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华
摘 要:初中物理作为初中课程中实验操作性较强的重要学科,传统物理实验教学通常以多媒体展示、讲解知识点的形式为主,学生不能充分理解,而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是现代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结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提出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教学;初中物理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或教学活动中提出质疑,进行多种答案结果猜想,再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但目前初中物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限制学生思维想象拓展范围,使探究性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施展空间十分狭小,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及时改变教学观念,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现状
近些年来,初中物理教学深入改革对如何创立更高效的物理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该与帮助学生主动探索相结合,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能够增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意识,强化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物理课堂中,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习惯,上课都是依靠老师获取知识,缺少独立消化知识的能力,并且学习新知识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化为己用,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为此,有必要开展探究性物理教学的授课方法。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中得到应用。教师在物理探究性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術的优势,对实验内容进行有效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带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课堂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立足于教材内容,构建全新的物理课堂,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探究学习。比如,在探究凹透镜成像规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成像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利用动画向学生演示成像光路图,并将蜡烛分别置于不同的区域,通过光路图观察成像情况,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学习到实验过程,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形成初步的成像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用软件进行自主性实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改变实验中的一些内容,让学生举一反三,更加灵活地掌握学习内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融入生活元素
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时,应该将课堂上的物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联系在一起。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有趣的物理现象,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课堂理论知识相结合,便于学生掌握抽象的物理知识。在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后,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与摩擦力息息相关,例如,自行车运动便是利用了摩擦力的原理向前行进,以及自行车的刹车便是利用了增加摩擦力的原理达到刹车的效果。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拓宽生活中的亮点。生活实例与课堂理论知识相结合也能对学生学习知识起到良好的巩固效果,所以老师要重视生活元素对教学的重要性。
(三)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实验
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验的机会。在设计实验课程时老师选择符合课程的实验教学,也要想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因此,提出的问题应该内容丰富,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应该为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创造参与机会,增强学生对实验探究课的好奇心。考虑到初中生接触物理实验较少,老师应该在课程实验时以锻炼、启发思维为主,增加课程的导向性和探究性,同时也要考虑到问题对课程的衔接性,确保学生都能够融入实验课程中。例如,在学习“浮力”课题时,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可以提前为学生提供各种实验材料,如小水桶、橡皮泥、金属块、盐、弹簧秤等。每组实验都邀请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实验,并且为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实验的同时探索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效率,也锻炼了学生思考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各项能力共同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时期的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固守传统老旧思想,应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抓住最好时机,最大程度展现探究式实验教学的价值,结合初中学生心理和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全面发展,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阎春宇,芦颖.浅析探究性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经济师,2021(1):170,172.
[2]董银花.基于合作学习的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课堂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20(A2):117-118.
[3]孙武.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A2):139-140.
[4]王修业.浅议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