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平
摘 要:现阶段,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其他诸如体育、劳动、艺术等方面的能力也要不断提升。教育界为了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教学,学生的个人修养、创新发展水平必将有所提升,教学效率能极大提高。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切入,探讨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对国家来说,学生是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初中阶段上承高中,下接小学,起重要的连接作用,此时学生各方面的变化比较大,他们的心理愈发成熟,行为表现得更加个性化。基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初中语文作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提高道德修养的基石,需要教师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性,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致,提升学习效率,进而在知识的海洋中逐渐掌握做人做事的道理,增强综合素养。
一、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
语文素质教育的三维目标是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产生的前提,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爱上语文,主动钻研并累积更多语文知识,从而提升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切实运用汉语言解决问题。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认同与理解、语言知识与表达、语言审美与创造几部分内容。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1.增进师生情感,提高互动频率
对初中语文教师来说,他们的教学围绕教材展开,并且在其中投入非常多的精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讲解初中语文教材不能占据教师的全部教学时间。语文教师在授课时,除了关注教材,还要重点关注学生,同学生进行互动,开展密切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还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针对《邓稼先》这篇文章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全体学生进行朗读,让他们对其中的内容有大致了解。之后,在正式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穿插问题,并提问学生,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讲述与邓稼先有关的故事,自己适当补充,从而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切实改善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升课堂效率。
2.設置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学生机械地听,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此,为了使学生重新焕发学习活力,以积极饱满的状态对待语文课堂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设置学习小组,以合作的形式推动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从而发现自身的薄弱点并加以改进,真正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相关消息的内容,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即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先各自了解如何写新闻,并归纳技巧,之后与组内其他同学讨论自己的见解,取长补短。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会主动参与学习。接着,教师统一讲解新闻的写作要领。据此,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理解所学知识并有效吸收。最终,教师可以让每个学习小组根据前面所讲,互相合作撰写新闻稿。这样,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语言艺术,从而在之后的学习生涯中创建更多独具个人特色的语言,语文课堂的教学价值得到充分彰显,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3.借助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我们的母语是汉语,因此学好语文对每个学生来说至关重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教育也不例外。因此,为了构建高效课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切实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例如,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可以提前利用网络搜集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在革命战争时期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的视频片段,并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为学生带来视觉冲击。随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书中描绘的内容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学的效果自然有所强化。
4.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引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升教学效率。对初中生来说,他们始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而存在,因此除了学校的学习,在社会生活中获取的经验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能推动自己不断向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开展《安塞腰鼓》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亲眼看到的打击腰鼓的场景,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脑海中形成的画面进行学习。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学生对安塞腰鼓这种传统的文艺形式会产生全新的认识,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且也能够拉近同语文知识的距离。
参考文献:
[1]马忠清.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探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1):157.
[2]王拥军.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家长,2020(29):161-162.
[3]王成,孟晓燕.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J].学周刊,2020(30):123-124.