个月抑郁水平最高,可能由于产后1周时大多早产儿还未出院,早产初产妇所承担照护早产儿的压力较小,而产后3个月时早产儿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产妇也逐渐掌握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规律、照护要点等,育儿自信心增强,负性情绪有所改善;此外,产后1周产妇及其家属还沉浸在迎来家庭新成员的喜悦中,而产后1个月早产儿的各项照护问题及自身恢复问题逐渐显现,导致心理应激加重,易产生抑郁等负性情绪。提示临床与社区医务人员在对早产初产妇进行常规产后康复护理的同时,应切实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指导早产初产妇及其家属使之掌握各项针对早产儿的护理技能。并重视早产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识别早产初产妇产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对于检出产后抑郁的早产初产妇,应将其阳性指标作为出发点,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3.2 早产初产妇育儿胜任感对产后抑郁的影响 相比与足月儿,早产儿出生后生存质量与长期生活质量都处于较差水平,疾病的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早产初产妇缺乏照料早产儿的信心,育儿胜任感处于较低水平。此外,部分早产儿父亲与其他亲属因缺乏相关照护知识与技能,照顾早产儿的积极性较低,某种程度上加重了早产初产妇的生理与心理负担,有可能进一步加重其产后抑郁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育儿胜任感是早产初产妇产后抑郁的保护因素。王秋静等[19-20]研究同样显示,具有较高育儿胜任感的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可能性较小。已有研究表明,当父母认为自己能胜任照护新生儿时,将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态度与行动,这不仅对早产初产妇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还能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氛围产生积极效应,产生良性循环[18]。因此,提示临床与社区护理工作者,可开展线上联合线下延续性护理服务,通过手机APP或公众号向早产初产妇及其配偶与家属提供相关信息支持与技能培训指导,以提升早产初产妇育儿信心与胜任感,从而降低其产后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此外,在进行产后随访时,也可开展针对性的心理保健等健康管理项目,以缓解早产初产妇的心理应激反应,使其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况。
3.3 早产初产妇心理弹性对产后抑郁的影响 早产初产妇作为特殊群体,既有分娩后的身心不适,又有患儿病情危重给其带来的心理冲击。产后不仅要面对自身生理系统的恢复,还须面对养育与照料早产儿的重大责任,以及来自工作、家庭等的压力,持续紧张与负性应激使其极易产生不良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弹性是早产初产妇产后抑郁的保护因素,心理弹性水平高的产妇,面对产后的重重困难与重大应激源时能积极适应、获取正性能量,以积极的信念与态度面对育儿负担与产后生理、心理方面产生的不良应激,从困境中“复原”,成功应对压力、战胜困难,有效缓解因个人角色转变而产生的亲职压力,促进正性情绪的建立,缓解负性情绪。个体普遍具备心理弹性,此能力可通过培训、学习得以提升。通过提高早产初产妇家庭环境的支持度、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等方法均能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提示临床与社区护理人员,应鼓励早产初产妇配偶及家属与产妇保持密切且有效的沟通,并告知其家属在照料早产儿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初产妇,应关注早产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给予其更多的关爱与照顾。还可开展针对早产初产妇的心理拓展训练,挖掘其正性成长能量,提高心理弹性水平,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本研究显示,早产初产妇产后3个月内抑郁发生率较高,育儿胜任感与心理弹性是早产初产妇产后抑郁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与社区医务人员在产后护理工作中应以提高早产初产妇育儿胜任感与心理弹性为切入点,实施行之有效的心理保健干预,以促进其身心健康。今后还可开展以社区为中心,医院-社区-家庭联合健康管理项目,为发展以社区为纽带的基层健康管理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